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国籍研究生的中华文化课教学

2016-05-14 00:15杨晓霭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杨晓霭

摘要: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逐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外国籍学生的中国文化课教学,在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已越来越成为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重要问题。考察当前教学实际,授课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面面观”、“标准化”、“互补式”、“专题型”。这四种方式,各有所长,亦各有疑难。遵循“专题”教学原则,依据具体教学实际,选取“中国文学”为“专题”进行文化教学,不失为一个具有可行性和良好效果的尝试。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外国籍硕士研究生;中国文化专题课;教学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不断完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外国籍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越来越引人注目。国家汉办、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不断指导完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关于中华文化的教学,专门设置了“中国文化与中华传统才艺”一个独立的板块,分设了中国文化专题与中华传统才艺两门课程。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说,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语言学习即为文化学习的特点。各类各级汉语语言教材的编写充分显示了语言学习的文化内容,而多种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更加突显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的密切联系。但从狭义的文化概念上看,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学习与专题型的文化学习有着侧重点等等方面的极大不同,而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语言学习拓展到文化学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对具有攻读硕士研究生汉语水平(HSK5—6级)的学习者来说,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如何安排才能适应培养需要?中国文化与中华传统才艺课的教学计划如何实施?中华文化与传播之课程学习与文化体验二者如何结合才能取得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均需深入思考,亟待解决。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外国籍学生的中国文化课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案:一为参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家汉办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11月版)自行设置,一为遵循《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国务院学位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0年)进行的设置。第一种方案的实施,各培养院校当各具特色。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指导下,参照必修课中的“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中的“中华文化技能”,制订了文化课课程的教学计划。曾尝试将课程分为两门,一门是中华文化专题,一门是书法艺术。两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大同小异。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四个十分突出的问题:(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矛盾。(3)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矛盾。(4)文化专题与才艺结合难以实现。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亦即所教对象虽然均为本土汉语专业本科毕业,有三年至五年的汉语学习时间,但要听懂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内容,尚有很大隔阂。第二种方案,以《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指导。这一方案,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关于中华文化的教学,专门设置了拓展课程“中国文化与中华传统才艺”一个独立的板块,分设了中国文化专题与中华传统才艺两门课程。又在教育实习中专门列出了“中国文化体验”一项。从内容上说,中华文化的教学侧重于“专题”,才艺是教学内容的补充,体验是教学内容的感受。“专题”与“才艺”、“体验”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效果应该十分好。但是,考察2010、2011、2012、2013四个年级的教学实际,体验“专题”总联系“传统”,“才艺”脱不了“物质”,而感受的却是“现实”。对中国教师来说,这些内容教起来并不难,但对学习者来说,却时时困惑。“专题”选什么好,“才艺”又以什么为主,才能让学习者在体验中可以“知”“行”合一?经历了第一种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在第二种方案指导下,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相结合,大致形成了四种教学方式:(1)“面面观”,顾名思义,即方方面面均有所涉猎,基本上是一般中国文化概论著作中包括的内容均有涉及,面面俱到,在于求全。(2)“标准化”,指以2010年公布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指导方案内要求教授的内容。(3)“互补式”,将“中国文化专题”课与“中华文化才艺”两门课结合起来,互相补充,进行全面教学。(4)“专题型”,即按照专题课的含义选一个方面进行系统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与教科书的选用紧密相关。

二、教材选用与课堂教学效果

中国文化课尽管有“才艺”,有“体验”,但课堂教学是基础。因此,选用什么教材,即为首要任务。国务院学位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修课程课程指导说明》中针对中国籍汉硕“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所列参考文献中,关于中国文化的有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中华文明史》。那么,外国籍学生选什么教材好呢?2009年,有的大学在对学生汉语水平进行测试后,选用《中国文化面面观》(梅立崇、魏怀鸾编,杨俊萱译,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版)。全书分为22篇,目录如下:1.中华民族;2.中国人的姓名;3.中国饭菜;4.北京的名菜馆和名菜;5.茶叶;6.四大发明;7.古代著名医药学家;8.传统节日;9.传统节日;10.婚俗;11.工艺美术;12.丝绸;13.陶瓷;14.古代绘画及著名画家;15.汉字的书法艺术;16.京剧;17.相声;18.古代诗歌和著名诗人;19.宋词、元杂剧及其代表作家;20.谈谈古典诗词;21.古典小说概要及四大文学名著;22.黄河。编写说明说得很明白:本书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编写的文化课教材,适用于具有初步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进修生作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一般读物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22篇,每篇内容较短,有英语、法语注解和译文,十分简单,而且民族、历史、习俗、文学艺术以及中国风物特产等均有介绍,的确可谓“面面观”。教材的“面面观”,引导了教学的“面面观”。从教的方面来说,面面俱到,似乎给学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粹。而从学的效果来看,面面俱到,学生只了解到某些文化事象,而且还是一鳞半爪。2010年以后,在汉硕招生标准制定,所招学生的汉语基础相对较好的情况下,会适时调整教材,选择两种《中国文化读本》,结合使用。一种是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对外汉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中国文化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全书以介绍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当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主,分为八章:中国概览、汉语和汉字、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科学和技术、传统艺术、中国文学、中外文化交流。每一章包含3~5节,每一节基本由知识简介、小资料、读一读和练习四部分组成。知识点、小资料和阅读短文互相关联,相映成趣,练习注重互动性。适用于中级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由叶朗、朱良志主编的《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则侧重显示中国文化内在精神和中国人的活生生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全书共分37章,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最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如四大发明、建筑、绘画、饮食、功夫、围棋),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些内容的选择,正如出版介绍所言:“不仅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生动的、通俗的介绍,而且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新鲜的、有深度的认识,只有这种有深度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无论《中国文化面面观》,还是《中国文化读本》,均在追求“对中国文化精粹的全景展示”,这无疑是合理的。但从学习者的实际来看,他们感到头绪纷繁,中间缺少贯穿始终的主线。而过分精粹的内容,又使学生处于抽象概括的被动接受状态下,便生出强制“灌输”文化之嫌,引起学生学习的“逆反”。

三、“专题”选择与“专题型”教学

鉴于“面面观”“标准化”“互补式”教学的内容广泛、厚重、结合的艰难,我们采取“专题”教学,就文化问题进行专门学习、讨论、研究。其实,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即使称“专题”,也一定会是“面面观”的呈现。既然“面面观”的学习难免令学习者产生头绪纷繁、内容庞杂、糊里糊涂之感,能否选某一文化方面进行专题教学呢?倘若能,那么选哪一方面才能以点带面的方式,给外国籍学生提供一个能系统了解中国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精神的窗口呢?笔者曾就外国籍研究生的中国文化专题课教学,选取中国文学为专题进行了尝试。

(1)选取“中国文学”进行专题教学的理论基础。文学是语言艺术,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真实性等特性。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人类共通的感情、性灵,可以自然地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的“心灵”上架起桥梁。因心灵沟通而成就了的跨文化交际,堪称真正的文化交际。

(2)选取“中国文学”进行专题教学的学生学习背景调查。以某校2013级学生为个案。来源国籍:土耳其、苏丹、韩国、埃及、蒙古、西班牙,土耳其、苏丹学生居多。汉语水平:学习四年或五年(如土耳其大学四年制、苏丹大学五年制)。学习文学情况:在土耳其、苏丹,在大学四年级或五年级开设中国文学课、古汉语课。学习情况:没有统一教材,由教师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学习效果:只记得一两个作家的姓名或零星诗句,比如有人记得屈原、李白,有人记得《诗经·关雎》的“关关雎鸠”,有人记得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人记得李白的《静夜思》。李白之后,几乎没有人能说出作家名称或作品字句的。学习兴趣调查:汉语的诗歌念起来很好听,喜欢中国文学、喜欢中国诗歌。

(3)《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的编写与试教。在调查的基础上,自行编写教材。教材编写说明:本教材是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国籍硕士研究生编写的,也适合在本土学习汉语的本科高年级学生使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发展概括、重要文体和作家作品,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编写体例: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有歌谣和神话,主要是在口头流传的。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文学,一般以王朝更替的时间为线索,分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为近代文学。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文学为现代文学。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称作当代文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文学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产生了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作品和作家。比如西周春秋时期以四言为主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赋、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全书即依据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顺序,分为九个单元:(一)先秦文学、(二)秦汉文学、(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四)隋唐五代文学、(五)宋代文学、(六)元代文学、(七)明代文学、(八)清代及近代文学、(九)现当代文学。每一单元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文学常识、代表作家、经典作品、思考练习题。文学常识注重简明扼要地介绍。代表作家主要为作者生平简介及主要成就。作品分原文、注释、翻译三方面。本教材可供一学年使用,需108学时。试教过程中,明显反映出跨文化的心灵碰撞,的确使学生有了对中国文化的感悟。

四、关于中华文化课教学的建议

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从广义的文化概念上来说,学语言即学文化。从狭义的文化概念上来说,学汉语即研究中华文化。不同层次的学习应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如在初级阶段,语言学习过程中辅助文化手段,注重兴趣文化,借助文化手段,激发兴趣,加强语言学习的吸引力。好奇求异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谓人之常情。借助学习者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采用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创设情境教学氛围,通过影视观赏、手工制作、游览体验等活动,激发学习者的浓厚兴趣,提高汉语学习效果。文化内容,主要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像剪纸、风筝、书法、旗袍、饺子、粽子、牛肉面等,通过视觉、味觉,直观、体验,动手动脑。中级阶段则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介绍文化常识,侧重交际文化的实用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演示,了解语言统一文化各领域的功能,文化渗透语言各领域的功能。高级阶段,语言与研究文化二者交互进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揭示文化内涵,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提倡探究性学习,启发思考、比较、认识、提高。如教材中常常会选择《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齐白石的画》等直接联系到中华文化婚姻观、生死观、艺术观的内容。这些课文的学习,即包含深厚的文化内蕴,能引导学习者对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蕴有所思考,学习者自然而然会将其与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己的认识。适应于通过了HSK5级左右的汉硕,选取学生有兴趣,能学懂的某一个专题,进行系统学习,《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的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再从广义的文化概念上来说,“汉语热”的实质就是“中国文化热”。打破文化教学与交流中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学习质量,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实为外国籍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培养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前文所概括的“面面观”“标准化”“专题型”“互补式”四种授课模式,各有特点,又各有疑难。“面面观”容易流于表面,缺少系统性。“标准化”之“标准”过于高难,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实现。“互补式”,需要两门课程统筹安排,教师密切配合,但当两门课分别由不同教师担任时,又很难达到预设效果。“专题型”,简便易行,选择一个“专题”,系统教授,难易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调整,但选择什么“专题”才能具有文化意义,是个难题。中国文化专题课教学尝试选择中国文学为专题,教学效果良好。本文即以此为个案,探讨了可行性与实践效果,旨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国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同时求教于方家。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日语音差异教学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