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康宁 傅水根等
摘要:大学生创业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可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可教学的过程。目前,高校在创业训练方面存在缺失。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不仅要汇集创新创业资源,还应该汇聚创业的功能和师资,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佳场所。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工程训练
一、引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的出台,我国对高等学校工科实践教学也来越重视。溯本求源,道理显而易见,因为实践是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的桥梁、实践是创新之根、实践是创业的支撑基础。正是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投向实践教学这一源头,使实践教学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以山东省2015年本科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第6组)为例,总计52项申请中(理工科院校,每4年立项一次),涉及学科专业包括机械、材料、交通、能源、环境、生物、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涉及学校类型包括“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省重点院校、应用型高校、民办高校;研究内容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国际化教学、教学方法研究、慕课(MOOC)和翻转课堂、专业认证、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能力培养等。上述研究项目虽然专业不同,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一例外都在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首先,他们在调研中均发现现有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其次,均将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纳入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在改革方案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大部分涉及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改革。显然,这种新的研究趋势是前所未有的。但让人遗憾的是,申请项目又都缺少对创业教育的关注与研究。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弱化已实质性地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对创业能力培养的严重缺失,则反映了现有工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计划的脱节。因此,研究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寻找人才培养新途径显得至关重要,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实践孕育创新的特性
从哲学的观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其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而理论是指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是由若干人在长期内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智力成果,该智力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或至少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恩格斯认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实践的主客观矛盾发展对应于认识及再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这些论述清楚表明,意识源于实践,实践是第一位的。主观意识也就是思想,但思想不一定是理论,要使思想成为理论,就要使之见诸于实践加以验证,这是符合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识论思想的。当然在这其中,如果思想是新的,就意味着这种思想是一种创新意识,经历过实践检验的创新意识就可以上升为理论,成为一种真正的创新。可见,不仅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实践与创新也是密切关联的。从属性上看,实践在更深层次具有孕育创新的特性,是创新之源头。
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是指“为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职业从业能力,并且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也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很显然,后者将实践与能力、素质、理论和创新关联在一起,进一步延伸了实践的内涵。从延伸的内涵看,实践教学的实践也同样具有孕育创新的属性。杨叔子院士反复强调“创新之根在实践”,正是点明了创新的实践属性。
三、关于创新的实践属性和创业属性
众所周知,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包含了更新、改变和创造新东西三重含义;也有人将其定义为: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可见,新和变是创新的精髓,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创造新东西上,而新东西的载体无疑是实践。不仅如此,从实践孕育创新的特性看,以及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创新也毫无疑问源自于实践。因为既然主观意识源自于实践,新思维、新的描述、新的发明思路同样也来自于实践。所以,“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的观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创新一定具有实践的属性,它从实践中来也必须要回到实践中去。
技术创新虽然只是众多创新的一种,但在工程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所谓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开发,也包括已有技术的应用创新。技术离不开科学,产业离不开技术,创业创新则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可见技术是产业之基础,产业创新主要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
同样,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关联密切,也有所区别。技术创新源自于科学创新,得益于新产品开发的驱动;产品创新则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又得益于创业的反作用。创业离不开技术创新,也离不开产品创新。创新意味着为创业储备能量,因此创新也隐含有为后续创业的潜在属性。
在创新战略驱动下,国家所寄托厚望的不同领域的产业转型升级,既离不开创新,离不开创新基础上的技术,更离不开在技术基础上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创新,还是技术,还是产品,没有一项能够离开将它们转化为现实的不懈实践。
四、关于创业、创客与实践
创业有不同定义,有人说“创业是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商机并加以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的过程”。也有人说“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因此,“创业又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但是,不管如何定义创业,创业始终离不开实践(劳动),离不开市场和商机,离不开技术与创新,离不开促销运营和服务。创业需要新思想、新思路,需要把这些新思想、新思路付诸实现,达到获利。实现价值的过程,也就是持续实践的过程。如果把这种创业看成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创业者就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开拓者和经营者。
创客则不然,创客是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新人类”。他们顾虑少,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他们激情四射,试图去创造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创客运动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了自生产工具,是一群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其中,持续实践和将创意变为现实是创客的思想精髓,失去了实践,不能掌握生产工具,创客的工作将失去价值,就只能停留在创意的层面。
传统创业者和创客从本质上看并不完全是一类人,追求的目标也不完全一样。传统创业者为生存、为赚钱,也需要创意,但是传统创业者怕分享,也怕创意太多、怕民主(议而不决)、怕情怀(不现实的憧憬),怕兄弟亲情,也怕只看苦劳、不看功劳。总之,传统创业者脚踏实地、务实多于激情和创意,他们的工作离不开资源,离不开赚钱,离不开运营,这种创业艰难,九死一生,缺少享受和分享。而创客更多是玩创新的一群人,是刻意将创意付诸现实的人,他们离不开创意、设计、制造,更离不开实践,他少了一份沉重,多了一份享受和分享。因此,创客的创业是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值的提倡的创业尝试。这种创业尝试是与创新、兴趣、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不需要更多的资源,允许失败,更是一种不完全以赚钱为目的的创业尝试,更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因为大学生的创业,不仅为赚钱,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训练,是一种实践。而实践、创新、创业则对应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认识过程。
五、大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即包括了传统的创业,也包括了与创客有关的创业尝试。主要的创业领域包括:技术创业,高科技,智力服务,连锁加盟和开店等。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训练应侧重于对技术创业、高科技、智力服务的训练。如果暂时淡化生存与获利因素,大学生的创业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一种持续实践和训练的过程。这是因为:
(1)大学生创业要求团队合作。合作要有规则,了解和适应规则是一种经历,获得这种经历离不开持续的实践。
(2)创业需要创意和设计。创意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知识的积累,来自于想象力,来自于灵感,更来自于集体思想的碰撞。设计则来自于对创意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合理应用,获得好的创意与设计一定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3)创业需要技术和产品。产品需要制造,制造需要动手,动手意味着要掌握生产工具和技能。产品能否制造出来?技术是否过关?这一过程需要经历,更需要实践加以检验。
(4)创业需要学会运营、组织,而运营和组织能力需要管理学方面虚拟或实际的训练,这些训练同样离不开实践。
(5)创业会面临失败,失败的原因可能贯穿在各个环节。失败并非是不可预测。因此,创业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创业的精神需要培养,可预期的失败风险也属于可训练的环节。
(6)创业需要市场和商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机是创业的驱动力,发现商机则是创业人的最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是天生的,它需要培训,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可能是培训这种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市场可以通个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和获得,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同样是可训练的环节。
总之,大学生创业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可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可教学的过程。
六、创业训练设想
既然创业训练是一个可教学的过程,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训练应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应该和专业教学、创新训练与实践能力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高校应该在学校层面对创业教育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汇集包括技术、创新、实践、管理、场地、信息、师资、人员等各种与创业训练有关的资源。创业训练应提倡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创新、设计和产品制造资源应尽可能集中,创意和项目运营等软条件可以分散训练,资源的汇集和共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基于创业、创新、实践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理工科创业主要资源应集中在工程训练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意应该和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创新活动成为创意源源不断的来源;创新应该和创业紧密结合,使创新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体现价值之所在;创业过程应该和工程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设计能真正变成为产品;创业产品、投资企划要和各种竞赛联系到一起,以提高产品与技术的竞争能力和成熟度;创业的运营、组织要将产品、课程和管理的虚拟仿真实验结合在一起,以体验产品运营和组织的成功与失败。创业团队和顾问组人员组成要体现复合型人才结构,以形成在创意、设计、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组织运营等方面的优势互补结构。鉴于高校已有的资源,这种创业训练在高校不仅有单独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也有复合优势。因此,高校大学生创业训练具有可行性。
创业训练可以由科技类专业学生发起,也可以由管理类或其他学科学生发起。训练步骤分为:(1)前期可以某一项新的创意或技术发明为契机组成创业团队(建议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相结合),讨论酝酿产品的创意、设计、制造、市场价值、可行性等,并申请学校立项支持。(2)学校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后,将集中给学生创业团队提供选修课程(包括创新创意、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工程训练、团队合作、心理疏导等训练课程,学生也可以通过慕课学习)。(3)为创业学生开放工程训练中心或实验示范中心的有关产品制造资源、信息资源和场地,帮助创意产品化。(4)由学生聘请复合型创业顾问组给予创业可行性咨询(技术、产品设计、管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老师)。(5)学校优先组织创业团队参加有关赛事,促进产品的进一步完善。(6)在产品获得认可的基础上,组织团队撰写创业企划书。(7)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专家对企划书进行论证。对于通过论证的项目,学校将给予部分启动资金(或创业团队自筹资金)开展真正的创业。(8)整个创业能力训练过程在学校组织下完成,完成全过程训练的学生应给予学分奖励。
创业训练是一个将实践、创新和创业密切结合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实践的过程。因此,创业应与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密切结合。新一轮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正在不断汇集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汇集前沿、虚拟仿真实验等技术以促进学生创业能力,正在开创与有关行业企业、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无疑,未来的工程训练中心实践育人功能将会变得更强大,并将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最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也会推动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