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颖莉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环节也可称为“凤头”。本文试从注重音乐体验、抓住教材特点、找准切入点、联系生活经验四个方面对音乐课导入的有效性作深入思考。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根据教材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学习新知营造良好的情感基调,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才能使整节课堂教学主题鲜明,凝练隽永,回味悠长。
关键词:音乐课堂;导入环节;有效体验;音乐要素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称为“凤头、驼峰、豹尾”。我想,音乐课堂教学亦如此。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其艺术魅力。一节好课的精彩导入环节便称为“凤头”,它如高手对弈的第一招,为全面胜利铺垫基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
课改至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找出许多丰富多彩的导课实例,其中最常见为故事导入、谈话导入、聆听导入、多媒体导入、表演导入、对比导入等,这些精彩的导入成就了精彩的课堂。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导入的偏颇使课堂教学越走越远。笔者以为导入的设计不能只考虑形式,更应该对导入自身的有效性作深入的思考。
一、注重音乐的体验,切忌游离在音乐之外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抽象性,这使得音乐学习无法仅依靠讲授进行,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验。音乐课堂教学导入应以音乐为本,重视音乐要素,紧扣音乐意境,使导课和新课的学习一脉相承,一气呵成。如湘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材中《山谷回声真好听》课中,认识“f”“p”两个力度记号,并且了解力度记号在表现歌曲情感上的作用是这节课的目标之一。导入课例如下:
1.聆听、模仿
师生问好:
第一遍:采用常态的师生问好方式。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第二遍:教师用弱力度,加上体态语的辅助再次问好。
师:为什么这样打招呼呢?
生:好像我们隔得很远。
2.体验、探究
师:现在,假定我们来到了云雾缭绕的山顶上,也用这样的方法和大山打招呼吧!
师范唱:12 34 | 5 —|
大山你 好
师:我们的心情很激动,声音很……
生:很强、很大。
师:我们就用这样的记号“f”来表示“强”的力度,激动的心情。(教师再次示范并用体态语引导学生感受连贯的声音,学生模唱。)
师:听,山谷中传来我们的……(回声)音量很……(小、轻)那我们就用“p”来表示弱的力度。 (学生再次模仿,也可用自己的方式和大山打招呼。)
本课例通过对比、模仿、体验的方法,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认识了两个力度记号,感受力度的音乐表现作用,并尝试了良好的歌唱状态。接下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山谷回声真好听》的歌曲学习当中。所以音乐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验,才能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抓住教材的特点,切忌偏离作品主题
音乐课堂的导入可以精彩纷呈、方法颇多,但每个音乐作品都有自身的特点与风格。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时要先反复聆听音乐作品,学会敏感地捕捉音乐音响的运动变化,理解音乐语言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找出作品中最能打动心灵之处,才能在课堂中带领学生感知音乐的巨大魅力,点燃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例如,教学《哈里啰》这首歌曲,《哈里啰》是一首特立尼达民歌,具有舞曲风格,歌曲结构方整,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每个乐句末都以衬词“哈里啰”结尾,四个“哈里啰”节奏相同,但旋律不一,使歌曲别具一格,饶有兴趣。根据教材特点,老师精心设计了导课环节:在歌曲伴奏音乐中律动进教室,谈话创设情境导入声势活动。在声势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拍腿、拍手等方式体验歌曲的基本节拍,再由此过渡到踏步走,并由单独拍手发展为两人对拍。活动中注重在衬词处以重复变化的动作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这种简单易行、不断变化且极富规律性的游戏活动,在课一开始就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参与活动。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将学生对乐曲结构、节拍、节奏、情绪以及音乐微差变化的感受和理解予以体现。活动中反复播放的音乐对学生演唱歌曲、记忆旋律更是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下一学唱环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找准教学切入点,切忌导入繁芜丛杂
课堂导入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将兴趣与思维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但有的教师的导入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设置了让学生困扰的问题,使教学不能及时进入学习主题。所以我们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把音乐中的“技”与学生学习中的“趣”紧密结合,切中要害,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教学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时,教师紧紧抓住佤族音乐中常用的三个音:2 、1 、5作为教学切入点,导课时设计了音乐游戏“有趣的声音”。
课例:
师:请你跟我这样唱。
师:2 — | 生:2 — |
1 — | 1 — |
5 — | 5 — |
师:加上回声 2 — |2 2121 | 。
师:让美妙的声音传得更远些 。
2 — |2 2121 |5 — |5 —|。
学生随着教师指挥唱出大山回声效果,并找出这个乐句中共有几个音。教师小结过渡:这是我国佤族音乐中常用的三个音,最能体现佤族音乐的风格,这节课我们将跟随这些小音符去佤族做客。
这样的教学借助多媒体设计了有趣的音乐游戏,活动由易到难,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感受到这三个音高、时值等的不同变化,能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切忌脱离实际学情
在设计导入的形式与内容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拨动学生理解与求知的心弦。
歌曲《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意大利民歌,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孩子们春天结伴郊游、旅行时的快乐心情。但它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课始导入环节设计了律动,让学生在歌曲伴奏音乐中踏步进教室,感受其进行曲的特点。接着又抓住学生喜欢郊游的心理特征,在初次聆听歌曲时设计了富有童趣的问题:请大家感受这群小伙伴郊游时的情绪,并听听这群小伙伴分成了几只小分队。这样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听觉器官,初次感受了两个声部的形象。学生在反复有效聆听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了音乐形象,也进一步认识了两个声部旋律的不同特点。这样的导课充分发挥了歌曲的音乐特点和艺术魅力,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陶醉,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接下来的学唱环节便能水到渠成了。
“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导入要常“新”,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根据教材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学习新知营造良好的情感基调,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