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
摘 要:备课和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抓住备课环节,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重视作业管理,拓展延伸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探讨了抓住备课环节,重视作业管理,务求切实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备课;作业;巩固;素养
备课和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备课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共同创作过程,作业管理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备课和作业体现了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选择适合的方式,精心备课,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加强作业管理,使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抓住备课环节,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直接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把握课程标准,理解教学目标,系统地梳理教学内容,了解整个知识体系,科学把握教学节奏,语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文知识是系统和连贯的,备课前要通读全册,了解前后内容的关系,准确把握每个单元和每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正确把握教学方向,理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基本结构,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巧妙进行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备好每节课,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学生情况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把握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教学方法,还要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的生活实际融会贯通到语文教学中,设计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掌握学生的智力水平,把握学生的心理特性,设计出难易适度的教案,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因材施教,让语文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考虑全体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
3.合理设计教学
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进行课堂规划,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司马光》一课的教学,教师设计了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孩子们,当你和小朋友玩耍时,玩伴不留神掉进了一个盛满水的水缸里,你有什么办法救出玩伴呢?”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课文:“司马光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让我们一起看看司马光的办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思维空前活跃,有趣的课堂导入,为课堂教学展开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重视作业管理,拓展延伸课堂教学
课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使作业管理趣味化,提高学生写作业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实践型作业
趣味性的作业题具有一种吸引力。寓趣味于作业之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内外联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教师布置有条件的小学生养小蝌蚪,认真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记录观察体验,学生在作业中了解了许多生物知识,培养了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发展了观察和写作能力。
2.表演型作业
利用表演进行教学,再现课文情节,把知识的掌握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中,学生直接地感受课文情节,在活动中深化语言理解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情节性较强的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小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强,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例如,学习《牛郎织女》后,教师布置学生改编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兴致盎然,很多学生根据剧情需要加上合理的想象,人物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活用了教材,在合作扮演中获得艺术的体验,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3.分层型作业
教师在作业设置时,要分出层次,要着眼于中等生,既要考虑学困生,又要兼顾优等生,作业设置体现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由被迫完成作业变成主动探究问题答案,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作业,分析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侧面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
总之,备课和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开放性、现实性、挑战性和拓展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力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陈陆玉.和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谈谈怎样备课[J].新疆教育,2001(10).
[2]殷菊萍.动态备课促进生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2).
[3]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