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的思考

2016-05-14 23:49何阳叶云岭
当代经济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实现方式市场化

何阳 叶云岭

?眼摘 要?演异地养老机构是承接异地养老的主要场所之一,其发展方向为市场化,此举对国家和机构均有重要意义。养老服务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将养老机构完全市场化有违公共物品供给理论,由此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的实现方式采用公私合营和政府补贴更为合理。此外,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还须处理好机构选址和机构服务两大问题,地址选择应综合考虑距离、交通和环境要素;服务建设应紧紧围绕需要层次理论。

?眼关键词?演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实现方式;机构选址;机构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5-0030-05

异地养老是伴随中国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阶层结构变化而新兴的一种养老方式[1],其大致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生活享受型的“异地养老”、投靠子女型“异地养老”、子女吸引型“异地养老”、移居到养老机构型“异地养老”[2],这表明除开家庭,养老机构也是老人异地养老的选择场所。不过,对于“异地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方式,目前接受的老人比较少[3],此现象为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之结果,但肯定离不了异地养老机构。倘异地养老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老人各种需求,势必可以平添老人外出养老意愿。市场化不失为提升机构整体实力的有效路径,可以将其作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异地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但此领域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唯有“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发展才能为异地养老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原来的生活地到另外的地方生活的养老方式[4]。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当前研究成果并不丰富,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异地养老者特征[5]、异地养老模式[6]、异地养老市场[7]以及异地养老目的地[8]等,而有关异地养老机构的研究屈指可数,通过CNKI数据库之搜索,可以发现明确以异地养老机构命名的研究成果仅存有1篇,主要从老年旅游市场角度探讨异地养老机构之问题与对策,其认为异地养老连锁机构加入老年旅游市场的优势体现在老人照料方面,不仅能为老人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干净舒适的住所,而且能为老人提供比较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但管理方面不严格,没有形成严密的管理系统、信息沟通机制不完整,仅通过全国服务调动中心,不能充分考虑买方市场的现实需求,有必要完善异地定点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体系,与旅游公司之间建立密切联系,使得老人在出游时享受专业的导游服务[9]。

考虑到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以异地养老机构为视角进行谋篇布局的文献不多,仅存的论文也只是浅谈了异地养老机构的管理问题,不具有系统性思维。从市场学的角度来看,基于市场=人口数量×购买力×购买意向的基本定理,当前中国老年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异地养老市场开发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购买者(老人)意愿的制约,虽然影响老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因素众多,比如:性别、文化、年龄、收入、健康状况等,但异地养老机构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倘若可以妥善解决老人关心的养老机构问题,比如服务质量等,使异地机构养老散发出居家养老的“味道”,有效提升老人异地养老意愿则指日可待。正是基于此,本文将异地养老机构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提升养老机构竞争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市场化又是提升养老机构竞争力的主要路径,为此,主张对异地养老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但须明确改革的程度并非完全市场化,而是有限市场化,此外,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过程中还应处理好机构选址和机构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

二、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人口数已经将近14亿,并且人口结构表明,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将逐次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与重度老龄化阶段,使得国家出现“未富先老”现象。“老”,从表面来看,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直线上升,但它与国家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都难脱干系。首当其冲的便是养老问题,经济层面,养老金缺口扩大,其增值保值问题有待探索;养老模式层面,传统的居家养老在应对日益增加的老人时表现出力不从心,机构养老顺势而生,但国家生产机构养老服务存有效率低、不计成本等诟病,又相继爆料出国有养老院丑闻事件,对政府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推出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此举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机构都具有重大意义。

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对国家的意义体现在:其一,可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中国养老领域,节约公共财政支出,减轻国家供给养老服务建设之负担。毕竟老龄化将伴随中国21世纪始终,这就意味着老年人口基数将不断扩大,而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居家养老的风险与日俱增,国家势必要投入大量的公共财政来解决老年服务问题,这笔费用肯定不容小觑,社会资本的投入自然相对地消解了国家财政压力。其二,可以有效整合区域之间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循环发展,缓解部分劳动人口就业压力。由于异地养老对养老者的经济能力要求较高,并非所有人员都有能力支撑,倘异地养老产业得以有效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无疑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地区之间资源互补,缩减地区发展的差距,而产业发展必然以人力投入为基础,这便可以增加地区的就业岗位。

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对机构的意义表现为:其一,可以充分遵循价值规律原则,发挥优胜劣汰之竞争作用,及时淘汰服务质量低劣的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意味着利用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来支配异地养老机构的发展,市场尤为强调竞争机制,正所谓“良币”驱逐“劣币”,只有服务质量优良的异地养老机构才可能长期立足于市场,其他的随即被淘汰。其二,可以提供服务档次高低有序和收费标准差异显著的各项养老服务,并提升养老服务专业性,扩大老人对服务商品自由选择的空间。因为市场化的初衷在于提升行业竞争,竞争力与商品质量密不可分,商品的性价比越高,商品的竞争力则越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然会紧紧围绕商品质量展开工作,促使养老服务专业性大幅增加,而消费者群体呈现出消费水平不一的特征,服务的层次性就凸显出来。

三、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的实现方式

供给主体、供给客体和福利服务内容是养老公共服务的基本构成要素[10]。公共服务的属性决定了政府进行供给的有效性[11]。不过,中国养老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变化和社会利益需求多元化,要求养老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将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合作,运作的模式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现资源配置最优[12]。为此,养老服务的根本属性决定了不能对异地养老机构实施完全市场化,而要提升供给效率和质量,又须参照市场运作原则,综合考虑两者因素,对其实施有限市场化操作更为合理,有限市场化的实现方式则依托于公私合营与政府补贴。

其一,公私合营。公私合营,顾名思义,即国家和私人共同经营,这种经营模式流行于中国建国初期。对异地养老机构采用公私合营要注意几个问题,其分别是:首先,国家成分居于主导地位。异地养老机构是开展养老服务的载体,国家供给养老服务义不容辞,此外,倘若国家不能掌控机构决策权,任由市场发挥作用,极可能出现涨价现象,给老人的经济状况带来压力,由此安排国家成分占主导地位,并且国家在处理定价问题时须正确把握“度”的问题,既要让机构有利可图,又不能唯利是图。其次,私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公私合营强调合作关系,目的是吸收社会资本,缓解公共财政负担,众所周知,合作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与国家进行合作,私人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强调保护私人的合法权益,这样更利于合作的持续性,此举不应仅仅体现为口号,更应从实践中予以落实。再次,遵循市场运作原则。市场更加强调效率与产出,对养老机构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不仅可以节约投入成本,而且可以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异地养老整个流程的品质,为此,遵循市场运作原则,发挥竞争机制作用,可以确立为公私合营的经营准则。最后,国家和私人根据股份权重分红。对于实施公私合营的异地养老机构,公私双方应对其占有的实有财产进行估价,并将此作为分红的依据,国家收入部分可以用于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如加强异地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建设,但在此基础上不能提高机构养老的费用,因为是由国家出资,并非企业,可以将其理解为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

其二,政府补贴。补贴,是市场化的政府工具之一。正如Frye&Shleifer所言,经济转型过程内,补贴是政府扮演“扶持之手”最直接的手段。政府补贴异地养老机构之理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养老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况且中国养老模式表现出居家养老文化的特征,社会化养老并不发达,仅靠单纯号召社会资本进入异地养老机构领域的结果定然不佳,采用激励性手段的价值彰显;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异地养老机构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有些老人即便有心参与异地机构养老,但迫于经济压力也只能望而却步,政府补贴可以为老人分担经济负担,增强老人异地机构养老意愿。政府补贴异地养老机构的制度设计可以为:首先,政府划拨部分公共财政用于补贴市场化的异地养老机构,务必做到“专款专用”,换而言之,只有承接异地养老者的养老机构,才享有政府补贴的权利;其次,补贴数额大小由政府依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异地养老机构老人数量确定;再次,补贴金发放以季度为周期,按养老机构实际的老人数量拨付款项,这就要求老人在异地养老机构所处时间至少应保证1个季度,其好处在于压缩了异地养老机构骗取政府补贴的空间;最后,安排职能部门监督政府补贴流程,审视政府与异地养老机构行为的合法性或者合理性,确保整个流程的公平、公正。此外,还须警惕异地养老机构的“涨价”行为,防止出现既享受政府补贴,又收取异地养老者昂贵费用的现象,这就要求异地养老机构的定价须报备政府部门,不得擅自决定,否则便要遭受经济惩罚。

四、异地养老机构市场化的注意问题

(一)异地养老机构的选址

异地养老机构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距离、交通和环境因素,具体而言:

1.距离

首先,距离与老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以生活习惯来看,如海南人一年四季晚睡行为居多,而东北人冬季早睡现象普遍;以饮食习惯来看,如四川人自小喜好麻辣味道,广东人在饮食口味上偏向清淡,若将海南人和东北人或者将四川人与广东人互换,市场开拓效果则不甚理想。其次,距离会对老人的精神生活造成影响。老人的家人与朋友圈子通常建立在原生活地,如果异地养老机构离老人的原生活地距离遥远,即便交通便利,其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也会受限,容易造成老人精神孤独,性格孤僻,形成心理疾病。最后,距离与老人的安全相关。通常情形下,老人的身体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况愈下,倘若从原生活地到异地养老机构的距离过于遥远,家人未免会担心老人在旅途中出现意外而不愿让老人外出。为此,异地养老机构的选址必须率先明确服务对象的主要来源,不过,“候鸟型”异地养老①另当别论。

2.交通

交通是否便利自然影响着异地养老机构的选址,即便此处风景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但交通不便,相信开拓异地养老市场必定困难重重。那么,何为交通便利?异地养老机构选址的地级市至少应有动车组发往省会城市或者服务对象的原生活地,因为省会城市均配置有机场,外省的老人可以率先乘坐飞机到达目的地的省会城市,继而乘坐动车组到达异地养老机构;有些地级市因为旅游资源丰富,或者经济发展较快,已经开通了直飞北、上、广、深,甚至更多地域的航班,无疑为跨省养老的老人提供了便利交通,让老人可以选择直飞目的地或者到一线城市转航班的方式到达异地养老机构;对于有机场的地级市,即使其没有开通到某处的航班,如果是一个地方组团式的异地养老,当然可以采用包机等方式到达目的地,这样便不用忍受中途来回换乘之烦恼,而且异地养老机构所在城市市区与机构之间也须提供便捷的交通。

3.环境

异地养老机构的选址还要考虑环境要素,因为老人选择异地养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原生活地污染严重,对于老人的身体健康不利。为此,有学者直接提出在旅游风景区建立异地养老机构,认为像峨眉山自然环境独特,生态环境良好、拥有秀美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旅游资源[13],具有建立异地养老机构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认为,旅游景区的景色固然优美,属于异地养老机构选址的考虑范畴,但选址决不能仅仅局限在旅游景区,毕竟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有限,过多老人的涌入未免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只要自然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优良,即使其不处于旅游景区所在地域,仍可以将其作为修建异地养老机构的选择地,甚至虽然其不拥有美好的自然风光,诸如距离、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均妥当,也不妨通过人工打造园林园艺风光,为老人提供优美的养老环境。

(二)异地养老机构的服务

异地养老机构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异地养老市场的发展,而优质的服务须以良好的需要把控为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5个层次构成,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4],倘能从这5个方面完善异地养老机构服务,势必提升机构的实力。

1.生理需要

众所周知,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异地养老机构在此方面的服务提升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饮食。既然为异地养老,老人之饮食习惯是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免造成饮食不惯,影响身体机能,当然也不能完全依照饮食习惯行事,因为饮食搭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须遵循营养规律,这两方面若能兼顾自然最好。②医疗。异地养老机构须配备专业的医疗队伍,使老人生病时可以得到及时救治,为其减轻病痛的折磨。此外,医疗保险制度也需进行相应改革,当前医疗保险局限于省内定点医院,若老人到外省养老,其医疗费用如何报销便成为了问题,老人遭遇大病可能选择回到原生活地接受治疗,方便家人照料,但其他小病费用该如何解决?不可能为了节约治疗费用而旅途奔波,由此国家有必要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险制度,促使国内看病适用统一医保卡,消除老人异地养老之医疗费用报销障碍。

2.安全需要

安全关系到老人的生命安危,也是家人最为关注的领域,理应受到异地养老机构重视。从异地养老时间段来看,满足老人的安全需要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老人从原生活地到达异地养老机构或者离开异地养老机构返回原生活地之间的人身安全,此问题虽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并未提出解决办法。老人未到达异地养老机构,若将此责任归结于机构,其未免显得无辜,当然并非说机构不必采取措施,倘是组团养老,其可以派专车到老人原生活地接送,或者派出专业人员引领老人顺利到达机构,若是散客养老,其可以到就近地迎接老人到来,尽量减少老人途中的独处时间。二是老人在异地养老机构期间的人身安全,机构有必要建立完备的安全系统,包括监控、报警系统等。监控便于了解外来人员的涌入;在老人的床位以及某些公共场所设置报警按钮,如遇突发事件,老人可以通过报警按钮及时传递危险信号,获得机构工作者救助。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老人异地养老不可或缺部分,当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以满足时,人都会倾向于实现自身的情感需要,寻求归属和爱。但归属和爱的需要侧重于主观感受,为此,试着从机构文化和家庭关怀出发予以完善。其一,机构文化塑造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来自全国各个片区的老人进行集中安排,在养老机构内建立东北区、西南区等,即东北的老人集中在机构的东北区,以此来实现老人的归属需要,而地方政府可以在本地老人与异地养老机构之间牵线搭桥,使其都来自同个地方,适应性自然提高。其二,家庭关怀对异地养老者至关重要,虽然老人到了异地养老机构,机构工作者会对老人的生活嘘寒问暖,但使老人真正感到幸福的源泉更多仍来自家庭,家人应随时与老人沟通交流,让其感受家的“味道”,机构工作者不妨记录联系频次,若发现家人对老人长期不予理睬,可以与其取得联系,使之认识到问题严重性。

4.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需要的高层次,多数人一生都在为此努力,期待异地养老机构帮助老人完全解决此类需要并不符合现实,但也有值得留意的地方,可以相对地满足老人的需要。其一,增强养老机构服务专业性。因为老人的这两种需要对机构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把握老人心理变化方面,须工作者拥有察言观色能力,并能随着老人内心活动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行为予以满足,增强养老机构服务专业性可以通过提高入职门槛,或者开展入职培训等方式来实现,但都需投入额外经费。其二,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如开展运动项目或者棋类、纸牌游戏等。多数老人退休后感到百无聊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离开工作岗位使其失去了生活重心,经常感觉到时间漫长,但又无所事事,培养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填补老人的空闲时间,使其感到生活依然充实,而且可以锻炼老人身体以及活跃老人大脑。

五、结 语

人口老龄化加重使得异地养老在中国兴起,其作为传统居家养老的补充方式,备受越来越多的老人青睐,以致有学者预言异地养老市场前景广阔。异地养老者选择异地购房养老的概率小,但异地养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即是住宿,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异地养老机构凭借价廉、进退方便等优势,才成为了承接异地养老的主要场所。市场化仅仅是发展异地养老机构的路径之一,其目的在于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增添老人异地机构养老意愿,它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把控市场化的程度,理论研究并不能妥善解决此问题,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尝试,才可能获得一个满意答案。

猜你喜欢
实现方式市场化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动产抵押权的实现方式浅析
大学教学管理中的“拾遗补缺”
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原则、构建思路和实现方式
浅析高速公路收费服务建设与实现方式
浅析高速公路收费服务建设与实现方式
我国陪审制的困境及其改革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