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所谓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哲学思考,是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在本体论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转型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做出回应;在认识论方面,应对社会思潮的真伪做出判断;在价值观方面,应对社会现象的善恶美丑做出界定。只有达到上述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才更具有理论深度,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转型 社会思潮 价值观
一、转型社会特殊阶段: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问题的思考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再分配体制向市场经济分配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更是对“转型”这个词的词义最新和最深刻的诠释。在这种大的环境和形势下,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单位社会”已经开始逐步消解,熟人社会开始逐步被公民社会所取代。同时,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开始不断增强,开始通过各种行动策略为自己谋得最大化收益。因此,人们博弈和较量的最主要战场——市场——无疑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关注的领域和研究的焦点,对有关市场经济和与之相联系的公民社会的知识的介绍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转型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不同行业和地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农民整体的生活状况和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陆沿海省份经济总量仍然差别显著;西部大开发仍然亟待向纵深跃进。人们身处于一个不断分化的异质性社会之中,并纠结于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之中。由此,社会开始出现分层和分化的倾向。与之相呼应,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应该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征,对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不能一而统之和一而化之,而应该在坚持国家大政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因时甚至是因人而制宜,充分利用不同地域的不同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性和导向性的作用,为促进社会再有机化的形成发挥其无可比拟的作用。
社会转型也意味着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传统农业社会再分配体制下,中国城乡绝大多数人口在经济方面具有“被决定性”的特征,而这又作为主要原因决定了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即国家通过“思想主导型”或“政治主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其政治动员的目的。但这种始自革命战争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了挑战。随着人们经济自主性和个体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那种传统的灌输和说教式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丧失了其续存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教育。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自身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转换,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逐渐“赢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并最终确立起自己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而且这永远是一个“在路上”的探索过程。
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充分培育公民的现代意识,使他们实现从“微权意识”向公民权意识的转化。所谓“微权意识”,是指公民缺少对自己社会权利的认知、运用、维系和维护,而公民权意识则正好与之相反。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普通民众具有强烈的公民权意识,因为它是一种基于契约关系的经济形式,要靠规则甚至是法律来维系,而非通过血缘和熟人关系来达到自身对利益的主张和诉求,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实质和公民权意识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传统人”逐渐转变为“现代人”,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感,对自己的社会存在状态和历史使命有清楚的认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出发点和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实际情况一定要有极为透彻的解读,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核心的与基本性的理论问题,把它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既直面现实而不流于形式,又深入人心而不显唐突,在潜移默化和春风化雨中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使他们既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融入到当下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去,又能够心怀梦想和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厘清各种社会思潮: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问题的思考
在正确反映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特殊国情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能够对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思潮做出有力回应,在认识论方面对这些社会思潮的是非曲直给出清晰的回答,这样才能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真理性,同时指导普通民众正确和清醒地认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和舆论上为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这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目前社会的现实情况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上述功能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后殖民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民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和宪政思潮等都对普通中国民众的思想认识造成了一定冲击,使他们认清这些思潮背后隐藏的真实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具有的一种责任。
虽然中国一直在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妄图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进行内部瓦解。他们采取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文化渗透”,用他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来解构我们的意识形态:丑化和歪曲某些英雄人物,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提出质疑。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其昭彰性的目的就是颠覆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蜕变,进而为最终把中国变成第二个“前苏联”打下充分的“群众性”思想基础。这样类似的思潮有的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蔓延,有的则是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披上学术的外衣,通过主流渠道“合理合法”地对普通民众进行“灌输”和“洗脑”。后者更为居心叵测和防不胜防,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自福柯和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纷繁的理论以来,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层出不穷,其目的之一是解构话语霸权,并拒斥被普遍推崇的规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些理论不断攻击中国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扰乱普通民众的思想,混淆他们的视听。活生生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不在意识形态领域防微杜渐,国家就有受到颠覆甚至是解体的风险,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使这些“理论”有了滋生的丰厚土壤,他们对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当然,我们不能对这些后现代理论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某些理论和说辞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实践不相符合。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些思潮一定要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使普通民众能够从认识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的高度辩证分析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我们离资本主义社会和后现代社会都相去甚远,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是源于我们自己的社会实践,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们应该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才是对中国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真理性认识,这种认识是相对性真理和绝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从相对真理的角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应有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宏观概括;从绝对真理的角度讲,它们也是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先决条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理直气壮地宣讲党的意识形态,使民众逐渐学会辨真伪和见真知,最终水到渠成地接受和信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正如列宁所说:“如果认为人民跟着布尔什维克走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较为巧妙,那就可笑了。不是的,问题在于布尔什维克鼓动的内容是真实的。”
通过上述分析也可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经常思考各种理论和思潮给受教育者思想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并对此及时做出回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使人明正视听,并为普通民众答疑解惑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也会成为净化社会思潮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正视社会各种现象: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问题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价值中立的和价值无涉的,还是有自身价值取向的?毫无疑问,后者应该是当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世界充满正能量,使人们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融入和改造世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经常对教育理念和方式,包括教学案例的选取,围绕其价值观问题,不断进行追问和反思,以期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给出是非论断,而且能够因势利导,引导人们对事物的善恶美丑做出价值判断。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并具有强大内生性发展动力。
信仰问题是当前中国普通民众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民众的信仰是主流的、正面的和积极的。但信仰缺失甚至信仰扭曲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一些人精神空虚,拜金主义倾向严重;一些人精神麻木,通过信奉某些“超自然的东西”来慰藉自己的心灵。这其中不乏一些高知、高能甚至是高官的存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青年人甚至热衷于一些邪教的歪理邪说,演绎了现代版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可见,我们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理论体系,这种信仰是一定会实现的。而对某些“超自然存在”的崇拜,轻则会使人误入迷途,重则会使人走火入魔。因为从根本上讲,它们的世界观是唯心的,他们的目的是险恶的,他们的宣讲有时候也是天花乱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这些邪教的丑恶嘴脸,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为民众的人生发展指明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对社会上的很多现象给出价值观方面的评判。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社会福利差距、人口过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思想道德水准滑坡和腐败等现象。它们无疑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我们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抱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些现象是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中国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也要经历这些曲折和承受这些代价。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缩短这个阵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使普通民众能够正视这些现象,以发展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并从价值的社会历史性这一特点去审视和评价它们,进而以更平和的心态投身于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思想政治教育还应直面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些热点事件、热点人物和热点话题,并把它们作为学科进化的增长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点。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选择和行为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抑或彰显其独一无二的社会存在状态,抑或是通过“标新领异”而使自己成为公众人物,进而为自己谋取巨额经济利益。从较早的“芙蓉姐姐”和“凤姐”,到后来的“郭美美”,他们的“事迹”都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些角度去分析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并以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等特点为依据,指出这些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它们随着时代发展必将消失的规律性。目的是使人们在面对类似选择和为了达到类似目的的时候,能够更加从容而不过分偏激,从而做出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和合乎社会道德要求的选择。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方式。而在价值观方面对社会热点事件做出评判显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目的,因为它能够使人类以善和美的方式去实践和行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的生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要使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真正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在与万事万物和谐相处的同时,合乎规律地从自在走向自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民众能够充分意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的内在一致性和辩证统一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被外界任何情况和条件所左右,始终一心一意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性关怀意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韩迎春,张蕾,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探析[J].学术论坛,2012(2).
[2] 卢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3).
[3] 傅如良,梁建新,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西方思潮的关联与互动[J].教学与研究,2010(6).
[4] 《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 陈杨,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现实反思[J].学术论坛,2011(2).
[7]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8(1).
[作者:胡水(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