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印红 王中华
摘 要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文化的悖论主要有:英雄主义文化PK导演文化、重学的文化PK重教的文化、重课下学习的文化PK重课堂学习的文化、重师生合作的文化PK重单打独斗的文化、重个性化的文化PK重集体性的文化。究其产生原因是对翻转课堂的理解不够、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欠缺、教师的文化自觉不足等。为此,应正确理解和实践翻转课堂,坚持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文化自觉,加强对翻转课堂的研究。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文化 解构 重构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热门的话题,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教学一线都产生了核裂变式的反响。大家对翻转课堂的姿态也是各执一词,有些学者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新时代的标志,开创了教学改革的新纪元,并认为翻转课堂具有体现混合式学习的优势、更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有利于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资源的利用与研发等优点[1]。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2]。对于翻转课堂而言,我们应该肯定其对教学改革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应该在实践中研究其不足的一面,总之,我们须在研究中进行实践,做到实践与研究的统一。那么,在翻转课堂背景下,教学文化又是如何,这是笔者所着重探讨的话题。在现实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文化往往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理想与现实的不统一。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该问题的产生,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
一、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文化的悖论
1.导演文化PK英雄主义文化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一种权威,一种“课堂精神领袖”,或者说是一种英雄式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都是围绕教师的讲解和教师预设好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呈现方式,学生只是“按部就班”,一切都是按照教学设计行事。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讲授,而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资料以及书本等学习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然后到课堂中进行交流和分享。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翻转课堂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是面向全班的讲解大大减少,对学习小组或者个人的单独指导增多[3]。可见,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和主演。
2.重学的文化PK重教的文化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等一直被抨击和诟病,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死书、死教书的一种写照,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主要考察教师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以至于被称为“填鸭式教育”或“灌输式教育”,在这种视野下,教学文化表现为重视教的文化。新课改一直强调改变被动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学走向学习,教师知识讲解和传授转换为问题探究,包括教学评价也是从纸质测验走向多元和生成性发展评价,具体见表1[4]。
3.重课下学习的文化PK重课堂学习的文化
传统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知识的记忆和巩固,重视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与技能的复述,重视学生的课堂行为训练和操作,包括“题海战术”等文化理念。因此,传统课堂是一种重视课堂训练的教学文化。在翻转课堂视域下,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视频和教材以及其他相关的学习资源进行课外学习,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复习等,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再到课堂中相互的分享与交流,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重视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结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学习个性的彰显。
4.重师生合作的文化PK重单打独斗的文化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教育者和讲授者,学生是课堂的被动学习者、倾听者以及课堂教学的“配合者”,因此,在如此情境下,教师掌管整个课堂,学生只是集体学习视野下的“单打独斗”式的学习,学生各自按照教师的统一要求对同一课程内容在同一时间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与学生缺少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少沟通和交流。在翻转课堂教学视野下,“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6]。因此,翻转课堂重视教学中的合作,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5.重个性化的文化PK重集体性的文化
传统课堂重视集体性,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致性,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统一性,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的同一性,即在同一个班级,教师要求相同,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同,学生的学习时间也相同,包括学生的考试和评价等方式也强调统一性和集体性,因此这样的教学重视集体性和统一性的文化。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控[7]。可见,翻转课堂强调的是一种差异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文化。
二、翻转课堂视域下教学文化悖论的产生原因
1.对翻转课堂的理解不够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迅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一方面是大家对于传统课堂的改变心理,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教师的“拿来主义”思想,认为只要是发达国家使用的教学模式就是好的。在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和一些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鼓动之下,加上翻转课堂中复习检测方便快捷、重新构建学习流程、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等特点,导致翻转课堂不断升温和发酵。但是,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不理解其中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实质,以至于“摸着石头过河”,从而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文化出现冲突和悖论。
2.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欠缺和“将就”心理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纵深发展阶段,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关注也从课程走向课堂,毕竟“课堂比课程重要”[8]。于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践者都将课堂看作是教学改革的“堡垒”,那么要进行教学改革就必须进行课堂改革。尽管大家都知道课堂很重要,但是如何改革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等这些问题统统摆在我们面前。于是,当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见到翻转课堂这些比较时髦的话语就开始心动并行动起来,采取“拿来主义”和“洋为中用”的态度,而不是去辨别其本质,也没有一种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采取一种“将就”心理。
3.教师的文化自觉不足
教师在翻转课堂的运用过程中,缺少对翻转课堂本质的认知反思,因此,教师没有去自觉地对翻转课堂视域下的教学文化进行自觉的思考。在翻转课堂过程中,教师须深刻认识到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用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新等高级学习能力[9]。因此,翻转课堂中,教师须积极反思并自觉改变自己的角色,从而将翻转课堂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4.缺少对翻转课堂的研究
当前,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逐渐升温,从中国知网2012年发表第一篇关于翻转课堂的论文开始,2013年、2014年、2015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加。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研究中,更多的论文发展在《电化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中国远程教育》、《软件导刊》等之类的教育技术类杂志,而较少的论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当代教育科学》、《教学与管理》等教育类期刊上,可见,从研究者身份来看,更多的是一些研究教育技术的工作者和学者,缺少更多的一线研究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因此,当前对于翻转课堂的一线研究和理论研究还是比较缺失的。
三、翻转课堂视域下教学文化悖论的超越
1.正确理解和实践翻转课堂
正确理解翻转课堂是进行翻转课堂实践的重要前提。没有对其本质、精神内涵以及基本特征进行相关的解读和全面理解,就很难更好地做出恰当的运用。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停留在形式上的运用和技术层面的借鉴和使用,那么,其意义和价值并不大。学者们已经指出,翻转课堂强调的是一种混合式学习。更有学者指出翻转课堂主张“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关注主体体验,教学要为主体服务”以及注重课堂互动、交往、合作与探究的理念[10]。我们需要正确理解翻转课堂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颠覆”和“翻转”的方式,让学生预先学习和课后学习来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分享,凸显个性化学习,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因而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反叛”,是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否定,从而走向一种个性化学习的路径。
2.坚持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是近年所要彰显的话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学术界和一线教师就在不断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形成了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永威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兖州一中“三步六段”教学法和“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河南焦作市许衡中学的“强化备课,学案导学”模式等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是值得表扬和歌颂的,表达了大家对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对教育改革的一种勇气。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继续反思和在实践中进行改革的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拿来主义”,也不是“按部就班”,不要妄想一种教学模式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需要在翻转课堂改革实践中继续坚持适切性的改革。
3.促进教师文化自觉
在翻转课堂中,我们须形成教学文化自觉行为,须思考翻转课堂视域下的一种教学文化背景与新课程改革视域下教学文化的适合性和耦合性,须思考传统教学文化与翻转课堂中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学习文化和教学文化以及评价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须思考在我们传统教学文化之中是否存在可取之处。因此,我们既不能一味地固守传统,也不能一味地“西化”和“媚外”,最关键的是我们应具备一种鉴别力,从而做到自觉和自省。
4.加强对翻转课堂的研究
翻转课堂已经成为一种风行的教学模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但是,我们须对其去伪存真加以研究和本土化,实现“从他山之石到本土意蕴”[11]。毕竟翻转课堂是一种“洋模式”,应将其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与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与自己的学校和学生实践情况结合起来,因此,翻转课堂的运用需要我们进行改革,以便适合教学的实际。
不可否认,当前翻转课堂在我国是很“热”,不管大学,还是广大中小学都风行在课堂,但是,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思考,需要去反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2] 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3] 田爱丽,吴志宏.翻转课堂的特征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4(8).
[4]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5] 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6] 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7] 朱宏洁,朱贽.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8] 张传燧.课堂比课程重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2).
[9] 钱钰.“翻转课堂”改变的不只形式[N].文汇报,2015-4-19(02).
[10] 郭文良,和学新.翻转课堂:背景、理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
[11] 王秋芳.从“实践可能”到“学习支持”: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意蕴与创生[J].当代教育科学,2015(2).
[作者:田印红(1971-),女,贵州印江人,铜仁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王中华(1979-),男,湖南祁阳人,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