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倾向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

2016-05-14 11:35罗小漫何浩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中学生

罗小漫 何浩

摘 要 采用《无聊倾向性问卷》《心理资本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问卷》对55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无聊倾向处于中等程度,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无聊倾向与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心理资本在无聊倾向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其调节效应值为0.263。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资本 无聊倾向 生命意义感

目前,“我很无聊”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中学生的口头禅[1],无聊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活动缺乏和兴趣丧失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2]。长期的无聊体验容易导致个体注意力涣散,从而造成各种认知错误的产生和认知需求的下降[3]。如,以往有研究发现无聊倾向与消极生命意义态度呈正相关,而与积极生命态度呈负相关,即个体越感到无聊,他对生命意义认知的水平就越低[4]。Steger等人认为生命意义包括认知和动机两个维度,其中认知维度为拥有意义,强调结果;动机维度为追求意义,强调过程[5]。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重视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6]。因为生命意义感不仅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还能提升主观幸福感,增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等[6][7]。

基于此,本研究将引入心理资本这一内在因素,将其作为积极的心理资源或能力,探讨其在无聊倾向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调节作用。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由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部分构成。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了解中学生无聊倾向现状,分析无聊倾向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探索心理资本在无聊倾向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缓冲作用,以期为缓解中学生无聊倾向现状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提升学生生命意义感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研究工具

1.被试

本调查随机选取四川省达州市三所中学580名中学生,回收有效问卷550份。其中初中生212人,高中生338人;男生236人,女生314人;农村321人,城镇229人。

2.研究工具

(1)心理资本问卷

采用张阔等人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8],由26个项目组成。该量表采用5点记分,本研究中心理资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2)无聊倾向性问卷

采用黄时华[9]等人编制的无聊倾向性问卷,共30个项目,由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个维度组成。采用5点记分,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3)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刘思斯和甘怡群等人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4],由9个项目组成;量表采用里克特7点记分方式,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二、研究结果

1.中学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总体特点

研究发现,中学生心理资本总分为3.51,其中得分最高为希望3.74,得分最低为韧性3.28;无聊倾向性总分为3.07;生命意义感总分4.95。差异检验结果发现,男生心理资本、无聊倾向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在生命意义感得分上差异不显著。结果还表明,城镇、农村高职生在积极心理资本、无聊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1所示)。

2.中学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

对中学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发现,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无聊倾向与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与寻求意义存在正相关,而韧性与寻求意义相关性不显著(如表2所示);无聊倾向中的外部刺激与寻求意义呈正相关,而内部刺激与寻求意义相关性不显著。结果还发现,心理资本各维度均与存在意义存在正相关,无聊倾向各维度均与存在意义存在负相关。

3.心理资本对中学生无聊倾向、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本研究将生命意义感定义为因变量,心理资本、无聊倾向定义为预测变量,探讨心理资本在无聊倾向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心理资本和无聊倾向对生命意义感的交互作用显著(β=0.40),解释生命意义感的变异量为26.3%。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的增加,生命意义感得分呈下降趋势,然而与高心理资本得分组相比,低心理资本得分组下降趋势更明显。当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较高时,高心理资本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得分显著高于低心理资本个体。

三、讨论与分析

1.中学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总体特点

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无聊倾向总分处于中等水平;这或许表明,由于升学压力较大,中学生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很难有闲暇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忙碌而单调的学习生活也会让他们感到无聊。结果还发现,中学生心理资本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得分最高为希望,得分最低为韧性。这一方面表明中学生在个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积极心理状态,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在遭遇挫折事件后应对逆境的能力和自我复原力(心理韧性)有待提高,长期以学习为主的中学生社会生活经验较少,缺乏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所以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心理韧性。最后还发现,中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或许表明,大多数中学生能在学习与生活中体会和寻求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喜悦。

差异检验结果发现,男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这一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倾向于寻求刺激丰富的外部环境有关[10];当面对同一情境时,男生比女生更易体会到无聊,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性别角色扮演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女生,男生的性别角色往往被期待具备更强成就动机特征,反映到个体的教育上就会表现出对不同性别的不同侧重,进而造成男生比女生更加努力争取成功的特点;所以男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倾向高于女生。而男生、女生在生命意义感上得分不具有显著性,这与诸晓[11]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此外,城镇与农村中学生在无聊倾向、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或许表明,在长期面对单调而忙碌的学习情境时,农村与城镇学生均容易体会到无聊情绪;但他们却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主动建构个人生命内涵,体会生命意义。

2.中学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相关分析

分析相关结果发现,无聊倾向与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均呈负相关,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这说明中学生体验到的无聊情绪越多,其积极心理资本倾向就会越低,体会到的生命意义感也会越少;相反,中学生心理资本的倾向性越高,其能感受到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感就越多。与此同时,无聊倾向中的外部刺激与寻求意义呈显著负相关,而内部刺激与寻求意义相关性不显著。寻求生命意义是个体努力去建立或增加自己对生命含义和目标的理解过程,它强调的是过程[11]。这说明中学生体会到的孤独感与紧张感越多、学习与生活环境越单调、受到的约束性越强,他们就越难以主动地去建构和领悟自身生命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与寻求意义存在正相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学生在挫折或困难情境中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充满希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并体验到更多的生命意义。最后,结果发现心理资本各维度均与存在意义呈正相关,无聊倾向各维度均与存在意义呈负相关。这表明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倾向越高,体验到无聊情绪就越少,拥有的生命意义感也会越多。

3.心理资本对中学生无聊倾向与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和无聊倾向性对生命意义感的交互作用显著,能解释生命意义感的变异量为26.3%,即心理资本在无聊倾向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这也就是说,体验到较多的无聊情绪后,拥有高心理资本倾向的中学生仍能追求和拥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而低心理资本中学生体会到的生命意义感却会较少。这与以往研究发现的心理资本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一致[13]。心理资本对个体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一种正向的能量,传递着积极向上、充满信心、满怀希望的信念[14],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表现;还能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等因素,有助于激发个体潜在的心理能量,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和智能,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15]。

参考文献

[1] 田志鹏,刘勇,滕召军.中学生无聊倾向特点及其与自恋、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6).

[2] 周浩,王琦,董妍.无聊:一个久远而又新兴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2(1).

[3] Wallace J C,Vodanovich S J,Restino B M.Predicting cognitive failures from boredom proneness and daytime sleepiness scores:An investigation within military and undergraduate sam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 (4).

[4] 张姝玥,林艳,黄婷.中学生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自杀意念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3(8).

[5] Steger M F,Frazier P,OishiS,et al.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6 (1).

[6] 覃丽,王鑫强,张大均.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7] 刘思斯,甘怡群.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 (6).

[8] 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 (1).

[9] 黄时华,李冬玲,张卫,等.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

[10] 王良纯.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校园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11] 诸晓.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2] Steger M F,Kawabata Y,Shimai S,et al.The meaningful life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Levels 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3).

[13] Henry K L,Lovegrove P J,Steger M F,et al.The potential role of meaning in lif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4(2).

[14] 李金地.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15] 韩丹.高校大学新生心理资本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

[作者:罗小漫(1989-),女,四川达州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何浩(1989-),男,四川巴中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