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琪
【摘要】近几年,独立董事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但基于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也很少有学者就独董较为青睐的行业进行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以证监会2012版行业分类标准划分中的能源行业(包含制造业当中的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等制造能源的全部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证检验独立董事各因素及综合因素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通过此次研究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关键词】独立董事经营绩效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76
一、引言
一直以来独立董事都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通过了解国内学者的研究得知,大多数仅仅从独立董事的单一方面来进行研究,这样便使得他们忽略了独立董事各因素间的综合作用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目前,我国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该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仅考虑单方面因素的不足。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极少有学者将独立董事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也很少有研究者就能源行业进行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研究的思路和渠道,也为后者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如何让独立董事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并结合自身的实力将其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落到实处,是各上市公司当下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因此本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文献资料表明我国独立董事存在着许多特殊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也反映出独立董事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独立董事多方面特征的研究,得出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找出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最重要的独董因素。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从结论中发现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不足之处,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及该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并从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中得出改良措施,找出治疗独立董事制度“水土不服”的妙方,让他们继续成为中小股东寄予希望的对象,摘掉被冠以的“花环帽子”,做到真正的独立,提高董事会运作的公正性,进而维护好、保障好中小股东的利益,最终能在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独立董事成为我国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对于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的作用和效果到底怎么样,不同的学者有自己不同的观点。魏刚、肖泽忠(2007)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对公司业绩并没有正面的影响,同时发现有政府背景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经营业绩越好。郭甜(2014)发现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通过设立独立董事,来对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不仅能够对公司的治理进行完善,同时也维护了投资人员以及公司的利益,从而提升了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张恩众、徐美玲(2015)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占比与企业绩效的波动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郝云宏、甘甜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独立董事中的女性人数无论是对企业的长期绩效还是短期绩效,都确实存在消极作用;独立董事年龄越大,会给企业短期绩效即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另有学者(如邱兆祥等2012)发现,从整个任期来看,独立董事的性别、学历、职业背景、多重董事身份、年龄和国际经验等个人特征均不会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只有法律专长、会计专长和管理经验等个人特征才具有显著的绩效效应。
有关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国外学者也是各抒己见。Ferris等(2003)发现,多重董事身份不会对独立董事职能的履行产生负面影响。也有学者(如Fosberg,1989)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的经营业绩反而更差。威斯巴奇(M.S.Weisbach,1988)发现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但是戴利和达尔顿(Daily,Catherine M.and Dalton,Dan R,1993)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那些绩效高的公司恰恰是独立性依赖较少的公司。劳拉·林(Laura Lin,1996)利用有关的公开资料对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整体业绩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各大学者各抒己见,针对于某类特定行业的独立董事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的并不多,再加上也极少有文献提到独立董事青睐行业的状况,很可能是因为每位研究者立场以及研究对象的差异造成的。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相关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独立董事监督着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及大股东的行为,保护着中小股东的利益。传统的观念认为“人多力量大”,因此高比例的独立董事可以更好地进行监督,对董事会中的各项事务都可以进行充分的分析决策。但是,心理学家为期半个多世纪的实验研究表明,社会性懈怠在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再加上独立董事的比例有一定的规定,不能低于1/3,大多数公司可能出于成本的考虑而正好将其比例定在了规定的下限,所以本文认为公司经营绩效与比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做出以下假设:
H1: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对公司经营绩效并不会有显著影响。
公司给予独立董事的报酬太低,就难以调动独立董事工作的积极性,他们也就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太高,容易造成收买独立董事的表象,在社会中独董高报酬不作为的例子也很多。大多企业想通过薪酬激励来提高独董的工作效率,但刘文军(2009)曾提到薪酬激励策略的安排应与激励对象的劳动计量难度相联系,而不能不加区分地采取笼统的激励方案,否则就会产生激励失效问题。而通过薪酬激励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才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往往在大多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薪酬的制定和发放如果都是由所在的上市公司负责,即使会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产生影响,因此,即使公司给予独董的高报酬也未必能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H2:独立董事的薪酬高低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并不会有显著的影响。
在上市公司中的女性独立董事虽然有其办事谨慎细心的特点,但是她们要比男性独董更加感性,并且还将一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家庭中,再加上她们行业知识的精湛水平以及业内人脉的广泛程度远远不及男性独立董事,这些都将会影响女性独董处理事务的能力,进而会对经营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
H3:女性独立董事的存在会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年轻独董刚刚步入上市公司,对公司的各种业务还不太熟悉,因此在促进公司经营绩效方面还未能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独立董事达到一定的年龄时,拥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处理公司事务方面更加顺手,能够提出更加理性的决策。但年龄太大的独董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而影响工作效果。为了证明逻辑分析的正确性,做出下列假设。
假设H4:当独董达到一定年龄时,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会随着独立董事的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上市公司更愿意招聘高学历的人担任公司独立董事职务,独立董事的学历越高,其受教育的程度也就越高,能够为经理层的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带来多样性的观点,进而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但本文比较赞同学历不等于能力的观点,认为独立董事对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经验,为此我们做出下列假设。
假设H5:高学历独立董事给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较弱。
官员和企业是一对互相青睐的“伙伴”。退休领导干部有着广泛的人脉资源,能给公司提供较大的“能量”。高校学者是独董来源另一大群体,上市公司也特别愿意聘请高校的学者教授进入董事会,他们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形势,并作为一个顾问的角色为所在的上市公司提出有用的建议及有效的策略,从而加强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虽然高校学者有着深厚的专业功底,但是他们在独立董事方面的工作经验是相当匮乏的,所以如果大多数独董来源于高校时,就犹如一个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独董团队,显然独董数量过多的话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适当数量高校独董的存在才会提升公司决策的效率。因此,官员独董占大多数结合适量的高校学者独董能够给公司的经营绩效带来积极的影响。
假设H6:官员独立董事数量与高校学者独董比例越高公司经营绩效越好。
上述假设都是基于一些简单的逻辑以及理论上的分析,独立董事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提高是否发挥作用,哪些因素发挥的作用较大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
四、实证检验
本文中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中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为使该研究更具有实用价值,本文将最受独立董事青睐的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有效避免行业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时代金融一篇文章报道金融业与能源行业是独董最为青睐的行业,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按照2013年行业划分的标准,对沪深A股的100多家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数据统计,剔除数据缺失以及经营业绩显著偏离样本均值的公司后,得到9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以公司经营绩效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并选取了财务分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指标,以独立董事的相关特征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另外选取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巨大影响的资本结构指标控制变量,通过线面建立的回归模型来分析独立董事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
回归模型:
由表1可知,本文所研究的独立董事特征主要包括比例、性别、年龄、薪酬、学历以及身份背景,其中官员以及学术背景变量作为0-1变量进行处理。为了避免公司规模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将公司2012~2014年的总资产的对数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研究的95家公司中,独立董事比例均值约0.39,符合独立董事比例不低于1/3的相关规定;在独立董事的性别分布中,女性比例相对较低,这与生活因素息息相关;独立董事的平均年龄分布在39~66岁,相对其他工作的人员来说年龄较高;从独立董事的年均薪酬可以得知独董的工资差距较大,达到17.86万元;独立董事平均学历极小值达到2.33,表明独董的学历相对较高。运用SPSS软件对95个样本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表3结果。
通过表3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相关结论,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多种,显然独立董事对其影响力度是较弱的,但是在独立董事的各个特征因素中,与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较强的有独立董事的性别及职业背景。独立董事的比例与薪酬及学历的高低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影响,而女性独董的存在会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官员独董的存在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具有学术背景的独立董事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将两者进行适当的组合,即官员独董与学术独董比例越高,可以充分发挥官员独董的实践能力及学术独董的理论知识,更好的促进公司经营绩效的增长。通过对结果的分析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
为了保证该研究的严谨性,本文选取了能够代替净资产收益率的其他经营绩效指标,如息税前利润、总资产报酬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五、完善独立董事运行机制的建议
结合第四部分实证检验的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有效建议,进而保证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能够规范的运作并能够以提高公司经营绩效为己任。
(一)规范独立董事选任机制
我国独董来源单一,任聘的部分独董学历较低、职业道德较差,是独立董事制度失效的根源所在。因此,有必要对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进行一定的规范。
1.提高男性独董比例,适当引入女性独董。从本文研究的结果来看,男性独董更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升,因此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团队应以男性为主。适当的引入个别女性独董,或许会使整个独立董事的工作更加细致。
2.注重独立董事综合素质。尽量选择一些有经验、高学历有背景的独立董事,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司,另外独立董事背景应更加多元化,尽量避免独董的来源一致、身份相似的情形,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3.建立一个非政府组织,即独立董事选举委员会。吴敬琏(2005)指出独立董事的人选可以考虑引入市场化机制,上市公司可以考虑通过专业的咨询公司,遴选专门的独立董事人选并建立董事人选的征信系统。
本文认为,还应该结合其他先进国家的任选机制,该组织由具有担任独立董事资格的人才组成,将所有中国范围内该人员资料进行归档,个人也可申请加入,但是要保证审核条件的严格性。当上市公司需要独立董事时,可以到这个组织中进行选择。当然,这目前还是一种设想,要达到一个更加有效合理的选任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明确并强化独立董事职责
监督高管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为公司提出合理有效的经营决策方针是独立董事最重要的职责。“花瓶独董”的出现,给各大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独立董事不负责,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忽视了公司的利益,这显然是独立董事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为能够让独立董事增强责任感认真履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加强对独立董事的监督。独立董事电话履职、董事会议独董缺席事件频频发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独立董事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公司应当建立专门的高管监督小组,让他们负责督查董事会成员工作。独立董事不作为理应担责,如果上市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监督小组在追究公司高管的责任的同时,也应对独董的履职情况进行调查,未能尽职的独董亦将受到惩处。
定期不定期的考核独立董事工作。每月或者每季度应对独立董事进行适当的考核,并对独立董事的工作行为透明化,在每年度的年报中予以披露。其考评结果也应当展现在各个公众媒体上,便于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对公司董事会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这样便对独董工作进行了有效的鞭策,让他们能够明确职责,更好的为所在公司工作。唯有如此,独董才会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要想让独立董事制度更好的在我国运行,加强独董责任意识,明确其职责势在必行。
(三)完善独立董事激励措施
独立董事的存在必有其必然性,但当想起某些独立董事仅仅有独立董事的“皮囊”,却没有独立董事的“灵魂”,就应该想想其中的缘由。如果给予独立董事完善的激励措施,他们必定会施展自己的能力,向公司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智慧。
在本文所调查的50家上市公司中,有一些独立董事的年薪居然为零,也有部分公司将独立董事的薪酬完全固定化,不论工作效果好坏,均能够得到相同的工资,显然这样做必会挫伤独立董事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独立董事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没有相关关系的原因所在。如何完善上市公司的激励措施,首先应当改进独立董事的薪酬激励制度。
本文认为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津贴标准应当有必要的弹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独董的薪酬与其工作效果挂钩,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其次,对于出现会议缺勤、电话履职的独立董事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根据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罚款,严重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免职。
(四)避免独立董事多家公司兼职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优秀的独立董事也不可能同时把多份工作都做好。在现有的招聘机制中,大多数的公司高管以及董事都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出发选聘独董,缺乏对任职者工作背景的清晰认识,他们甚至不知道即将上任的独立董事到底在哪些上市公司都有任职。为了能够招聘到可以为公司全心全力工作的独立董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签订相关合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基本上平均每位独立董事要在1.36家公司任职,甚至有一部分的独立董事在五六家上市公司中任职。从目前情况看来,这样的现象确实会影响我国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为解决此问题,最重要的是在独立董事正式入职之前,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情况与其签订一份与兼职席位相关的合同,保证该独董能够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公司中去。
鼓励兼职席位较少的独立董事加入公司。公司在招聘时,应尽量避免招聘那些已经在多家上市公司中任职的独立董事。另外,国家的相关法律中应该明确表示独立董事最多只能在几家上市公司中兼任独董,这样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才能,不至于让独董忙的不可开交,更不至于让独董草率办公。
薪酬与兼职席位数挂钩。通过双方提供的真实资料,建立独董兼职情况的档案,在计算发放独董薪酬时有必要将各独董兼职席位的数目考虑在内,重点考察兼职数目多的独立董事,结合其一定期间内的绩效考核,若出现工作效果不理想,则扣除一定的工资。
六、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比例、独立董事的学历、薪酬等单方面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大,其效用微乎其微,女性独立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而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较为显著的影响,具体说来就是官员独董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较多具有学术背景独董的存在给公司带来不好的影响即降低公司的经营绩效。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往往有着年龄较大、学历较高及男董比例较高的特点,这些单方面的小因素放置在独董特殊背景之下时,便形成一个大的影响因素,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是单方面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发挥着最重要作用的就是独立董事官员背景特征。最后,本文还结合研究结论对独立董事制度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期望独立董事制度能够在我国发展的更好。
本文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对独立董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重点对具有官员背景及学术背景的独立董事进行分析,提出了少量高校独董与官员独董相结合的最优独董团队的新观点,能够显著的促进公司业绩增长,而且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独董的现状,提出了较为详实的策略。
本次的论文研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数据都是手工处理,可能存在误差,某些数据的处理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局限性可能会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该研究仅选择了能源行业的数据,所以未能考虑其他的行业的情况,因此研究结论未必具有普遍性,在后期将会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各个行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康涛,祝继高,陆正飞等.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基于董事会投票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1.(1).
[2]支晓强,童盼.盈余管理、控制权转移与独立董事变更[J].管理世界,2005.(11).
[3]刘为中.影响我国独立董事作用发挥的因素及对策[J].经济师,2005.(3).
[4]叶祥松.独立董事定义辨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D],2004.
[5]魏刚,肖泽忠.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7.
[6]郭甜.独立董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路径[J].商.2014.
[7]张恩众,徐美玲,张守桢.上市公司业绩波动与独立董事占比[J].东岳论丛,2015.
[8]唐清泉,罗党论.设立独立董事的效果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20~127.
[9]郝云宏,甘甜,林仙云.独立董事的身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报,2004.
[10]邱兆祥,史明坤.独立董事个人特征与任期内公司经营绩效[J].财贸经济,2012.
[11]李建伟.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朱璠.美国独立董事制度简介[J].特区财会. 2003, 8: 20-21.
[1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R]. 2001,(8).
[14]吴敬琏.独董人选可引入市场化机制[N].上海证券报,2005,(7).
[15]朱华珍.人多如何力量大——人际环境中的社会性懈怠[J].成才与就业,2015.(3).
[16] See Goldberg Dedate on Outside Directors,N.Y.times.Oct.29,1972..
[176]A.ShivdasaniandD.Yermack,CEOInvolvement in the Selection of New Board Members: 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e, Vol.54, No. 5,1999, pp.1829-1853.
[18] R.H.Fosberg,Outside Directors and Managerial Monitoring. Akron,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Vol. 20,No.2,1989,pp.24-32.
[19] Weisbach, Michael S. Outside Directors and CEO Turnover. 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 20(January/March): 431-60, 1988.
[20] Daily, Catherine M. and Dalton, Dan R. BoardofDirectorsLead- ershipandStructure: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A.S.B. Vol.17(Spring): 65-81,1993.
[21] Laura Lin. The Effectiveness of Outside Directors as A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Theories and Evide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