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强
[摘 要] 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走向实践需要体育教师从思维方式的转换到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基本条件的保障到教学行为的调整,既要有形而上的思考,又要有形而下的探索,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协调配合。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要做好教学设计,精心预设生成;要关注每个充满个性的学生个体;要营造创新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成资源,并做出理性评价。通过这些措施,小学体育教学能实破瓶颈,有效实现内涵与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体育;生成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一、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概述
教学思维方式指的是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和方式来看待教学,对此的讨论要先于“教学是什么”的命题,因为我们所秉持的思维方式不同,教学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所以思维方式的转换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至关重要。
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生成性教学是对预成性思维下的预成性教学的批判和超越,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反思和超越,其认为知识、技能的获取,精神的传承都应该是在主体的参与中生成的。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学为理性主义下的简单性思维、预成性思维所桎梏,要取得教学改革的成功,关键是教师要形成一种复杂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从简单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
复杂性思维下的教学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目的,以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情感、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需要为价值取向,秉承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和“以生为本”的师生观,提倡过程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复杂性思维方式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充满了灵活性与开放性,为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做到首先利用复杂多元的视角去看待教学、看待学生、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杜绝用非此即彼的确定性思维教学,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看待学生成绩;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并为学生的实践锻炼留足时间。
2.从预成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
预成性思维并非是错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在现代的教学大环境下相对滞后。而生成性思维符合时代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以及全面发展,所以从预成性思维转变到生成性思维是必然的。小学体育教师想要转变到生成性思维,就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将学生的学习看作自主建构、体验生成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加强教学中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意识,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性事件看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知识体系的生成。
二、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主观与客观认识的集合体,影响甚至是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种顺承,不同的思维方式生发教师对教育不同的观念。生成性思维方式下的教学观、师生观都呈现出特有的意蕴,关系着生成性教学实践的成败。
1.教学观的转变
为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不能谈“生成”而色变,要主动树立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成性资源要进行价值判断,对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况,教师要断然摒弃,将这种生成扼杀在摇篮里;对于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教师要积极利用,鼓励学生有效地生成。
2.师生观的转变
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理念引领下的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教学的设计者、情感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理念引领下的教学内容不是固定呆板的教材知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改编和选择教材的权力,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执行教案,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师要对枯燥的教材进行二次创编,在教学中创设具有生成性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穿插故事情节、提出问题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活动锻炼身体,还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激情、友谊、团结等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所谓的“权威”,通过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权威应该是通过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智慧树立的。
3.教学关系的革新
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师生双向的交流互动,呼吁教师关系从主客体关系向更注重交流合作的双主体关系转变。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学生自我学习的权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在组织和安排小学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或偶发性事件要平等交流、积极引导。双主体师生关系是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实施的基础条件,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教师与学生才能达成对问题的共识,才能实现对小学体育技能和知识的“融合”。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师生才能体会到自由和幸福,才能实现个体生命在教育中诗意栖居。
三、教学行为的调整与变革
无论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转换、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是基本条件的保障,其目的都是为了转变教学行为,让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落实到实践中。
1.追求弹性化的教学设计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变通性。例如,学生对预设的教学活动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教师便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以便促进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技能掌握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体验教学,或者个别化教学;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具有弹性,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境的变化以及生成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逐渐引导教学迈向纵深。
2.采取情境化的教学评价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做到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对教学情境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促进全体学生技能的提高、情感态度的生成;保障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既要有教师的专业评价,又要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甚至要有家长的评价。如在教学中,同学间的评价既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同时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情境化的教学评价要求小学体育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评价策略;小学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问题采取即时性评价,对学生错误的动作和理解即使给予指导,以防学生在重复练习后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式。
参考文献
[1]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01).
[2]杨建平,张秋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8).
[3]阳红,程良宏,张金运.生成性教学视野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责任编辑 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