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斌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从侧面反映了小学语文是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本点的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服务于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这一根本性目标。教师只有确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为此,本文对新课改下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突破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感知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学习语文的核心理念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体会语言文化的魅力,并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则需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
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内涵与意思的前提下才能够正确使用所学过的语言文字。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挖掘课本中的文字内涵,辅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理解语言文字表达手法,并学会运用这种手法。在《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教师应该辅助学生理解“贪婪”“吮吸”和“甘露”的意思,然后再指导他们运用这些词语和拟人手法造句,从而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通过写作和练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明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正确使用这种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需要合理的测试,让低年级的小学生写一些小练笔,像留言条、看图说话等,为了确保学生不再写太多的错别字,语文老师要定期给学生听写字词,让学生多修改、多练习写错的字词。对于高年级学生,要让他们练习写作文、写故事,引导他们阅读高雅的文学作品,并让他们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标点符号和修辞手法,对于学生写作上出现的错误,老师必须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很多学生在作文中误用成语,如“吉光片羽”本来是指残存的珍贵的文物,很多小学生以为这个成语形容的是时间;“断线风筝”指的是一去不复返的人或事物,小学生以为这个成语意思是风筝断了线。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让学生不要乱用成语,为了确保成语的正确使用,首先要理解成语的意思,不懂就要查字典。要让学生正确使用成语,不仅要让学生多查字典,也应该让学生多练习写作。
新课改的课后练习题很新颖,老师应重视这些练习题,指导学生做好这些习题。小学六年级的课文《穷人》和《凡卡》的课后习题中都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续写课文。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写故事。编写故事的时候要结合实际,《凡卡》讲述了9岁男孩凡卡的悲剧,故事的结局不可能是喜剧。《穷人》描述了一对虽然贫穷但是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夫妻,他们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却依然收留了死去的邻居的两个遗孤。教师在教育中要让学生发挥爱的想象力,为这篇课文续写故事。
练笔和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学生在写作中难免会出错,教师应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写得好的学生应该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和写作动力。
三、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课堂互动,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的学生书面写作能力很强,但是不擅长口语表达。素质教育主张学生要积极发言,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倡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互动来解决问题,这样能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自主性,让他们善于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语文老师要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重点通过写作和练笔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东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