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华
摘 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当前,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德育工作又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关键词:德育;习惯养成;途径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它阐释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当前,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德育工作又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何探索提高小学养成教育工作的实效,为学生未来奠定基础呢?
一、抓细节,养成于点滴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小学生因知识浅薄,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重关键期,养成于启蒙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儿童启蒙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活跃的时期,情绪易波动,注意力不稳定,自控力较差。在平时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极为正常的。对这些不尽如人意的事,即使有的很棘手,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带来一些影响,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耐心,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逐渐醒悟,知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而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坚持了以表扬为主、积极引导的正面教育,后进生也会变成为上进生,习惯不良的学生也会变成好学生。
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启蒙期,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想要把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学校必须加强低年级的师资配备,选拔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骨干教师担任低年级教学,坚决不能让习惯培养输在起跑线上;必须从学生入学第一天抓起,进行系统规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三、树模范,养成于日常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对他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针对这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古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生的习惯是在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树立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其实就是让学生拥有一面可以对照的“镜子”。用学生来影响学生,对孩子们习惯的养成是有益处的。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典型,把优秀学生作为典范在班上、全校宣传,这样的典型生动具体、实在,更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在班上、在全校公布表扬。通过及时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出现“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这种教育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且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坚持,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能提高认识,注重方法,常抓不懈,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生活的角角落落,文明之花就会常开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