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2016-05-14 04:08袁雯青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垂线中点正方体

袁雯青

高中立体几何部分知识的学习,与代数知识既相互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在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几何与代数的联系与转化,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解题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并通过立体几何的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下面为笔者在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所遇见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策略,敬请同行参考.

一、常见问题

高中立体几何是教学大纲中的重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针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面临的两个突出的问题是,一、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甚至表现为,在教师拿着立体模型时,很容易就能弄清楚线线、线面之间的空间关系,但只要没有实物对照,就无法想象出空间图形;二、学生在代数与几何图形之间的转换不够灵敏.在解题过程中,由几何图形向数据计算的转换过程,逻辑性不强,计算过程不严谨,得出的结论不准确.

二、处理策略

在高中立体几何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析立体图形的基本技能,然后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保持立体感,找到最佳解题思路.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奠定实践技能基础

在刚开始进行立体几何学习时,要立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从基础的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开始,锻炼学生的立体感、空间想象能力,帮助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1 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AB和CD是异面直线,A∈α,C∈α,B∈β,D∈β,E、F分别为AB和CD的中点,求证:EF∥β.

分析 此题要构建面面平行缺少了一条线,即要连接AD(或BC),根据中位线的平行关系可知,应该取AD中点来构建面面平行,进而推出线面平行.

证明 连接AD,取AD中点G,连结EG,FG.E,G分别为AB和CD的中点,所以EG∥BD.EGβ,BDβ,所以EG∥β.G,F是DA,DC中点,所以GF∥AC.记平面ABC=γ,γ∩β=l,则由α∥β,α∩γ=AC,可知AC∥l,所以GF∥l.lβ,GFβ,所以GF∥β.又EG∥β,EG∩GF=G,EG平面EFG,GF平面EFG,所以平面EFG∥β,由EFβ,可得EF∥β.

在学习立体几何过程中,教师应多加入类似的例题,通过例题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立体几何中的基本知识,如线面关系判定、面面关系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培养立体感.

2.诱发学生兴趣,联想定理内涵

立体几何部分的学习,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在这个学习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要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介绍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信心和解决难题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中,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立体图形.再通过对比投影图形与手绘立体图形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立体感.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立体图形,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教师操作,将图形进行旋转,或动态变化,让学生能更清晰地看到所观察线、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一个更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空间关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定理内容,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

3.引入多种方法,全面解决问题

针对一些立体感较差的学生,直接观察法显然不适用,另外,一些立体关系较难观察的题目,采用直接证明计算,很难解答而且极容易出现错误.这个时候可以采用体积法、向量法(平面或空间)等,利用数据的计算或者巧妙的平移、射影等方法,确定立体关系,帮助习题的解答.

例2 如图2,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E,F分别是两条棱B1C1,C1D1的中点,求点C到截面BDFE的距离.

分析 要求点到面的距离,要过此点作面的垂线,即求垂线段的长度,关键就是确定垂足位置,而确定垂足,常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交线的垂线来确定.

解 连结AC,A1C1,记AC∩BD=P,A1C1∩EF=Q,连结PQ,作CM⊥PQ于M.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A1⊥平面ABCD,BD平面ABCD,所以AA1⊥BD.又AC⊥BD,所以BD⊥平面ACC1A1.BD平面BDFE,所以平面BDFE⊥平面ACC1A1.由平面BDFE∩平面ACC1A1=PQ,CM平面ACC1A1,所以CM⊥平面BDFE,所以CM即为所求.在梯形CPQC1中,CP=22,C1Q=24,CC1=1,PQ=324,所以CM×PQ=CP×CC1,CM=23.

立体几何中的求距离问题,对作垂线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常用的思想方法就是借助于面面垂直,将其转化为到交线的垂线来处理,将空间距离转化为平面距离,利用面积转换等思想解决问题.此种求距离的类型也可以借助三棱锥中的体积转换来求,如此题可以利用VC-BDF=VF-BCD,求出点C到截面BDFE的距离.

例3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E、F、G分别是棱AB、AD、D1A1的中点.(1)求证:BG∥平面A1EF;(2)若P为棱CC1上一点,求当CPPC1等于多少时,平面A1EF⊥平面EFP.

证明 (1)连结GD,BD,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G分别是棱AD、D1A1的中点,

所以A1G=12A1D1,

FA=12AD,

由A1D1∥AD且A1D1=AD,所以A1G∥FD且A1G=FD,所以四边形A1GD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1F∥GD.又GD平面A1EF,A1F平面A1EF,所以GD∥平面A1EF.因为E、F分别是棱AB、AD的中点,所以EF∥BD.由BD平面A1EF,EF平面A1EF,所以BD∥平面A1EF.又GD平面BGD,BD平面BGD,BD∩GD=D,所以平面BGD∥平面A1EF.BG平面BGD,所以BG∥平面A1EF.

(2)取EF中点Q,连结A1Q,PQ,A1P.因为A1E=A1F,所以A1Q⊥EF.又平面A1EF⊥平面EFP,由平面A1EF∩平面EFP=EF,A1Q平面EFP,可知A1Q⊥平面EFP.又PQ平面EFP,所以A1Q⊥PQ,即∠A1PQ=90°.

本题(2)中的第二种方法,平面向量法,在解这类探索性问题中,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在立体几何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发脑筋,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题目的解答.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数学成绩影响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为基础,逐渐锻炼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题思路上,要帮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树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锻炼对立体几何的分析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猜你喜欢
垂线中点正方体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中点的联想
智力魔方
方方正正的正方体
浅谈三垂线定理及其应用
“斜向”垂线段的最值求解策略
“垂直”重难点解读
谁和谁搭档
细说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中点出招,招招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