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法,它有着其他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在语文教改的今天,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朗读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以不再用了。一篇课文系统地分析完了,老师却没有认真地范读过一遍课文,学生不知道应该怎样按课后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更不知道怎样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
【关键词】朗读;理解;感情
所谓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把朗读放在重要位置上,做到朗读课文和讲析课文并重。我认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我在语文教学中,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比较好,故在讲析课文之前,总要认真地向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几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仿照朗读课文,这已成为习惯,颇受学生欢迎、领导青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地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地朗读。
再次,语文教学主要是在培养提高学生的“说”和“写”上下功夫。学生朗读的文章多了语言就丰富了,口头表达能力就自然提高了。“说”的能力提高了,就为“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感情地朗读是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的根本前提。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作家、诗人,都在“读”上下过苦功,读至于“舌疮”。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记载欧阳修谈写作经验的话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这都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国著名的中学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至,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深沉的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如我在教学《乡愁》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学生介绍台湾和大陆长期相隔的政治现实,又介绍作者是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然后把《乡愁》这首诗有感情地范读一遍,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最后再欣赏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接着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再放录音,让学生感受诗人通过单纯的意象所表达出的对祖国的绵绵怀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在加上诗本身的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学们跃跃欲试,模仿主持人的朗诵,读的如怨如诉,很好的领会了诗中所表达的家国之思。
综上所述,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能够以情动人。通过情感教学使学生感知作品的思想内容,还能够为语文教学的难点打开通道。总之,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提倡进行朗读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范读,学生仿读。②朗读前向学生提出朗读要求。③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④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朗读材料。⑤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⑥多举办班级或年级朗诵会,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⑦多听广播、多看有关诗歌朗诵会的电视,模仿训练。⑧学好普通话,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朗读能手,灵活运用朗读教学这把语文教学中的钥匙,开启知识大门,获取知识珍宝,使学生在朗读中乐而忘返,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被废弃已久的传统教学法,在语文教改的今天,仍具有魅力,应大力提倡感情朗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