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军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感恩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积极作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政治;渗透;感恩教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学科渗透。因为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而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感恩教育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和感恩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认为家长的关心是罗嗦,老师的教育是跟自己过不去;对同学崇尚武力,睚眦必报。“别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一位政协委员在“两会”上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沉重的现实。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新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因此,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想别人之所想,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感恩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1.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
教师必须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同时,教师还必须身体力行,起好表率作用。有个学生在日记上这样写到:“从小开始我还没有看到老师为工人端茶,今天我看到了,我很感动。”只有当教师自己有了感恩的情怀,才能以自己的“磁场”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情感,学会感恩。
2.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
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需要得到家长、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上。
3.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
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三、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1.从认知层面渗透感恩教育
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总是在不停的告诉人们,应该去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感恩前提是要让学生要有感恩意识。没有必要的感恩意识,情感、实践都将是盲目的。正如列宁所言:“文盲是站在科学、民主、道德之外的,文盲只是道听途说、流言蜚语、出尔反尔、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和固执任性。”青少年乃至成人所犯的感恩方面的错误,大都是由于这方面的无知造成的。其实,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中国历来有感恩的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跪乳,鸦反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在这些传统美德中渗透着感恩情怀。然而,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学生普遍没有感恩心态,他们唯我独尊,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牢骚满腹、怨气冲天;这也看不惯,那也看吧顺眼,冷漠欺诈,推诿指责,忘恩负义,落井下石,仇恨社会,铤而走险等等。这些人的感恩意识萎缩,觉得父母、老师为他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忘记了感恩,忘记了谢谢。所以要有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渗透着感恩教育。新编教材文化生活上就有很多很好的感恩素材。让学生多读,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也可很好的熏陶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2.从情感层面渗透感恩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笔者认为,感恩意识的缺失是根源于情感教育的缺失。要走出这个困境感恩教育必须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转变了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架起从知到行的桥梁,把感恩教育的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体现于学生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们的选材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情感和人生观教育出发。只有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从学生身上找话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灵。生活作为政治课的“基础事实”是和政治课一体的,脱离了生活,政治课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感恩教育的开展有益于政治课在生活中找到对接点。如讲授八年级上第四课《人不能选择父母》时,我首先列举汶川大地震中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例子:废墟下面,一位母亲已经死亡,失去了生命体征,但依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呵护着自己年幼的女儿。让学生们明白,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并尽其所能为我们生命的成长付出所有,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指导学生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进而让同学们意识到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培养学生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从实践层面渗透情感教育
首先,引导学生感恩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帮助的人。有学者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激,才能会主动帮助他人。如教学七年级《敬人者,人恒敬之》、《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让人三尺又何妨》时,我组织同学们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上学离家时、放学后到家有没有与父母打招呼?家长在询问你成绩时,你态度如何?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你有哪些反应?对待班里有困难的同学,你态度怎样?讨论后,我向他们解释了在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学生的思想状况:一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父母、师长,不懂得尊重别人,也不懂得感谢他人;反之,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有效地把教材与感恩联系在一起,向学生讲述什么是感恩,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在一定程度上对感恩有所了解,有所体会。其次,引导学生感恩社会。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拉达幕大会都是人们对自然的感恩。四川都江堰大坝上“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八个大字;可见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从来就不缺乏感恩的传统。结合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亲近社会》中有关知识点,我通过感恩的唐山农民志愿结队到南方冰雪灾区、汶川大地震灾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开展救灾服务的实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让他们进一步明白,每一个人都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过帮助,也应当以合适的方式回报他人和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到敬老院献爱心、打扫社区卫生、志愿者行动等,都是我们切实可行的感恩社会的行为。
总之,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以父母亲情为主题演讲比赛,举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写感恩日记,在节假日,如父亲节、母亲节、三八节等回报父母。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爱心捐助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渗透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让感恩教育从思想政治课堂拓展到班会课及其他课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理论的学习付诸日常生活的践行。
参考文献:
[1]罗玉芳.初中政治课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学生之友.2010年08期
[2]孙守坤.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