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敏
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实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9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化学实验教学既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做实验的目的,不仅仅让学生学会操作,更高的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原理,突破教材,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动手实验,针对教材中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大胆改进,以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等。
通过让学生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其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创设条件,增强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但设计探索性的实验,绝不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学生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并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用性。与此同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把实验过程和结论写成小论文,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从实验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时,笔者做了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学生被魔幻般的变化所吸引,陶醉在化学的无限魅力中。在平时课堂的演示实验上,学生已产生了动手的欲望。当然,学生的心理是又想做又怕做,这时,教师可选择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来充当“小老师”,教师则在一旁引导。由于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做起来往往没有什么难度,一般都能成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在实验时,学生往往既紧张又兴奋,差错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效果比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正确操作步骤要好。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还要让学生做好家庭实验,增加家庭小实验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如:让学生自制水果电池,家庭小实验所用的器材都是家居生活中较常见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取材、安装到操作步骤、观察顺序、记寻要点等方面进行,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铺平道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很好的方式,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组建了课外兴趣小组,让每位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课外活动时间,有计划地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服务,给学生的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提供广阔的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探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缩小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在学了PH值的测量以后,引导学生测定雨水的PH值,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测定自己家土壤溶液的酸碱度或本区域河流的污染情况,并提出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学生的参与兴趣很高。在全校开展“爱地球、爱人类、爱家园”的活动中,化学教学从节约资源、能源、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入手,对学生从防止环境污染破坏臭氧层,防止温室效应方面进行教育,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化学知识,化学教师要把化学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贵州省镇远县镇远中学 55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