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感染及其实验室检查

2016-05-11 06:35林迪孙长贵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感染

林迪,孙长贵

(解放军第117医院检验科南京军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心,浙江杭州310013)



寨卡病毒感染及其实验室检查

林迪,孙长贵

(解放军第117医院检验科南京军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心,浙江杭州310013)

摘要:非洲埃博拉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又一种蚊媒病毒-寨卡病毒在美洲出现暴发流行。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在全球仅有14例散发病例。2015年5月以来,巴西发生大规模寨卡病毒感染疫情,美洲、非洲等其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报告出现寨卡病毒传播;新年伊始,寨卡病毒陆续进入中国境内,截止2016年2月26日,我国已发生6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由于寨卡病毒疫情爆发式蔓延,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寨卡病毒感染列为国际紧急卫生事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该病毒的结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等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寨卡病毒;蚊媒病毒;小头畸形;感染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引起的,以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极少引起死亡,但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1]。1947年,科学家首次在乌干达抓获的用于黄热病研究的猕猴中分离到ZIKV,而这些猴子聚居的杂草丛就被用来命名这种病毒;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ZIKV[2]。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但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2007年,首次在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ZIKV疫情的暴发流行[3,4],2013年10月,法属波利尼西亚也发生大规模ZIKV暴发,约有29000人为疑似病例(约占总人口10%)[5];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本地感染病例,其后疫情持续发酵,直到发生了大规模疫情,至今已有150万人感染ZIKV,另外,巴西卫生部于2016年1月12日还通报了356例可能与ZIKV感染相关的小头畸形病例;目前,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均有寨卡病毒病疫情暴发,ZIKV进一步呈现蔓延扩大和跨境传播趋势,因此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本文就ZIKV相关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等作简要综述。

1 寨卡病毒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ZIKV是一种蚊媒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全基因长度约为11Kb,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ZIKV基因编码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膜前体蛋白(prM)和包膜蛋白(M)]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根据基因型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3,6-8]。与ZIKV最密切相关的病毒是Spondweni病毒[9]。ZIKV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min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10]。

2 发病机制

目前ZIKV的发病机制还尚不明确。由于树突状细胞(DCs)是大多数蚊媒黄病毒感染的主要目标,部分科学家认为ZIKV最初是在DCs内开始复制,随后扩散到淋巴结和血液中[11];还有一项研究在被ZIKV感染的细胞核中发现相应抗原,故ZIKV被认为是在细胞核中进行复制,这与其他黄病毒科病毒通常在细胞质中复制的特点不同[12];另外Rodolphe Hamel等人通过中和抗体和RNA沉默实验证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容许ZIKV的复制,随后诱导Toll样受体3(TLR3)、RIG-I、MDA5以及一些干扰素刺激基因(包括OAS2、ISG15以及MX1)的转录,最后经感染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导致自噬小体的形成,自噬小体的存在与病毒复制作用的增强有很大关系[13]。

3 流行病学

ZIKV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北部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巴基斯坦[14-21]。ZIKV活动一直比较隐匿,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近两年,ZIKV先是在巴西兴风作浪,而后又侵入南美洲,近期,它又冲出拉丁美洲。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以及太平洋岛屿上至少45个国家发现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其中在南美洲有23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流行。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ZIKV与小头畸形之间的联系,2016年1月15日,CDC发布旅行警告,建议孕妇考虑推迟前往以下国家和地区: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马提尼克岛、墨西哥、巴拿马、巴拉圭、苏里南、委内瑞拉和波多黎各自由邦。新年伊始,寨卡病毒陆续进入中国境内,截止2016年2月26日,我国已发生6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ZIKV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随着寨卡病毒的输入,特别是在我国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的南方地区,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

3.1传染源和宿主范围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ZIKV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3.2传播途径[22-24]⑴各种伊蚊被认为是ZIKV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通过伊蚊叮咬进行传播,这是最主要的途径。⑵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⑶血源传播和性传播罕见。

3.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

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4 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10]

寨卡病毒病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患者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其他虫媒病毒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其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d,常见报道的症状包括皮疹(90%~95%)、发热(65%~73%)、关节痛(65%~70%)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55%~63%)[4,7]。其他症状还包括肌肉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ZIKV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ZIKV感染可能还会增加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的病例,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25]。

5 诊断[10]

5.1诊断主要依据流行季节、地区、发病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5.1.1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5.1.1.1疑似病例⑴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ZIKV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⑵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5.1.1.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ZIKV IgM抗体检测阳性。

5.1.1.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⑴ZIKV核酸检测阳性。⑵分离出ZIKV。⑶恢复期血清ZIKV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5.2鉴别诊断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⑴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⑵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6 实验室检测[10]

6.1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6.2血清学检查

6.2.1 ZIKV 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6.2.2 ZIKV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6.3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ZIKV。

6.4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 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6.5病毒核酸检测[26]血清学方法只适用于急性和/或恢复期标本,因为在感染早期IgM和IgG抗体滴度较低,且ZIKV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病毒分离培养对实验室要求高、耗费时间长;相比之下,实时RT-PCR(rRTPCR)在感染早期能更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出标本中的ZIKV,成为ZIKV诊断的金标准。ZIKV rRT-PCR检测引物序列见表1。rRT-PCR反应总体积为25μl:kit enzyme mixture(包括逆转录酶和Taq酶)0.25μl;2×Quantitect RT-PCR buffer 10μl,上下游引物各1.25μl(10μmol/L),探针0.5μl (10μmol/L),RNA5μl,DEPC水补足体系到25μl;推荐循环参数:先逆转录50℃×10min,95℃×15min循环一次;再按95℃×15s,60℃×1min循环40次(退火/延伸)。

表1 rRT- PCR检测寨卡病毒引物序列

7 结束语

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也没有特异的抗病毒药物用于临床,主要是对症处理,防止蚊虫叮咬是最佳的预防方式。由于寨卡病毒感染可能与小头畸形、GBS有关,所以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当前,寨卡病毒的传播出现上升趋势,为防止疫情传入我国,我们应该做好预防控制工作,例如加强出入境检疫、做好疫情监测、大力开展卫生防病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及清除蚊媒滋生地,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参考文献

[1]Thomas DL,Sharp TM,Torres J,et al. Local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Puerto Rico,November 23,2015-January 28,2016 [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16,65(6):154-158.

[2]Dick GW,Kitchen SF,Haddow AJ. Zika Virus (I). Isolations and serological specificity[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52,46(5):509-520.

[3]Lanciotti RS,Kosoy OL,Laven JJ,et al. Genetic and serologic properties of Zika virus associated with an epidemic,Yap State,Micronesia,2007[J]. Emerg Infect Dis,2008,14(8):1232-1239.

[4]Duffy MR,Chen TH,Hancock WT,et al. Zika virus outbreak on Yap Island,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J]. N Engl J Med,2009,360(24):2536-2543.

[5]Ioos S,Mallet HP,Leparc GI,et al. Current Zika virus epidemiology and recent epidemics[J]. Med Mal Infect,2014,44(7):302-307.

[6]Kuno G,Chang GJ. Full-length sequencing and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Bagaza,Kedougou,and Zika viruses [J]. Arch Virol,2007,152(4):687-696.

[7]Cao-Lormeau VM,Roche C,Teissier A,et al. Zika virus,French polynesia,South pacific,2013 [J]. Emerg Infect Dis,2014,20(6):1085-1086.

[8]Kuno G,Chang GJ,Tsuchiya KR,et al. Phylogeny of the genus Flavivirus[J]. J Virol,1998,72(1):73-83.

[9]Buathong R,Hermann L,Thaisomboonsuk B,et al. Detection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Thailand,2012-2014 [J]. Am J Trop Med Hyg,2015,93(2):380-38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S]. 2016.

[11]Zammarchi L,Stella G,Mantella A,et al. Zika virus infections imported to Italy:clinical,immunological and virological findings,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J]. J Clin Virol,2015,63(2):32-35. [12]Buckley A,Gould EA. Detection of virus-specific antigen in the nuclei or nucleoli of cells infected with Zika or Langat virus [J]. J Gen Virol,1988,69(Pt 8):1913-1920.

[13]Hamel R,Dejarnac O,Wichit S,et al. Biology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 Skin Cells[J]. J Virol,2015,89(17):8880-8896.

[14]Moore DL,Causey OR,Carey DE,et al. Arthropod-borne viral infections of man in Nigeria,1964-1970 [J]. Ann Trop Med Parasitol,1975,69(1):49-64.

[15]Simpson DI.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man[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64,58(4):335-338.

[16]Smithburn KC.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arthropod-borne viruses in the sera of long-time residents of Malaya and Borneo[J]. Am J Hyg,1954,59(2):157-163.

[17]Fagbami AH. Zika virus infections in Nigeria:virological and sero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Oyo State [J]. J Hyg (Lond),1979,83(2):213-219.

[18]Hammon WM,Schrack WJ,Sather GE. Serological survey for a arthropod-borne virus infections in the Philippines [J]. Am J Trop Med Hyg,1958,7(3):323-328.

[19]Pond WL. Arthropod-borne virus antibodies in sera from residents of South-East Asia [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63,57(5):364-371.

[20]Olson JG,Ksiazek TG,Suhandiman,et al. Zika virus,a cause of fever in Central Java,Indonesia [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81,75(3):389-393.

[21]Darwish MA,Hoogstraal H,Roberts TJ,et al. A sero-epidemiological survey for Bunyaviridae and certain other arboviruses in Pak-

istan[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83,77(4):446-450.

[22]Marchette NJ,Garcia R,Rudnick A. Isolation of Zika virus from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 in Malaysia [J]. Am J Trop Med Hyg,1969,18(3):411-415.

[23]Li MI,Wong PS,Ng LC,et al. Oral susceptibility of Singapore Aedes (Stegomyia) aegypti (Linnaeus) to Zika virus[J]. PLoS Negl Trop Dis,2012,6(8):e1792.

[24]Boorman JP,Porterfield JS. A simple technique for infection of mosquitoes with viruses;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56,50(3):238-242.

[25]Oehler E,Watrin L,Larre P,et al. Zika virus infection complicated by Guillain-Barre syndrome-case report,French Polynesia,December 2013[J/OL]. Euro Surveill,2014,19(9):pii=20720. http:// www.eurosurveillance.org/ViewArticle.

[26]Faye O,Faye O,Diallo D,et al.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detection of Zika virus and evaluation with field-caught mosquitoes [J]. Virol J,2013,10:311.

·论著·

·论著·

(收稿日期2016-03-01;修回日期2016-03-04)

通信作者:孙长贵,男,生于1962年9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技师,教授,suncgui@163.com。

作者简介:林迪,女,生于1987年10月,本科,技师,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6.02.001

中图分类号:R373.9,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29(2016)02-0131-03

猜你喜欢
感染
妇科门诊阴道分泌物的临床检验及感染情况
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患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手术室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综合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探讨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