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本院校协同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中高本协同人才培养探索

2016-04-25 03:18李艳娥林向建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一体化职业教育

吴 勇,李艳娥,林向建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405)



中高本院校协同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中高本协同人才培养探索

吴勇1,李艳娥2,林向建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405)

摘要:中高本协同人才培养是适应我国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对高层次技能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在系统研究我国中高本协同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历程的基础上,与多家本科、中职院校协同开展中高、专本人才培养,构建了完善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人才培养过程的衔接机制,创新招生和学生管理模式,其积极探索为我国高层次技能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示范效应。

关键词:职业教育;协同培养;一体化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上海、广东等改革开放和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开始五年制技术专科人才培养为始点,探索中高等职业人才系统化培养。但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试点工作只是局限在少数地区。200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2005年,教育部在全国推行“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试验工作,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多种模式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途径,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奠定基础。2015年,教育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科学确定适合衔接培养的专业,并出台《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目前,中高职一体化已列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内容,广州市作为全国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城市,已经在4所市属高职院校和近20所中职院校开始试点推广。

“十二五”以来,我国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对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广东为例,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及以上的比例大约占15%,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40%~50%,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空间。2010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有55%读高中,45%读中职,2011年,广州市有接近2600名应届中职毕业生对口升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广东省扩大中高职试点力度, 27所高职院校,涉及机械设计制造、机电、汽车、计算机、电子信息、建筑、化工技术、医药卫生、酒店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计划招收中高职一体化试点培养学生5750名。其中,广州市有13所中职学校与省内10所高职院校对口培养,涉及16个专业、1180名学生。2015年,全省计划招收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学生达5万名。可见,进入“十三五”以后,以“高中后分流”为主体来取代“初中后分流”为主体,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

近年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从中高职协同进一步发展到了高本院校协同。教育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2013年,广东省第一批8所院校(包括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韶关学院、茂名学院等)结对开展应用型本科招生。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着力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产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广州建筑工程职业学校等6所中职院校开展中高衔接,与韶关学院协同开展专本合作人才培养,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培养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中高本协同人才培养探索

在协同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着力于探索解决中高本三类院校协同开展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主要包括:构建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下各阶段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建立高职、中职与本科院校人才共育机制,以及学生考核与评价模式等。

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创新专业设置与招生模式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创新转段考核模式创新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技能训练的衔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专业设置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院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

图1中高本协同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

(一)建立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1.协同育人工作机构。从2012年起,学院作为广州市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先后实施了与中职院协同培养中高职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韶关学院合作协同培养专本一体化应用型人才。为落实人才培养工作,3类合作院校建立了学校层面的合作工作机构,在对应的专业,建立专业协同育人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专业发展,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课程体系建设。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统一制定分段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指导和评价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在参与各协同培养的中职院校、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和韶关学院校之间建立工作协调小组。在学院、系和专业3个层面,由院校领导、教务处、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工作小组,形成例会制度,加强中高职院校的沟通,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过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研究机制。为落实课程体系的连续性,体现岗位能力、课程、证书的对接,尤其是核心课程教学大纲需要,建立了教学研究机制,协同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中级培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培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教学实施和考核机制。建立了各类院校共同参与的转段评价考核和学生分流教学工作机制。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一体化实施,设计体现各层次办学共同要求的考核评价方案。从中职转段的学生,可以不参加中职阶段第三年的顶岗实习,由中职学校组织课内教学,加强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协同院校应建立共享型资源体系,包括课程资源、师资资源、实训基地资源、实习基地资源的共享环境,促进衔接院校的交流、研讨、师资培训和沟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衔接院校的专业资源平台,共同开发课程,有效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加强衔接过程中的软环境建设。

3类学校共同组织制订中职、高职、本科协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协同培养模式下的(“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和专本合作的“2+2”、“3+2”)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3个培养阶段的整体教学目标设计、学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的开发等;探索在中职、高职、本科3类院校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的环境下,专业人才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考证;解决以往由于中职、高职、本科分段教学组织所面临的入学标准和考核方式问题,以及中职、高职、本科教育如何在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上达到有机一体的衔接等问题;课题以建筑工程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为试点,探索了在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培养下的校际合作模式,为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实证依据。

在中高本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中,厘清了中高职院校合作办学过程中各自的目标和要求,以及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管理模式,加强了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在与韶关学院及相关中职学校协同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依托合作各方的校外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实训基地,通过校校、校企共同签订专本合作培养人才协议,实现了3类院校“强强合作”开展协同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要实现中高本院校协同培养职业人才这一目标,对中职院校而言,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除“就业”目标外,还应该增加职业教育的“升学”任务,只是“升学”的标准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等级。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设计与管理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这需要在中职和高职基础上实现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专本协同采用“2+1+1”的协同培养模式,即:第1-4学期在本科院校就读,主要由本科院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也可聘请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第5-6学期在高职院校就读,由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承担教学任务,也可安排本科学院相关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第7-8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学习,由本科院校、高职学院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以及实践指导工作。整合优化专业人才方案,将适合在顶岗实习环节完成的教学内容,列入顶岗实习教学大纲,以完成本科学历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相关的实践环节要求。

(2)专业设置的衔接。协同院校从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发,分析高、中职、本科对口专业设置,分析了试点中、高职、本科专业的内涵、外延,研究了对口专业口径宽窄,明确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任务。2015年,教育部提出了新的高职专业目录,对中高、高本专业人才培养对口衔接提出了新的修订意见,我院在中高本协同人才培养中所选择的专业对接完全符合教育部的目录指引。本成果的专业对接起在了同类改革项目的前列。

(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教学要求作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起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须按照教育部颁发的要求组织教学,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升学需要适当加以调整,通过制订“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在艺术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开展试点研究。以高职教育学生的教学要求作为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起点,高职课程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升学需要适当加以调整。中职院校、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高职院校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在协同培养过程中,必须对三类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既要保证本科教育的知识和素质目标,同时,又要充分利用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实践性和职业性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造。在具体操作上,本成果组织了三类学校,会同行业和企业,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研究制订各阶段的专业设置,使各专业的内涵、外延科学清晰,专业口径宽窄有度,明确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任务。

(4)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从技能的形成过程来看,中、高职、本科技能存在承接与延续的关系,并且在这3个层次技能水平的不同阶段,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和内容是不同的,必须由不同的教育层次和阶段来完成。中职阶段要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强调工艺规范、动作规范、工作作风与方法等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课题组还专门研究了不同院校的高级技术技能标准定位。本科院校的工程类专业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以工程师培养为目标,属应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从技术技能培养过程来看,这两者之间存在有一定的承接与延续的关系,并且在技术和技能水平处于不同阶段,学生所掌握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内容是不同的,必须由本科教育阶段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内容来完成。在教学设计上必须是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应将实践性、职业性教学改革的成果引入到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中,加强学生职业技术技能训练,注重强调工艺规范、动作规范、工作作风与方法等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实践知识的研究和教学,培养对较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职业教育体系下的资格证书获取。毕业生不仅仅要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且要取得高级职业资格(或高级技术)证书,体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素,是在系统的知识学习、高级职业资格和能力、在高端的职业岗位上就业。

(三)创新招生与教学管理模式

(1)专业设置与招生模式创新。中高职专业对接是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第一项内容,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在中高职专业衔接环节主要采取3种模式:一是“相近对接”,如中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与高职建筑工程或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相衔接;二是“拓展对接”,如中职的服装工艺专业可以与高职的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衔接,中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可以与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或软件技术专业的衔接;三是“宽口径对接”,如中职的精细化工专业与高职的食品营养与检测或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相衔接等。

(2)转段考核模式创新。从中职到高职的转段对接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职校相关专业的学生通常在第5个学期结束后,要通过所规定的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试,考试由高职院校与合作中职校联合命题,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被取消“3+2”班的学习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动力。对通过考试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在正式就读之前,可安排适当的培训,让学生初步了解高职相关专业及发展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招生计划须列入当年中职招生计划和三年后的高职招生计划。广东的做法是在第四学期末安排转段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文化基础课程考试可统一安排,专业(技能)考核由高职学院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安排。中职学校负责组织学生报名;省考试院根据申报批准文件,核准学校、专业和学生资格;由中职学校到招生考试院办理相关手续。

(3)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应以高层次院校为主制定教学和教学管理方案,因此,各层次院校应定期组织和召开管理协调机构会议,督导和检查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组织教师教研和培训,研究解决教学、学生管理的相关问题。为此,要建立由分管教学的副(院)校长负责的管理协调机构,教务部门将其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学校二级教学单位负责具体教学过程。中职学校负责教学方案前三年的实施和日常教学,负责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负责学生德育和日常管理,并定期向上一层次学院通报学生学籍变化情况,接受上一层次学院的教育教学督查和指导。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实际情况,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工作也十分重要,应组织制订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学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为打通三类院校人才培养通道,进一步推进高职“专转本”试点,方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本科学习。比如,在专业技能测试基本上,通过综合考试(面试),转入本科学习。使得中职起点和高职起点的毕业生通过专业技术考核,搭上“升本”的直通车,为高职教育的结构延伸提供了发展空间,构建高职教育的“立交桥”。

(4)学生工作与管理模式创新。从实际情况来看,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差,依赖性强,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差。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比较突出,引起了学生心理的个性畸形发展,导致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难以融洽相处。三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有的缺乏动力和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基本技能难以达标。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抓住以下二个要点:

第一,重视影响学生行为的因素。学生管理工作正确引导是关键,跟班管理是手段,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核心,应“坚持一个中心,培养二种行为,明确一个基本目标”。?一是坚持“教育人性化”为中心,对学生赋予爱心,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入手,帮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教育管理人员须做到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戒备心理,尊重个性,唤起自尊心;增强分辨是非能力,持之以恒,反复教育;锻炼意志,巩固良好行为习惯。二是确立一个目标。确立就业的目标。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目的性,使学生能根据个性发展与就业方向有机结合,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三是把精力集中到班级管理上来,在学生入学初,进行班风整顿,在教育的同时,辅之以行政管理手段,开展课堂跟踪管理,坚持做到习惯成自然。四是根据学生理论基础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以常规教育为基础,抓好学生思想教育。一是诚信教育。每学期考试前都要组织各班开展学习有关规定,进行诚信考试的签名活动;同时积极开展贷款还款的教育工作,并制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进行激励和约束。二是身边典型教育。以评定“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优秀班集体”等为载体,注重评选过程,在评选中进行宣传和参与,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营造学校良好学习氛围,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激励,发挥榜样的引领和朝示范作用。三是规范行为教育。利用军训、学生手册学习、入学教育考试等活动进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和教育,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四是关爱活动和励志教育;在贫困生中开展互助社、义工活动,为贫困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搭建平台,使贫困生坚定生活信念,坚信拼搏可以改变命运。

三、结束语

本成果已经有5年的研究和实践经历,探索了一条不同层次院校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的路径,培养了一批优秀职业人才,也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实践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衔接。创新了学生考核与评价模式。2012年以来,我院与12所中职院校合作,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装潢设计、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7个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累计招生计划超过2500人,进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的中职专业学生12500人;目前,通过专业学习选拔,已经1000名学生通过转段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毕业学生达到500人,所有学生都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N].教职成[2015]6号,2015.

[2] 杨鹏,周宗谷,徐登喜,等.“中高本一体化”继续教育实践初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 陈开源,李柏青,朱秀娟,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4,6.

[4] 杨惠超,黄文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职业时空,2014,2.

[5] 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6] 陈忠仁,李占琪,张文庆.“三二分段”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7] 曹薇.“三二分段”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1.

(责任编辑潘志和)

Studies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by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WUYong,LIYan-e,LINXiang-jian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It is a necessity for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o work together to cultivate talents. It is an adaptation to the new request of high level technical talents and practical talents in the trend of China’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ocial ventures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study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China’s relevant talent cultivation experience,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performs talents cultivation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his practice has been carried out with several universities and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s. A perfect working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has been set up, the enrollment and student management mode has also been innovated, which provides a very good example to the study of high level talents cultivat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08(2016)01-0072-06

作者简介:吴勇,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20

猜你喜欢
一体化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