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仁治·礼治:中国儒家治理思想的三维向度

2016-04-19 22:21杨圆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礼治仁政人民教育出版社

杨圆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4—110—04

[内容提要]“为政以德”的德治、“仁政爱民”的仁治以及“克己复礼”的礼治,是中国儒家治理思想的三维向度。“德治”、“仁治”和“礼治”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仁治”、“德治”、“礼治”均是儒家治理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仁内礼外、互为表里,德治为先、礼刑并用,方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中国儒家治理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关 键 词]仁治;德治;礼治;中国儒家;治理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论及中国文化,固然不能离开儒家、释家,也不能离开道家。而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释家,均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思想元素。“为政以德”的德治、“仁政爱民”的仁治以及“克己复礼”的礼治,是中国儒家治理思想的三维向度。其中,“德治”、“仁治”和“礼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德治”、“仁治”和“礼治”均是儒家治理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仁内礼外、互为表里,德治为先、礼刑并用,方可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中国儒家治理思想虽时代久远,却历久弥新。尽管时过境迁,但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研究中国儒家治理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一、“治理”溯源

“治理”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出现多次。从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治理”这一术语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儒家经典《荀子》一书,《荀子·君道》中记载:“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这里的“治理”表达的是“统治、管理、得到管理”的意思。“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中亦出现了“治理”一词,《后汉书·献帝纪三》中有这样的话,“上曰:‘玄在郡连年,若有治理,迨迁之,若无异効,当有召罚。何缘无故徵乎?”在这里,“治理”则应当理解为“理政的成绩”。清代学者严有禧著的《漱华随笔》同样也出现了“治理”这一概念,《漱华随笔·限田》中记载:“蒋德璟出揭驳之:……由此思之,法非不善,而井田既湮,势固不能行也。其言颇达治理。”不难看出,“治理”在该语境中的意思为“治理政务之道理”。

可见,“治理”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其含义非常丰富,用法灵活多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表达的意思。

二、德治:中国儒家治理思想的第一重向度

德治是中国儒家治理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向度。说到儒家,固然不能不说到孔、孟,他们都将“德政”视为治世良方。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能够实施“德治”,群臣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围绕在其周围,这实际上是强调“德治”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道德教化的方式来治理国家,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并不主张严刑峻法,而是推崇以德服人的“德治”,目标乃是修己安人、树德化民,最终实现天下大治。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意思是说,如果以良好的道德行为来实施统治,这样的君王就是“仁君”;在“仁君”的治理之下,无需等待,王国自然就会昌盛。孟子还说过:“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即是说,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才是真正的心悦诚服。孔子亦说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为政者首先要做到自身品行端正,这样才具有人格魅力,才能够发挥道德示范作用。

不仅是素有“至圣”之美誉的孔子和素有“亚圣”之称的孟子,《谏太宗十思疏》、《国语》等著名文献也都特别强调“为政以德”的“徳治”。唐朝宰相魏征在千古名篇《谏太宗十思疏》中亦劝谏人君“知足自戒,谦冲自牧”,对子民要布德施惠,礼仁诚信,这样方可达到“垂拱而治”的效果。《谏太宗十思疏》中这样说道:“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罚。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6]《国语·越语上》中记载勾践战败后深刻反省,“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内修德性,外抚子民,最终赢得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7],共雪国耻。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三、仁治:中国儒家治理思想的第二重向度

“仁治”在儒家治国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恐怕就是“仁”了。说到“仁”,最基本的解释也许就是“仁者爱人”。因此,“仁政爱民”是儒家一项重要的治国思想。儒家主张仁心爱民,保民而王,最终实现“大同”社会。不论是孔子“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思想观点,还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无不体现了儒家治国重民、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孟子·梁惠王上》有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得出结论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8]孟子认为,君王应当让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受教育,懂礼义,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归顺于君王了。《孟子·梁惠王上》还有这样的话:“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9]这是孟子劝导齐宣王推行“仁政”的又一重要篇章,孟子从齐宣王“好乐”谈起,进而归结到“与民同乐”才能“王于天下”的道理,孟子“倡仁义”、“施仁政”、“尊王道”的主张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齐策》中的一则重要故事,文章讽喻齐王虚心纳谏,争取民心,方可“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的话:“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0]《种树郭橐驼传》则以“养树” 喻 “养人”,提出要想使天下长治久安,重要的是要做到“不扰民” “不虐民” “顺天致性”。孟子还以“禾苗雨露”和“水之就下”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不嗜杀” “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孟子·梁惠王上》有这样的话:“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1]此外,荀子也这样说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2]唐代名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亦有类似的话:“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等,无不体现了“仁政爱民”这一治国理念,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笔者认为,“仁政爱民”便是“王道”的基础,是治国安民的重要法宝,亦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四、礼治:中国儒家治理思想的第三重向度

中国儒家除了强调“为政以德”、“仁政爱民”之外,还特别强调“礼治”。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以礼治国”(或曰“齐之以礼”)往往具有“序人伦”、“善民心”、“经国家”、“定社稷”的功能。而“以礼治国”恰恰是儒家一贯的政治主张。例如,《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3]在这里,孔子告诉齐景公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风范,做儿子的就应该有“儿子”的准则,要恢复这样的礼节和伦理秩序,国家才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理,达到所谓的“善治”。《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话,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4]孔子一向推崇礼仪,强调仁义,认为以礼治天下,则民易敬服。《论语》中还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5]孔子告诉颜回说,要努力约束自己,尽量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当然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具体而言,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儒家的礼治思想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论语·为政》里面还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6]即是说,礼治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它可以使人心良善,长幼有序,忠君爱国,在此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安定有序。

参考文献

[1]杨 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初探——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5):14-18

[2]杨 圆.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国家治理思想[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12):13-15

[3]杨 圆.论国家治理的文化源流[J].大连干部学刊,2014(9):50-52

[4]杨 圆.国家治理的文化源流及当代转换论析[J].达州新论,2014(3):36-39

[5][13][14][15][16]钱海水.论语通解[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8、111、153、108、8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第二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2-73

[7][10]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第一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1,63

[8]张书珩.论语·孟子[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3:168.

[9]陈 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7-248

[1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第五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1

[12]荀 子.荀子[M].祝鸿杰,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69

责任编辑/李永生

猜你喜欢
礼治仁政人民教育出版社
重法治,融礼治,构建和谐社会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由礼治“嵌入”法治
NO制备和性质的微型实验
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孟子“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说仁德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用心探讨例题 品出其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