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2016-05-04 17:27郑诚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性善论仁政孟子

郑诚

摘 要:孟子提出的“仁政”、“性善论”、“井田制”思想和学说,是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作为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和思想基础的“性善论”是实行“仁政”的必要条件。“井田制”、“性善论”、“仁政”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历史借鉴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孟子;井田制;性善论;仁政

在孟子之前,孔子提用“周礼”统治国家,“周礼”就是西周统治阶级者制定的一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他认为这套制度是完美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孔子坚持“吾从周”(《八佾》)、“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在接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周礼”有所损益,提出了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以“性善论”为思想理论基础的“仁政”学说,“仁政”为以后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和实践方法。

一、孟子的“仁政”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和“周礼”思想,在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有时又可以称之“王道”,它与“霸道”相区别,照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来说,国家治理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王道”是就是学习古代圣贤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治国;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孟子“仁政”或“王道”既是一套抽象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又是一套具体可实践的理论体系,以处理当时的社会问题。他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在这,仁政就是一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又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梁惠王上》)“仁政”应该是减少刑罚和赋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过上安稳的日子。如果统治者能够“行仁政”、“万乘之国行仁政”的话,那就会“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仁者无敌”(《梁惠王上》)。

二、孟子的“井田制”

针对春秋以来的国家兼并战争,为了稳定国家政权和统治阶级的统治,孟子在经济上提出了“井田制”,通过“井田制”来实施“仁政”。

首先,“井田制”的前提就要正经界。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滕文公上》)正经界就是要丈量好领地,画好线、打好桩(界),才能够分封土地。他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滕文公上》)即每平方里划分为九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其余八百亩为私田,因其“乡田同井”,故把这种分田方法称为“井田制”。

其次,“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分田制禄”就是把国家领土划分给地主,然后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孟子说:“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滕文公上》)上面说过一百亩为公田,八百亩为私田,八百亩的私田分为八家农民,每家种一百亩,八家共同耕种一百亩公田。农民先要把一百亩的公田耕种好了,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

最后,在“井田制”上做到“制民之产”。只有把土地以“井田制”的形式固定下来,社会各阶级才能“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最终实现孟子的理想社会,即“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滕文公上》)

三、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论”思想是孟子的一大创造,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影响深远。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吿子上》)他认为善心有四个方面,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有时孟子又称为良心,良心就是善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尽心上》),拉住小孩不让其调入井内,这就是良能;孩提长大就自然会孝敬比他大的人,这就是良知。自然的把内在的善心发扬出来就是善性。

如何把善心发挥出来呢?孟子认为提出了内外兼修的途径。

一是内修,即“反求诸己”。他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由于“四心”是内在于我们身上,就必须“反求诸己”,行为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就要找自身原因,反求诸己就是要自省,就是要自反。自省或自反才能够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二是外修,即“尽心、知性、知天”到行“仁政”。其一,“穷则独善其身”(《尽心上》)。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善的本心是每个人天生固有的,是内在的,人应扩张其仁的心,做得到这点,说明他是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但善心都要表现出来,孟子认为善心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就是仁、义、礼、智,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这是知性。知道自己具有善端的本性也就接近天道、人道了,而人道就是孟子把“四心”扩展成为五种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后来,这五种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规范着封建社会的道德建设。其二,“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善心通过“尽心、知性、知天”、“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后,就达到“不忍人之心”了,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最终,孟子有人性向善的本性导向了他的“仁政”学说了。

四、结语

孟子提出的“井田制”和“性善论”思想作为实行“仁政”的经济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井田制”和“性善论”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支撑着“仁政”的践行,而实行“仁政”又是“井田制”和“性善论”的必然归宿。孟子在“井田制”和“性善论”基础上行“仁政”之路,既是追求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目标,也是个人和社会协同发展的实践道路。就个人而言,我们应该相信他的“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有“四心”、“良知”、“良能”,这对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社会而言,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理论纲领;另一方面,孟子的提出“井田制”、“性善论”和“仁政”思想,自从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社会就已经开始践行了这条内圣外王之路,这能为如何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提供历史借鉴和启迪。(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性善论仁政孟子
政治合法性的三种来源及其内在关系
孟子说仁德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