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2016-03-19 13:59孙师文
求知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性善论

孙师文

摘 要:孟子在孔子人性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性善论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不忍人之心”,这一善性要上升为道德要求,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且容易失去;人们应该守好自己的道德本心,并不断地提升道德修养,才有可能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这一人性论思想肯定了人的道德本体性,启发人们对于自我道德完善的自觉性认识,并提供了更多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方法,有利于大家从内外两方面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性善论;道德自觉;道德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3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继承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善”,在历史上第一次论述了“人性”问题。孟子道德主张,给人以道德自信,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强调个人对于自我道德完善的自觉和努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丰富的道德修养方法。

一、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概述

孟子首先明确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善端,这些善端有赖于后天的存养扩充来发展为道德。其次,孟子剖析了有些人“恶行”的存在,是因为这些人丢失了本心却不知去找回。所以做人做事的学问就在于找回自己的本心并加以扩展。最后,孟子在“圣人,与我同类者” 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道德信念,并指出了相应的道德修养方法。

1.人性善

孟子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善”的, 这种善端使人区别于动物而有更高的道德需要。它源于天赋,却仍需要后天的努力修养才能达到“事天”,所以,性善论又是一种“道德完善过程论”。

(1)善在我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人性中的善,这种善端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可贵之处。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与动物的差别是很小的,如果丧失了本性中的善,那么人也就与动物无异了。人性中的善也是道德的本源,人性中的“四心”可以发展为“四德”,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其实是发端于我心,即每个人都具有成德的内在基础。

(2)善由天赋。孟子引用《诗经》中的话来说明这一道理:“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也就是说,人性中的善来源于天,人们对于道德的喜爱与追求是继承天的秉性。同时,人们可以通过扩充自己的善心,来了解自己的善性,来达到了解天性。将人性的善归于天,使个人通过尽心修善来达到与天的统一,每一个个体人格得以与天亲近,思想得以沟通,个人的道德成就获得了超越性的意义。

(3)性善是一种过程。孟子认为,上天予人以善端,但并没有给人天生完备的道德,人的善端还存在一个扩充成德的过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而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人虽然拥有善端,但是如果不能扩而充之,就是保养家庭也不足够。所以,孟子虽然肯定人先天的善性,但更重视后天的扩充修养。

2.“失其本心”与“求其放心”

孟子认为,人有天赋的善性,但这一善性不仅有赖于后天的扩充发展,而且目标是容易丢失的。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外界环境会影响人的善性;另一方面,是自我不知扩充善性,丢失了本心却不知找回。所以说,做人做事的学问,是要找回人丢失的善心,并加以养护扩充。

3.“人皆可以为尧舜”及道德修养方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上天赋予的善性。“圣人,与我同类者”,圣人是与我们本质相同的人,只是因为他们能够保养并扩充内在的善性,因此才会成圣。因此,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信念,认为人只要扩充自己的本心,一点一滴慢慢地去做,就可以成德成圣。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孟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修养方法。

首先,坚守本心和担当道义。人之于世,应有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是对本心的坚守和对道义的担当,不因外在环境而改变,不因个人的际遇而动摇。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能够坚守本心,在达道天下时不会增加,在穷苦困顿时也不会减少。君子同样能勇于担当道义,“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其次,磨练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敢于担当大义者,必不害怕困境,而是利用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再次,反身自省。“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以仁礼之心待人,但是遇到有人对他蛮横无理,他该怎么办呢?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君子遇事首先会反身自省:我是不是没有做到仁义?我是不是没有竭尽心力?如果自问做到了竭尽仁义,而对方仍然如此,那就不用与之计较了。

最后,辨体之大小。 “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人体是有贵贱大小之分的,那么什么是大体,什么是小体呢?“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耳目之官不能“思”,不能自主地进行价值判断,容易被外物诱蔽,而心志是天赋的,能够进行道德判断的。人应该先确立“大体”,确立仁、义、礼、智的道德本心,发挥其作用,才能不被耳目之欲这些“小体”所左右。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善性,人们应该存养自己的善性,避免丢失;更应该扩充发展自己的善性,努力成就道德。这对于完善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价值。

二、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论价值

孟子性善论思想是儒家关于人性论思想的主要观点,影响了儒家几千年道德教育的发展,其思想中的很多观点仍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1.“性善论”思想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础的人性论思想

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前提,不同的人性论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教育效果。施教者以为性善,则将诱掖扶持而听其自造自得;施教者以为性恶,则将禁锢摧抑而强其谨守范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肯定了人对于道德的先天端质和内在需要。因而,道德教育应该在顺从人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人们完善内在的道德。因生而有善,故而可以在后天加以引导而发展为道德。孟子的“性善论”从人性论角度给予道德以人性关怀,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鼓舞人们去发展和践行道德,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础的人性论思想。

2.“性善论”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道德自觉

“性善论”肯定了受教育者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主动性。人生而有善端,所以追求道德不是外在力量强加于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自觉地想要去做的。并且,在自我道德完善方面,每个人都具有成就其道德的天赋和能力,因而,每个人对于自身的道德养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人都有自我成就道德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道德自觉,这是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3.“性善论”有利于促进教育者教育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得到道德培养,只有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自觉,才能使其将道德规范看作对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非异己力量,才能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教育者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其主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道德,实现从教育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突出受教育者在自我成德过程中的主体性,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对于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

“性善论”思想对于道德教育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道德教育的实践。立足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现状,孟子“性善论”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实践启示。

1.教育者应该首先发挥道德榜样作用

每个人在自我道德成就上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所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要先做好自己。第一,教育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就自己的道德,做一个有德之人,才能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给受教育者以良好的道德引导。第二,身负德育之重责,教育者应该以极大的责任心来对待道德教育事业。教育者应该真正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真正以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为本,对受教育者负责。

2.道德教育要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孟子肯定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每个人既有内在的道德需要,也拥有内在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教育者应该善于引导其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第一,要启发受教育者意识到自我内在的道德需要,明白道德需要不是外界强加于我的,而是源于自身内在的要求,因此,受教育者应该去追求道德完善。第二,应该鼓励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培养其自我道德约束的能力和道德自省能力,使其能够自觉进行道德学习和道德实践,从而努力成就其道德。

3.优化道德教育环境

孟子认为,道德养成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内在因素,但外在的环境也会对道德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德育环境可以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还可以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者还应该注意优化道德教育环境。首先,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促进人内在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授文化知识的责任,更应该担负起道德教育的责任。最后,要优化社会德育环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使全社会养成良好的道德风气。

参考文献:

[1]周 艳.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现代德育价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陈利权.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探要[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2).

猜你喜欢
性善论
孟子“性善”学说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
从“性善论”的角度解析孟子民本思想
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诠释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论孟子人性论发衍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