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特征之教学诠释

2016-04-19 10:37高家方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本体论实践性

高家方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4—005—03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理论性质在于它的实践性。本文精选出富有理论深度的“经典论述的引用解说”、“两个先在性的实践中介解读”、“世界二重化的实践前提把握”三个知识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变革,对教学中怎样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进行了重点诠释。这对于深入准确理解并有效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对于通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的把握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特征;教学诠释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核心范畴。这一点已为学界所公认。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系统有效地阐释这一理论特征,确有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变革意义上对其实践性特征做出几点教学诠释,以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有所裨益。

一、经典论述的引用解说

马克思于1845年春匆匆写成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通篇贯穿着实践的观点,是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代表性著作。这里引用其中与本文主题直接相关的第一条和最后一条。

经典论述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

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以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就在于脱离实践。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的东西。究其原因,就在于其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因此,也看不到对象、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双重性——人尊重对象,注重对象的客观性;人又尊重自己的需要,注重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旧唯物主义所忽视的实践就内含了这种双重性。而被旧唯物主义忽视了的主体的能动方面,唯心主义者尤其是黑格尔却看到了。他们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看到了客体的属人性及实践对人的本质的意义。但是,唯心主义却把实践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劳动、思维活动,同时夸大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尊重对象的客观性。究其原因,也在于他们同样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经典论述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

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实践性。这是新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中所做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所在。马克思在这里表明了他的实践哲学观。就是说,以往的哲学,由于不懂得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现实世界做出理论说明和解释,未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进行实际的改变;而新世界观主张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社会、自然和人本身,不仅要通过实践对现实世界做出科学的理论说明,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和变革所具有的本体论意义。马克思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意蕴深刻,它告诉我们——解释世界依赖于改变世界,理论依赖于实践。在人与世界的改造与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双重关系中,前者决定后者,二者相辅相成。不仅如此,人们不仅是在改变世界中解释世界的,就是被解释的世界本身也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有了的、一成不变的“自在之物”;它也一定是在人们改变世界的感性活动中生成的(即人类世界——人化自然)。亦即不仅认识生成于实践,而且被认识者——客观对象也是生成于实践的;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核心范畴;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实质,也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性质之所在。

二、两个先在性的实践中介解读

哲学上的“两个先在性”是何含义?他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何帮助?所谓“两个先在性”,即指“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时间先在性”的含义有二:一是物质对于意识具有时间上的优先地位,这是一个具有公理性的基本事实;二是客体对于主体的优先地位,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逻辑先在性”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本质在先,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是由其本质决定的;二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优先地位,没有主体,也不会有反应。旧唯物主义者坚置物质对于意识的“时间先在性”,坚持物质第一性,固守物质本体论;唯心主义者坚置本质对于现象的“逻辑先在性”,坚持精神第一性,固守精神本体论。所以,旧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派之争,呈现为要么物质决定精神,要么精神决定物质的对峙之中,结果,谁也批不倒谁,僵持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究其根源,就在于脱离实践。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既不单纯坚持“时间先在性”,也不单纯坚持“逻辑先在性”,而是坚持两个先在性的辩证统一,实现了从“物质”和“精神”的两极走向“实践”中介的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坚持认为“任何意识都是关于存在的意识”,同时也坚持认为“任何存在都是意识到的存在”,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都根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固置“物质第一性”,也不固置“精神第一性”,而是坚持“实践第一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的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精神本体论,而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新的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5]

三、世界二重化的实践前提把握

世界或人类的进化史告诉人们,正是人的实践使世界被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正是人的实践使世界被二重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揭示了这一点。认为世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客观地存在着,但那是自在世界;在人类意识之外的世界也是存在,但那也是自在世界。而人类世界作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在实践中从自在世界不断向人类生成着的世界。人不可能生存在自在世界(未知世界)里,人一定是生活在人类世界里。由于人类世界是在人类实践中生成的,所以,就现实的物质和意识而言,既不是意识在先,也不是物质在先,而是实践在先。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持的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持的实践本体论冲破了旧哲学思维与存在二极对立的思维框架,实现了对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和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双重否定。这一点说明,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此点“一”中已有详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特征的充分彰显。

综上所述,通过经典论述的引用解说、两个先在性的实践中介解读、世界二重化的实践前提把握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进行了教学意义上的重点诠释。这不仅对于直接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深入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于通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的把握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8-209

[2][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19、19、4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8

责任编辑/陈洪超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本体论实践性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