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价值

2016-04-19 17:50吕娉婷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指向生产力马克思

吕娉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4—015—03

[内容提要]马克思理论的一条主线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指向。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应该也必然以这一指向为引领。坚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

[关 键 词]马克思;全面发展;价值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理论的始终。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01年“七一”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党的十八大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表述融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释之中,这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再实践与再发展。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指向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有弊病的社会形态,一个有弊病的社会形态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必然不应该是最终形态,那个代替资本主义的更好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自由人联合体”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终极价值目标它包含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两个层面。一方面,自由发展是相对于“不自由”的人而言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和自由个性得到发挥的三种形态。当人可以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人的自由个性就会真正得到发挥,劳动就不应当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乐趣,这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异化发展而言的,它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部发挥、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关系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终极指向和终极目的。

既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缘何现实的人却无法达于这一指向?马克思认为,这归根到底都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所限制。马克思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点就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马克思所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和资本的逻辑最终导致的人的异化,然后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基点,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构建了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又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中、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考察资本主义的现实的结果就是剩余价值学说。既然靠榨取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不适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打破现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而在更高级的生产关系下人才有可能是自由全面发展的。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社会的目标包含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个维度,但生产力的发达是为了追求后者创造条件,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应该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通过《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的表述就可以得到证明。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是由人来推动,最终目的也归结到人上,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归宿,二者相互影响,处理不好甚至还会出现矛盾,过去国内外社会建设中的教训和挫折表明,应该协调好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正是遵循了马克思这一理论并在社会现实运动中逐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一过程中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

首先,要面对新形势。在过去的十几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一路赶超,2010年之后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的历程,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但是现阶段,我国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发展障碍,这些障碍限制着社会发展,同样也制约着人的发展。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发展程度的加深,很多社会矛盾逐渐凸显了出来,成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阻力。我们在欣喜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正视出现的矛盾,按照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矛盾正是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深化而出现的,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矛盾的凸显,但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在社会发展中解决矛盾、存进人的发展,这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的体现。

其次,要面对新局面。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布局,同时也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更有利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实运动中要关注人、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感觉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发生在身边活生生的现实,这样才能激发出人们的建设热情,才能激发出对当前社会布局乃至未来理想社会的信心。因此,“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完善,也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的丰富。

再次,要对理论进行新提升。1894年,恩格斯应意大利人卡内帕的请求为《新纪元》这个周刊题词,卡内帕想让恩格斯在题词中表述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恩格斯给他的回信中认为,最合适表达未来社会基本思想的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即“自由人联合体”。在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在不同时期都制定出了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升与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不但是坚持马克思理论的要求,也是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得出的结论。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看,西方大国的历史上的上升期都会经历一次由“物”向“人”发展的转向,美国的这个转变是以20世纪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为标志;欧洲的这一转变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贝弗里奇报告,而这样的发展转向之后它们都迎来了一轮发展的上升期。与之对应的是社会主义大国苏联这一时期却走向了政治上的个人崇拜和反个人崇拜的政治斗争,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向,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些正反例子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向与马克思阐释的社会发展指向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中国几代领导集体都为追求这一目标做出过或正在做出着不懈努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践行与发展,也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发展本身应该是追求生产力发展与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说,人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形式与程度必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国家,面对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应该将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地结合起来,这也正是我们保持中国特色,发展生产力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缘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指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发挥中国特点、凝聚中国精神、保持中国特色,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更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责任编辑/陈洪超

猜你喜欢
指向生产力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