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肃然,魏 媛
(河南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高校实验教学的德育功能构建
廖肃然,魏媛
(河南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摘要:高校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实验教师自身品德素养的提高、实验教学德育理念的植入、实验过程中德育目标的细化、实验室文化建设等方面,讨论实验教学德育功能的构建,为德育灵活渗透于实验教学全过程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德育;实验教学;德育功能
实验教学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和自由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如果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养成,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育看成是实验教学的显性功能的话,文化育人和德育应该是实验教学尚未被重视和开发的极其重要的隐性功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我校(河南工程学院)为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已由原来的29.7%提高至目前的 36.7%,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实践教学工作量是在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进行的。深入挖掘实验教学的隐性功能,把实验教学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对全面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德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体现在德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实验室文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德育工作,影响德育工作的目标和效能。将德育渗透于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从实验教师自身品德素养的提高、实验教学德育理念的植入、实验过程中德育目标的细化、实验室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实验教学的德育功能。
一、 实验教师自身品德素养的提高
培根说过:“教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特殊的职业身份使得教师的品行和道德操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高尚的道德观念、品质修养能够在言传身教中使学生受到积极、良好和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近年来随着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我校实验教师队伍从数量到学历结构等都得到了优化,高学历青年教师将成为今后实验教学的中坚力量。但由于新进青年教师来源宽泛,而具有师范类高校教育背景的博士、硕士较少,所以在其学历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师德教育缺失问题。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的岗位培训中,应把师德教育放在和业务水平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引导新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品德素养,做到时时事事为人师表,能以自己的德行影响和感化学生,认识到只有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教育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 实验教学德育理念的植入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础。德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也不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而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所有教师都应在相应的学科教学中注意德育的实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比例占到总学分的30%以上,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德育的忽视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对教育实践有引导定向意义,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构建德育功能,教师必须逐步树立实验教学的德育培育理念。在强调学生不为做实验而实验的同时,也要使教师认识到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讲解和辅导实验本身,也不只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亲身体验、处处留意,把其中的点滴德育案例理性化、系统化,才能将德育灵活渗透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
三、 实验过程中德育目标的细化
要圆满地完成实验,学生就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要和同组同学团结协作,认真实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吃苦耐劳。实验的每一步骤都是进行德育的契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逐步拓展实验室德育培养功能,在实验教学中融入团队协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等德育元素,加强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于无形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实验前教育环节的德育目标
对学生的实验守则教育,如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服从教师的安排,保持整洁、安静,按顺序取用公用试剂,不乱丢纸屑杂物,保持整洁卫生等内容,其实就是社会公德教育,是学生在任何场合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把实验室安全放在首位,并不仅仅因为安全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步,每次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都是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和理论课程的教学一样,不断重复能使短暂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所以不能因为学生在基础实验中已接受过安全教育,就在之后的专业实验中把安全教育环节省略。每次实验前的安全教育看似和实验无关,却是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防火、防爆、防毒、防触电、防盗教育时,引入岗位职责教育内容,明确所有工作岗位都是责任、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使责任意识逐步内化,使学生从知责任、尽责任到勇于担当责任,逐步形成自觉的公民责任意识。
在安全使用各种仪器、出现事故后的处理和自我保护教育中,结合实例引入规则、法律意识以及生命教育元素,使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不仅暴露出个人文明素养的缺失,也给安全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从而将规则和法律意识潜移默化为自律。在进行事故处理和自我保护教育时植入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通过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造福社会。
高校理工科学生毕业后大多在相关的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研和管理工作,作为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环保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有关决策和行为。在环境教育中,通过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的分类收集、存放,一些液体污染物的固化处理等的严格要求,可以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树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界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使环保内化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2. 实验过程中的德育目标
实验过程中的德育需要指导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还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验行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提醒和指正,对正确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为他人着想的情怀。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同时也要学生注意与同学的配合、协调。实验教学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场景和案例,比如学生在认领仪器时,发现上个实验组没有清洗干净,长时间放置已使仪器内的污物很难清理,给本次实验造成不便;公用仪器和试剂瓶随意乱拿乱放,用毕没有放回原处,影响其他同学实验等,都可作为德育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凡事不能只从自己出发而置他人于不顾,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果大家都为他人着想,其实也就是为自己着想,方便了大家也方便了自己。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验取证、求真求实精神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实验过程中诚实守信精神的培养往往局限在实验本身,如强调学生应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而忽略了实验过程。比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损坏仪器,为了不影响成绩而瞒报,甚至拿其他同学的仪器顶替的现象,看似事小,却事关长远。实验过程中类似这样的“小事”,都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时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使诚信由外在道德约束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和人格魅力。这种紧贴实际的品德教育比泛泛而谈效果显著。
实验教学是解决当今学生存在的自我意识强烈、集体意识淡化和合作意识薄弱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实验需要同组甚至几个组的同学协作进行,为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提供了实践和提升的平台。学生在实验中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为任务的圆满完成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的同时,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和成长的机会。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协作与交流,互相关心与帮助,共同摸索团队成员间建立信任和默契的途径。
3. 实验结束后的德育目标
实验完毕后实验台的整理工作也是德育的环节之一。要求学生将本组实验桌面、仪器和药品进行整理,将本组对应水池清理刷洗干净,值日生负责做好整个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并关好水、电开关及门窗。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规范行为习惯,培养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和劳动意识。
四、 通过实验室环境文化建设提升德育效果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载体,实验室环境文化建设间接影响德育目标的实施效果。实验室仪器设备布置整洁美观,给学生创造舒适和谐的实验环境;每个实验室张贴教师职责、学生守则、安全制度等,通过规章制度可视化,达到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准则和规范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自觉遵守的预期效果;选择和实验有关的、在本学科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的名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实验室环境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有助于实验教学德育效果的提升。
五、 结语
从实验教师品德素养的提高、实验教学德育理念的植入、实验过程中德育目标的细化、加强实验室环境文化等方面构建实验教学德育功能,让德育渗透于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把德育培养融入实验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应用技术型高校实验教学在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眭依凡.教育理念.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0 (4):1.
基金项目:河南工程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JY201155)
作者简介:廖肃然(1965—),男,河南邓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E-mail:bitsrliao@126.co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2-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