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6-04-13 23:57李月玲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李月玲,张 莉

(山西大同大学 思政部,山西 大同 03700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月玲,张莉

(山西大同大学 思政部,山西大同037009)

[摘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实效性,涉及方方面面的环节和问题。它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应明确课程目标的方向,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找准教学过程的基点,筑好教学环节的桥梁,抓住理论认同的灵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青年是“时代晴雨表”。目前,我国大学生大约有3000万。相比其他群体而言,青年大学生将会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可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牢牢把握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然而,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存在着老师讲得慷慨激昂,而学生却各干各的,抬头率不高、点头率更低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根本上讲,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没有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知识与育人”的关系,亦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强调了其“知识性”的一面,而“育人”功效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要改变这一局面,关键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课程目标的方向

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人才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让学生喜欢课程,而是使课程让学生终身受益,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始终围绕的主题就是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性问题。

如今,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对象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特征、行为特征、价值取向等各方面都与以前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在网络如此便捷及各种社会思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牢牢把住课程目标的方向,处理好“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关系。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能对各种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和观念避而不谈,更不能以偏概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和出现的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而降低和质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辩证地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对它们做出科学的判断和辨别。正如恩格斯所言:“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战胜理论困难。”[2]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同时,处理好“意识形态与育人”的关系,既要坚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要求,也不能忽略和降低其所具有的育人功能的要求。因此要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既避免各门课程之间的重复,又要充分把握好各门课程的侧重点。最终,使大学生不但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而且具有极强的政治定力和价值认同。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终极要求。

二、 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专业课的性质,又具有高于专业课的性质和要求。一门真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实现时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以情化人,使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亦是说,一门具有时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衡量标准和基本要求就是同时实现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三个认同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中,理论认同是前提,情感认同是基础,政治认同是目标。只有达到了理论认同,才能实现情感认同;只有达到并实现了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才能上升到政治认同。当三个认同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取得了最终的成效。

目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理论讲述不彻底、不透彻。同时,没有做到理论的不断创新,加之理论滞后于现实的特点,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停留在照本宣科,不能实现学生对现实困惑的理论指导。这种现实增加了学生对理论的怀疑,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已经过时。致使学生不但不能认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反而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与自己的发展和前途没有关系的空洞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做到以理服人,达不到理论认同,从而影响和制约了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进而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的实效性的发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是要把理论讲透、讲彻底,才能做到以理服人,才有可能实现三个认同,也才能谈到实效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2]。同时,必须实现理论的创新。正如恩格斯宣告,马克思和他所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指导社会发展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仅受普遍矛盾和普遍规律的支配,也受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的制约,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所以,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既要讲清楚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普遍矛盾,又要恰当分析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所蕴含的特殊规律和特殊矛盾。

三、找准教学过程的基点

理论的吸引力来源于人们的实际需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就目前而言,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是最薄弱的环节。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层面,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况较为严重。也正是如此,现实教学中常常有人质疑并不断地发问:国家花如此大的代价和心血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怎么就不如宗教神父甚至其信徒的三言两语有实效?客观地分析,这并不是宗教信条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好与坏的问题,关键在于宗教神父或者其信徒抓住当事人所处的具体情境,根据此情此境,掌握了当事人内心的特点,找准并满足了当事人的内心需求,使他们迷茫的心灵能够产生共鸣,使他们脆弱的心灵找到精神的依靠。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基点。因为需要是有机体积极性的源泉[3]。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走进学生、聆听学生、分析学生、满足学生,不能空谈课本知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精神的需求和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灵养料,才能从内心激发学生真心喜爱并且需要这门课,也才能避免学生沦为精神生活的困难户。

四、筑好教学环节的桥梁

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4]可见,教师是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知识和思想的桥梁,也是立德树人的桥梁,更是民族复兴的桥梁。正如常言所说,要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是什么样的人;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任务,更是肩负着塑造人类思想和灵魂的重任。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做一名好教师既提出了希望,又提出了要求。他强调,一名好的教师是四个方面的统一,即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以及仁爱之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思维模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理论功底以及他们的教学基本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他们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转化为学生思想观念的桥梁。其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教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路明灯,它将决定着教师把学生带向何处。师德是教师品味和文化修养的集中体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依靠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吸引和感染学生,尤其是“在一个已经受到谴责的物欲时代”,“个人对财富与权力无序而贪婪的追求”的时代,更加需要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正如爱因斯坦所言: “文明社会的命运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赖于它所能生成的道德力量。”[5]《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中,唯有筑好“教师”这座桥,才能帮学生顺利过河。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所以,对他们应该提出高于专业课教师的要求。首先,他们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信念不坚定、价值观不正确、政治方向不正确的教师,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精读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背景和基本思想,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再次,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五、抓住理论认同的灵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和凝聚民族力量,这是毫无疑问的。什么是民族力量?钱穆先生曾经指出,所谓的民族力量归根结底便是一种文化力量。习近平多次强调,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大团结的最长远和最根本的途径。文化的认同是最深、最高层次的认同。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论点,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补充和解决的问题。就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魂。然而,遗憾的是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优秀文化经受了“不共戴天”的遭遇,即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贬低它”——文革时期的“打倒它”——现时代的“不懂它”。质言之,“不懂它”甚至比“贬低它”和“打倒它”更为可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融合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

习近平也强调,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必须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6]。从根本上讲,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正如著名哲学人类学家蓝德曼指出:“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地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7]同时,无数史事表明,一个在深厚的优秀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人,必定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多少年以来,我们的民族追求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也沉浸在科学技术的成果中而忽视了人类精神的发展、忽视了人类灵魂的静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是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体。所以,邓小平多次强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今,正是忽视了精神境界的培育,才导致很多人在利益面前失去了底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做事、执政、经商等方面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也蕴含着为人、做事、执政、经商等方面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归根结底是一项做人的工作的课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寻找根、抓住根,即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

[3]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2.

[4] 保八.周子通书训义·师第七[M].上海:商务印书馆,续修第934册:129.

[5]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眼中的世界[M].杨全红,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0.

[6] 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3-08-24(1).

[7] 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60-261.

张莉(1972-),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思政部主任,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Some Noticeabl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University

LI Yueling,ZHANG Li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ShanxiDatongUniversity,Datong037009,China)

[Abstract]Many aspects and problems are involved i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its effectiveness is to be improved. It is therefore a very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in universitie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centering around five aspects: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ourse, grasping the key contents, finding out the basic point in the teaching, building up a sound bridge, and grasping the spirit of theoretical identity.

[Key words]universitie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ing effectiveness

[收稿日期]2015-10-12 2015-08-28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HB15LS023);河北省教育厅人文指导项目(SZ151167)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1-0044-03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1.010

[作者简介]李月玲(1978-),女,青海乐都人,山西大同大学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