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州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从社会化角度看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徐亚州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摘要]“责任”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大学生责任更是关涉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热点,关系到大学生“三观”的培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在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现象不容忽视,高校思想教育在此也存在失位。对此,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应当为大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建立完善的机制,学校的责任教育要有科学与务实的理论基础,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大学生也要付出自身的努力。通过多方协调配合,以期全方位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
[关键词]责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家庭教育;道德意识
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社会中地位与作用极其重要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所处特殊时代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与关注是必要的。大学生处于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关乎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命运。
责任是人类社会崇尚的基本价值理念,其基本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把尽责作为起码的行为操守和道德品质。责任是社会赋予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权利与义务。每个公民的履职尽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保证。可见,责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保证国家、社会、集体与他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责任的理解,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身份论,认为责任是与身份相联系的。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得到更多的生活必须品,必然要进行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离开了责任,就体现不出它的优越性,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因此,我们可以说责任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种是契约论,认为责任源于契约。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在法律层面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就以社会契约的形式出现。当“社会契约”更加丰富与深刻,人的自身责任感也就日益明确与具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责任是社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种是自然论,认为责任源于自然。自然论者认为人在享有平等权利的同时,也相应的肩负着某些责任,人天生就被赋予了某些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可见,对责任的承担就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责任是自然与社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以上三种观点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出责任是人类社会崇高的价值理念。
责任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责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作为社会人,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社会对人的意义,更要考虑人对社会的意义。每个社会人的幸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每个社会人都全面履职尽责,对他人、对社会始终抱有一份高度的责任感,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发展。从个体角度来分析,责任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基本途径。人之为人的根本性就在与社会性。当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关系之人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把人的价值看成主体间关系的一种价值共赢。由此可见,社会人只有通过尽职尽责,才能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才能实现自我。此外,责任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每个社会人都能尽职尽责必然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交往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从而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责任中,既有社会对个人的责任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具有双向互动性。社会自身担负着促进社会成员能力的发展与推动历史进步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社会具有为其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的责任。社会成员的良好发展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充足的物质必需品,以保证社会成员个人才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在保证社会成员充足的物质必需品的前提下,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还需要社会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具有为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的责任。社会成员个人才能的充分提高与发挥,需要社会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社会成员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除了通过人们的自身的主观努力外,还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与影响。社会成员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保证了个人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以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思想与行为能够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符合,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责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大学生责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能够裨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是通过责任意识教育逐渐形成的。大学生的责任概括起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应负的责任;第二个方面,大学生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大学生对自己应负的责任就是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大学生只有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与责任意识,使其思想与行为能够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符合,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历史所赋予的重要使命,想要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就必须主动肩负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高校应通过对学生责任意识的灌输,使其树立理想人格,形成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能够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每个公民的履职尽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保证。责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保证国家、社会、集体与他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只有具备责任心,才能拥有促使自己拥有勇往直前的动力,才能使自我价值充分的发挥,才能不辜负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建设的完善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增强,必将帮助社会主义事业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只有具备责任感,才能拥有促使自己勇往直前的动力,才能为了社会主义事业不顾艰险,才能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思想与行为能够与当前社会需求相符合,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自身的个人命运,也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完善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元化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短期、单方面的大学生责任教育不可能造就拥有强烈责任意识的学生,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至贤至圣”理想人格的国家栋梁。
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应当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德育任务,外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外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视不能仅见诸于官方的口号中,政府应当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重视实践的作用,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最终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责任意识的大学生。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的作用。青年学生是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的主要使用者与受众群体,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举足轻重的。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新兴媒介的管控,社会组织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弘扬社会正能量。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应该运用内外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营造“近朱者赤”的良好外部环境是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价值多元化已经成为常态,同时也伴随着认同的迷失。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很多人逐渐偏离了自主选择与价值判断的正确方向。因此,高校应当主动担起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重任。当前,大多数高校仍然仅仅重视学科整合以及学生就业率、升学率等问题,并以学生的能力与竞争力做为教育成败的评判关键,并没有把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责任教育放在关键位置上。“蒙以养正,圣功也”。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大学的责任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课程以及教育方式应当改变当前呆板、保守、乏味、与现实脱节的现状,突出多样性,与时俱进。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接受责任教育的启蒙点。传统儒家认为,人天生是具有道德能力的,但这种道德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培养与启发,而家庭教育由于其本身的先在性优势显得更加重要。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应当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而不是死板灌输的方式,否则必将与道德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责任是最高层次的道德规范,是道德“命令”在人之内的表现形式。因此,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的行为出自本身道德意识的自觉自律,而不是由于外部条件的施压。
责任意识的增强与完善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道德行为是基于自觉、自愿、自责的行为,是主动的并非被动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自身在人格建立与知识追求上不断的努力。例如:学习、省察克制、实践、积善、慎独等等。大学生责任教育应当吸取传统儒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自身正向的潜能,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实践。无论是“克己复礼”还是“反求诸己”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努力,同时还需要自身的主动。
完善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元化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应当为大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建立完善的机制。学校的责任教育要有科学与务实的理论基础。家庭教育由于其本身的先在性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不应当忽视。同时,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与完善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责任意识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裨助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
(责任编辑:曹木易)
作者简介:徐亚州(1990-),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应用伦理学硕士在读。
收稿日期:2016-01-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2—00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