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试论如何发展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
刘智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当前,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缓慢,发展结构不平衡,固定资产投入少,融资难度大,缺乏系统、完善的政策支持等问题。在当前大数据、新业态的环境下,在金融服务保障和政府政策支持下,生产性服务业应扩大规模,优化结构,重视人力资源和技术的有效投资,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涉及交通运输与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批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产业领域,具有高度专业性、创新活跃性、产业关联性和辐射带动效应显著性等特征,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国际国内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有效激发内需潜力、扩大就业规模、持续改善民生,还能推动和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对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工业快速增长、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其它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拉动下,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快速扩张、结构逐步改善、功能不断趋强、业态日益多样的态势,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从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来看,近几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2011年至2014年,山东省生产总值增加13997.4亿元,四年增长30.81%,而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则从2011年的10784.7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6000.23亿元,增长了5215.46亿元,增长率高达48.36%。虽然2013年、2014年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年增长率与2011年和2012年相比有所降低,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在增加(详见表1)。
表1 2011-2014年山东省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总值及年增长率①
依据表1,山东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年都在增长,而且增长幅度很大,其中2013年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40.21%的高度,充分体现了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显著地位,它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中较具活力的行业。但是,从表1还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4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占当年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0%~27%之间,而发达省市的这一比率一般处在30%~40%,这说明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其发展还面临需求不足、基础较弱等一些结构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缓慢;二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含量高、市场增值性强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发展滞后,一些新兴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适应服务和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固定资产投入少,融资难度大;四是缺乏系统、完善的政策支持。
(一)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调整和升级,但产业结构发展仍不平衡。批发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2014年实现7826.46亿元的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达48.91%;金融业占16.9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4.54%,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仍相对滞后,说明山东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详见表2)。
表2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产业发展状况单位:亿元
(二)固定资产投入少,融资难度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整体经济总投资金额都在逐年持续增加。2014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金额为57778392万元,占总投资的13.8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达21927285万元,占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的37.95%,批发业投资19720348万元,占34.13%,很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批发业投入比重偏大,其他行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像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都隶属于政府部门,具有国家垄断的性质,其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缺乏内在的吸引力。而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自身拥有的固定资产相对较少,许多银行以及投资者都不乐意投资该行业。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资金缺口非常大,应该寻求更多的融资渠道来解决这个问题(详见表3)。
表3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及总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
(一)根据交叉融合特性,推动规模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直接相关,是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配套保障服务的行业。随着我国工业农业的发展,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较低。因为其投入主要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在我国发展前期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仅达到第三产业的50%左右。这也严重制约了我省经济内涵发展的延伸。
在我省工业农业发展的同时,政府应大力投入资金和人力,让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其经济效用和带动效用。
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建立货运中心,我省货运仍以汽运为主,受路况、天气影响较大,因此,应加大铁路和水路运输投入,加快铁水联运的进程。我省物流业由于其地域的广阔性,大型物流企业数量较少,因此应重点培育一批网络化、信息化、一体化的大型物流企业,让其在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带动经济发展。完善信息基础建设,降低网络使用,尤其在农村,应普及宽带,可以在村里设置公共免费微机室,并设专人进行指导,提高农民和农业的信息化程度。积极推广大型机械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医疗、交通和通信设备的投入,利用杠杆融资租赁、委托融资租赁工具,使固定资产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由于环保具有负外部性,因此由私人部门自行提供高效的环保体系不太现实,应尽快建立第三方环保体系,加大政府在环保设备和资源的投资比重,研发网络化监督机制,实时监控,建立有效的环保服务平台。
(二)利用当前发展环境,拉动内涵发展
当前,在全社会都处于信息化的背景下,而生产性服务业正是提供信息数据的主要载体,因此应充分利用此次契机,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服务。
在“智慧山东”战略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工具,推动企业的模式创新发展。依托政府信息优势,建立城市基本信息平台。
新型业态的发展,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我国已设立了400亿元的新型产业创业基金。山东省应把握这次机会,加强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区域分工和企业组织方式的改革。
现有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走特色化道路,才能在短时间内加快发展,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互动,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路子。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激发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力,利用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特点,改革传统产业的粗放经营模式,提升产业质量,增加人力资源培养力度,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改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环境,加强环境保障。使生产性服务业在开放的环境下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三)适应国家供给改革,改善服务结构
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我国的人口红利年代已经接近尾声,在需求拉动经济的同时,应从生产性服务本身的供给入手。首先应改革当前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对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应予优先发展,对社会需求日益增加的物流服务业应予以规范,对融资租赁行业应加强金融政策支持,重点推进设备租赁,积极拓展融资租赁模式,支持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加快建设租赁物与二手设备流通市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各类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推进信息系统研发应用,建立供需双方的无障碍沟通平台。
(四)加强金融政策保障,拓宽融资渠道
金融杠杆是当前企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而生产性服务业的资产比例中,技术与人力资源占较大比重,投入较多,在融资环节相比其他产业壁垒较多。因此,山东省应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政策保障,理顺融资渠道。
随着工业化道路的行进,很多农业用地被征用,有一部分被用作工业,还有很大一部分被用作服务业,并且在农地征用过程中,也改变了很多农民的身份。这些失地农民也就失去了从事农业的岗位,这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就业劳动力资本。但是,资金却成了约束的瓶颈,他们世代为农,并没有积累下丰厚的资金,在现行金融政策下,贷款信用约束了这些失地农民。因此,应放宽这部分农民自行创业的金融政策,修订贷款条件,增加贷款补贴,可以让金融企业直接入股具有潜力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失地农民共担风险,同享收益,争取在短时间内,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
鼓励原有企业进行创新,投入创新型资金。政府可以与金融企业、民营资本合作,设立创新型服务业基金平台,既可以帮民间资本找到新的投资渠道,也能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融资平台。鼓励保险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加宽保险业务,增加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和收益率,并为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分散风险的途径。
(五)强化政府政策支持,理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
营改增变革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已经完成交通运输业、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鉴证咨询、有形动产租赁等行业变革,但金融业还未实施,应尽快完成此次变革,减少金融业纳税负担。
我国现有税收政策中,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环保节能设备的购买也有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但是,大部分企业对税负的认知并不清楚,并没有真正享受该政策的优惠。因此,应加强财税政策的服务力度,积极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降低税负,减少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鼓励生产性服务业进入集聚区,可以在限定时间段内实行房产税、房租、管理费等的优惠,设立环保等产业的奖励政策,提供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对新兴业态进行官方宣传,发挥政府采购工具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公益性技能培训机构,建立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设定行业需求技能培训包,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体系,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为使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在新兴业态的带动下,加快产业供给改革,不仅要加大投入,使其规模不断增加,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进行各行业间的结构重构,更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抓住契机,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寻找生产性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注释:
①本文中表1、表2、表3数据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1 年-2014年)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1]董洁,李梦茹,李志男,扆铁梅.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
[2]单元媛,朱冰清.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竞争力分析[J].区域经济,2015,(1).
[3]刘立燕.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2012,(29).
[4]贺晓萌.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及问题探讨[J].价格月刊,2012,(11).
(责任编辑:赵扬)
作者简介:刘智(1979-),女,山东齐河人,理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6-03-10
[中图分类号]F127;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2—0101—03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统计局重点课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课题编号:KT1502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