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四年综述

2016-04-13 08:01
关键词:田野调查理论研究个案研究

彭 茹

(云南师范大学 汉藏语研究院, 昆明 650500)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四年综述

(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 昆明650500)

摘要:文章综述“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提出四年后的研究成果,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保护”是怎么样被提出的;(2)“科学保护”研究已在全国各地兴起;(3)来自田野调查的“科学保护”个案研究陆续出现;(4)“科学保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化;(5)“科学保护”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科学保护; 田野调查; 个案研究; 理论研究

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原先没有预想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各国弱势语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衰退和濒危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语言保护成了多国政府和语文工作者的共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奔走呼吁抢救世界濒危语言和衰变语言,为保护世界的文化遗产而努力。

2011年,我国政府根据我国语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新变化,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一文中,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以下简称“科学保护”)的新政策。这一新政策的提出是我国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对我国民族语文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决定》颁布为界,分以下五个方面介绍近四年来我国“科学保护”研究的新情况、新经验,以及这当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科学保护”是怎么样被提出的

“科学保护”是我国在近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国策,其提出有一定的国情理据,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戴庆厦在《“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思考》一文中,深入分析了国家提出“科学保护”这一项重要语文国策的背景和意义。他指出:“党和政府对待语言文字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宪法中反复写入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这是对待语言问题的基本原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今天提出的‘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其基本精神与上述宪法的规定是一致的,但又有了新的内容。‘科学保护’主要是强调‘保护’二字,即除使用、发展的自由外,还要保护它。这是因为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由于社会结构和人群的变动,经济生活的大幅度提高和变化,以及信息一体化的不断增强,语言使用和发展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拿强势语言来说,也存在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使用和发展的问题,如规范化、信息化等问题。而大量弱势语言则因其与强势语言的竞争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甚至濒危,产生更多的如何生存与发展的新问题。因而可以说,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我国语文方针顺应时势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他还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这一重要语文国策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科学保护’有利于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科学保护’有利于民族和谐、民族团结,‘科学保护’有利于保存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

二、“科学保护”研究已在全国各地兴起

自“决定”颁布后,“科学保护”的研究已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内容。与之相适应的研究团队逐渐形成;以“科学保护”为内容的培训班持续开班;以“科学保护”为主题的会议陆续召开。

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为开展语言保护和语言和谐研究的学科建设,设立了重点建设内容——“语言保护和语言和谐研究”系列课题。自2012年起,每年寒暑假该研究院组织师生深入语言生活第一线做语言保护和语言和谐研究的田野调查。2015年7月至8月,汉藏语研究院师生组成14个调查队分赴云南、广西、湖南等地做语言保护的个案调查。现已出版为语言保护工程服务的2部专著:戴庆厦主编的《云南省玉龙县九河白族乡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罗骥、余金枝主编的《语言和谐论集》。

2013年10月,北京语言大学成立语言科学院语言资源研究所。该研究所以保护语言文化资源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

2014年,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将“教育领域方言文化保护状况调查研究”列入重点选题,云南师范大学申报的“民族语文活态保护与双语和谐乡村建设研究”项目中标。

2015年5月14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决定自2015年起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

2015年8月至9月,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语言资源研究所的组织、领导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全国各地开启了少数民族语言(含濒危语言)、汉语方言(含濒危方言)和语言文化的大调查工作。

近几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把“语言保护”作为宣传和教育的重点内容。2014年7月21日至25日,国家语委举办的首届“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优秀中青年研修班”在北京华文学院开班。培训班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做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贯彻》专题讲座,就怎样理解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科学地认识我国的语言国情是科学保护的基础、构建语言保护的理论框架是关键、设计好语言保护调查研究的方法等问题,与学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2015年8月3至7日,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在北京华文学院联合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戴庆厦教授以《“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论与实践》为题,从怎样认识语言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怎么做语言保护两个方面,为学员做了报告。

2014年10月11至12日,“首届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北京语言大学和日本金泽大学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语言资源研究所承办。会议以“语言资源调查研究的理念、方法与技术”“中国方言文化保护与保存”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50余名中国语言资源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语言资源调查研究的理念与方法、语言资源采集与保存展示的技术、语言资源的社会应用、中国方言文化的保存与保护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2015年8月21至22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举行。研讨会的主题是“语言资源保护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实践”。与会的60余名代表围绕会议主题,集中展示了一批语言资源调查研究的新成果。

总之,我国语言保护已初具规模,预计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

三、来自田野调查的“科学保护”个案研究陆续出现

“科学保护”对策的制定,必须以对我国语言实际情况的掌握作为基础。而要弄清我国语言的实际情况,就必须开展语言国情的个案调查研究。近四年来,一批来自田野调查的“科学保护”研究个案不断出现。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调查研究;二是濒危语言保护的调查研究;三是汉语方言保护的调查研究。

(一)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调查研究

我国有130多种语言,汉语以外的语言统称“少数民族语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原有的语言功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出现语言功能衰退甚至濒危的趋势。于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面临着繁重的任务。

近四年来少数民族语言“科学保护”的研究个案,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其中,既有使用人口多的语言,也有使用人口较少的语言;既有多民族杂居区的语言,也有民族聚居区的语言;既有城镇的语言,也有乡村的语言;既有有文字的语言,也有无文字的语言。如:

姚春林的《城市化进程中甘青藏区语言文化生活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为个案》,调查了社区中藏语文和汉语文的活力以及语言使用者对不同语言变体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当地藏语的交际功能正逐渐弱化,现仅为家庭成员或本民族熟人之间的交际语。并且,即使在家庭成员内部或本民族熟人聊天时,也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试从不使用藏语。”针对这一现状,作者认为“为当地创造理想的藏语文环境,是满足群众需求,保护藏语文活力的切实有效办法”。

施璐、王丽在《保山阿昌族语言接触现状及保护研究》一文中,通过对保山市腾冲县和龙陵县几个自然村寨的阿昌语使用情况的调查,论述了使用人口较少、多民族杂居区、无文字语言,在与强势语言接触下出现的困境,并探讨了保山市阿昌语的保护策略。

其他的论文如:蒋于花、陈晖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语言协调发展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何彦诚、吴俊芳的《无文字少数民族青少年母语使用状况及其对推行双语教学的启示——以茶洞语为例》,许晋的《内蒙古莫力达瓦旗达斡尔语言生态的变迁与保护》,张天明的《羌语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对策探析》,邓瑶、何稳菊的《云南大理喜洲白族居民语言生活调查》等。

(二)濒危语言保护的调查研究

我国对濒危语言的抢救、保护始于20世纪90年代。20多年来,我国语言学家在调查、记录、抢救、保护濒危语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十分丰厚的成果。近几年有关濒危语言保护的调查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濒危语言保护的调查研究比较注重从语言使用现状的角度分析语言濒危的特征或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如:龙海燕的《贵阳市郊布依族语言使用情况及保护对策——兼论濒危语言保护问题》,通过对位于贵阳市郊的花溪区养牛坡、开阳县石头坡、乌当区偏坡村、修文县独山村、白云区兴家田村、清镇市杨家庄等民族村寨布依语使用现状的实地调查,论述了布依语在与强势语言汉语的接触下出现的濒危特征的共性,探讨了贵阳市郊布依语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古丽米拉·阿不来提、努尔阿依的《新疆塔塔尔语濒危状态现状分析》,通过对新疆城镇和牧区塔塔尔族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论述了民族杂居区语言,在与亚强势语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接触下出现濒危的原因,并探讨了新疆塔塔尔语的保护策略。

其他的论文如:高晓梅的《濒危语言赫哲语的语言变迁研究》,陈淑环、盘文伟的《惠东濒危畲语的活力与保护》,寸红彬、汪榕的《仙岛语——云南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阮宝娣的《羌语濒危型村寨语言使用现状及成因分析》。

濒危语言保护的调查研究还出现了从语言本体出发,分析濒危语言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抢救、保护措施。如:石林、吴文君、龙宇晓的《名物的濒危与语言空心化——以黎平四寨侗语名物系统为例》,通过对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侗语名物系统濒危状况的调查,论述了现代化进程中侗语名物系统出现的困境,并探讨了侗语名物系统的保护策略。

(三)汉语方言保护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是我国通用语汉语的地方变体,是各方言区人们主要的交际工具,承载了汉族各地的风俗文化,而且使用人口也相对较多。在现代化进程中,汉语方言的衰变现象总体上不及少数民族语言严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环境的变化,各地汉语方言的发展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同样存在保护的问题。

汉语方言保护的调查研究主要关注现代化进程中汉语方言保护的价值、汉语方言衰变的原因、汉语方言衰变的影响、汉语方言保护对策和措施的制定等,对汉语方言衰变的具体表现研究较少。

如:蒋文华、凌建英的《城市现代化与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大同方言保护为例》,以大同方言俗语所反映的大同特色文化为实例,论述了大同方言保护的意义,进而提出大同方言保护的措施。

钟舟海、凌汉华的《从文化生态学看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以客家俗语为中心》,通过对江西省崇义县16个乡镇客家俗语的调查,分析了客家方言俗语的文化生态现状,探讨了其面临衰微窘境的原因,并探究了江西客家方言俗语的保护策略。

其他论文如:邵健、朱雷的《宁波方言的使用现状及保护》,邹斯彧、刘桂兰的《语言生态学角度看地区方言的保护——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为例》,陈燕玲的《闽南方言文化传承的问题及对策——以泉州青少年方言认知与习得为例》,吴亮的《河南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耿延宏、潘桂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方言保护的思考——以河北为例》。

四、“科学保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化

“科学保护”是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内容。近几年,随着“科学保护”个案研究的不断增多,“科学保护”的复杂性已逐渐显示出来,一些认识问题也随之提上了日程,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否则就会影响“科学保护”的深入研究。为此,一些学者开始对“科学保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一)探讨“科学保护”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功能衰退的强度、特点及其原因,深受我国当前语言国情的制约,这种国情既不同于我国历史上其他时期,也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在调查研究中,“科学保护”必须遵循一定的调查原则。

戴庆厦在《“濒危语言热”二十年》中,在回顾“濒危语言热”兴起和发展的背景后,明确提出濒危语言研究要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语言当前的国情是:中国语言的使用仍具有基本稳定的一面;中国小语种的生命力并不脆弱;中国的濒危语言是长期形成的,并非随着近期经济的快速发展才出现的;必须区分濒危语言和衰变语言;我国当今语言生活的变化很快、很复杂,对其性质往往不易认清。2015年,他在《科学地、理智地深入开展濒危语言保护的研究》一文中,在回顾我国濒危语言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了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濒危语言研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弄清中国语言濒危的实际状况,测量不同语言的“濒危度”,确定符合实际的濒危语言划分标准,切忌“一刀切”,或完全照搬别国的理论和实践。

(二)探讨“科学保护”调查研究的内容

“科学保护”的调查研究是一项新的语言工程,不同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有其特定的内容。戴庆厦在《“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思考》中,详细论述了“科学保护”调查研究必须涉及的一些内容:研究语言国情与“语言保护”;研究语言互补与“语言保护”的关系;研究语言竞争与“语言保护”的关系;研究语言和谐与“语言保护”;研究语言保护的方法论问题。

(三)探讨“科学保护”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科学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则会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的发展。因而,我们必须探讨“科学保护”过程中应处理好哪些关系。戴庆厦在《“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思考》中,探讨了“科学保护”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的关系;语言互补和语言竞争的关系;母语和兼用语的关系;语言保护政策和增强全社会语言保护意识的关系。

五、“科学保护”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语言关系、语言使用情况复杂。“科学保护”对策的制定,必须以对我国语言实际情况的掌握作为基础。目前,我国语言使用现状的个案记录、描写还不够细致、深入,应深入语言生活第一线,做贴近语言实际的田野调查,切忌在调查中走过场。

2.语言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同于语言本体结构的研究,有其特定的一套研究方法。我国“科学保护”研究的人员中,存在对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的方法掌握不够的现象。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科学保护”专门研究人员的培训。

3.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语言实际情况的“科学保护”对策探讨不够,存在简单化、“一刀切”的现象,应加大力气探讨符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特点的“科学保护”措施。

4.“科学保护”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有其独有的理论框架和体系。目前,“科学保护”的理论框架和体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5.对中国当前的语言国情认识不清,存在“濒危语言扩大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如果任其蔓延,不仅会造成人心不安,还会带来政策制定上的偏差。因此,应进一步集中力量研究濒危语言标准的确定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淑环,盘文伟.惠东濒危畲语的活力与保护[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5-20.

[2]陈燕玲.闽南方言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以泉州青少年方言认知与习得为例[J].东南学术,2012,(6):334-341.

[3]寸红彬,汪榕.仙岛语——云南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4,(6):162-165.

[4]戴庆厦.“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思考[J].民族翻译,2014,(1):12-17.

[5]戴庆厦.“濒危语言热”二十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3-5.

[6]戴庆厦.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J].语言文字应用,2013,(1):17-19.

[7]戴庆厦.云南省玉龙县九河白族乡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8]戴庆厦.科学地、理智地深入开展濒危语言保护的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3):57-60.

[9]邓瑶,何稳菊.云南大理喜洲白族居民语言生活调查[J].民族翻译,2012,(3):78-83.

[10]高晓梅.濒危语言赫哲语的语言变迁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104-105.

[11]耿延宏,潘桂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方言保护的思考——以河北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2013,(1):128-131.

[12]古丽米拉·阿不来提,努尔阿依.新疆塔塔尔语濒危状态现状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4):82-95.

[13]何彦诚,吴俊芳.无文字少数民族青少年母语使用状况及其对推行双语教学的启示——以茶洞语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7-22.

[14]黄行.科学保护语言与国际化标准[J].民族翻译,2014,(2):14-19.

[15]蒋文化,凌建英.城市现代化与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大同方言保护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15,(2):41-43.

[16]蒋于花,陈晖.多民族聚居地区语言协调发展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6):238-241.

[17]李宇明.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J].语言文字应用,2012,(2):13-15.

[18]龙海燕.贵阳市郊布依族语言使用情况及保护对策——兼论濒危语言保护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13,(3):223-226.

[19]罗骥,余金枝主编.语言和谐论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20]阮宝娣.羌语濒危型村寨语言使用现状及成因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2,(5):102-107.

[21]邵健,朱雷.宁波方言的使用现状及保护[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8-22

[22]施璐,王丽.保山阿昌族语言接触现状及保护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5,(3):72-75.

[23]石林,吴文君,龙宇晓.名物的濒危与语言空心化——以黎平四寨侗语名物系统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1):99-104.

[24]孙宏开.从语言的性质和功能看保护濒危语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民族翻译,2014,(2):5-13.

[25]吴亮.河南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25.

[26]许晋.内蒙古莫力达瓦旗达斡尔语言生态的变迁与保护[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4-28.

[27]姚春林.城市化进程中甘青藏区语言文化生活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58-159.

[28]张天明.羌语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对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版),2012,(10):15-18.

[29]钟舟海,凌汉华.从文化生态学看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以客家俗语为中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4):98-102.

[30]邹斯彧,刘桂兰.语言生态学角度看地区方言的保护——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2):124-126.

A Review of Four-year Studies On “Scientific Protection of All Ethnic Languages And Characters”

PENG Ru

(Sino Tibetan Language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cientific protection of all ethnic languages and characters” after it was put forward four years ago. It covers five aspects. One, how is “scientific protection” proposed. Two, “scientific protection” has risen all over the country. Three, case studies of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 have emerged. Four,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research of “scientific protection” has been deepened. Five,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research of “scientific protection” will be put forward.

Key words:scientific protection; field research; case study; theoretic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H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6)02—0083—06

作者简介:彭茹(1981—),女,湖南邵阳人,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十二五”规划2014年项目“民族语文活态保护与双语和谐乡村建设研究”(WT12S-67);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研究”(2014CX01)

收稿日期:2016-01-20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理论研究个案研究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孤独症倾向儿童强化和示范作用的个案研究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