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反思与对策*

2016-04-12 23:17:28吴高波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师德高校教师考核

吴高波,付 晓

(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教师勤奋耕耘,无私奉献,功不可没。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一些不良思潮的侵蚀,高校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行为,已严重败坏了高校的声誉和教师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压力和质疑。认真反思、深入剖析,教师思想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根源和危害,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预防失范行为的出现,是高校思想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现状

(一)教师的人才属性

关于教师内涵的表述,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教育人。一种认为教师是指人,是教育的从业者,主要职责是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1994年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要求的真实写照。

教师职业伴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存在不同的教育制度,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教师职业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性,表现最为突出的特性有两个:一是社会关系特性,二是职业道德特性。社会关系特性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所有的社会职业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部门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系最为密切,对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特性主要表现为从业者相对其他职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更多、更严、更高。从古今中外对教师的赞美和要求中,可窥一斑:在《论语·子罕》中用“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来描述教师。 英国学者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做导师的人,自己应当有良好的教育,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1]德国的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师是学校中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2]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树立起一个比他的学生更高的人生观、就不能讲授。” 三位西方学者都强调了教师要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重要性。

(二)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内涵与现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12月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六个方面明确要求:一是爱国守法。教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二是敬业爱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真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及学校合法权益;三是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四是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五是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六是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3]为了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改进师德建设,教育部于2014年10月又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了被称为“红七条”的师德禁行行为,对师德建设做出了更详细明确的规定。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政治信仰缺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不信任,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甚至丑化、否定、攻击。对西方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过分追求、向往和崇拜;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以权谋私、贪污受贿、道德沦丧,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的危害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就在于它能影响社会风气并引领社会发展,就在于在大学教师能通过散发知识和修养,潜移默化影响中国的未来。当今,虽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不是主流,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社会风气,乃至中华民族未来产生的危害却是极大的。

(一)师道尊严受到质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但是当前高校一些教师思想道德失范行为很难实现教育这一的宗旨,让本应清净、优雅、神圣的“象牙塔”遭到了“雾霾”。校风、学风、教风、大学精神受到污染,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极大的影响。大学生对教师已失去以往的崇拜与敬仰,对学术已失去内心的向往,对科学、真理也持怀疑态度,对上课、学习、考试产生了厌倦和抵触情绪。许多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远大理想淡薄,静心读书、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勤于思考、敢于吃苦、勇于进取的精神没有,贪图享乐、追逐名利、急功近利的大有人在,高校师德建设的问题,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遭到质疑。最新一份调查报告显示,50%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质量不满意,认为博士生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有下降趋势[4]。

(二)教师的社会担当受到威胁

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失范行为,不仅雾霾了高校校园和学生,而且对社会风气也有很大的负作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扩散力和“放大效应”。高校的学者、教授历来被视为“社会的良知”、文化价值的守护者、社会道德的中坚力量、高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正义的化身,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5]。教育界、学术界是道德的高地、文明的灯塔,承载着输出先进文化理念的重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教育界的大师们身陷学术不端、道德滑坡的泥潭,无法起到抵制、净化、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不仅如此,反而还起到负作用,使社会风气进一步恶化。如果真理的追求者、道德的守护者都不讲道德,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就会彻底坍塌。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失范行为,对社会风气危害有多大。

(三)教师的社会形象遭到损害

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格外高看,认为他们是一个学历层次、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高的群体,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被视为文化英雄、民族的大脑和脊梁,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值得社会大众信赖和尊重。然而,近几年来,在我国高校中出现的师德问题,导致高校教师整体蒙羞、集体贬值、教师形象与地位受损,失去了社会对他们的尊敬,失去自己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合法性。高校及教师的社会公信力急剧下降。

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问题产生的根源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了解、人物访谈和深入剖析,我们认为导致高校教师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一)高校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骨干和生力军,爱护、关心、支持、激励他们那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爱才”不等于“宠才”,如果只顾关心、激励、使用,疏于教育、约束、诫勉,一味地宠信放任,再优秀的人才也会走向末路[6]。当前,高校党政的工作重心是上规模、上层次和上名次,因此就特别关注教师科研成果产出,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至于教师们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素养、工作态度如何,要求并不高,即使个别教师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上出现问题,学校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把“爱才”变成“宠才”,最终导致师德建设出现问题。

(二)经济转型期中的不良风气对高校冲击较大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碰触,社会上一些腐朽、没落、非理性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不良风气不断地向思想文化集散地的高校侵蚀。有些教师抵抗力、免疫力较差,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观念所侵害,忘记自己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盲目过度地去美化和追求西方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依靠所谓“学术名人”头衔赚取物质利益,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良知、铤而走险地做了一些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违法乱纪的丑事,遭到社会的诟病和法律的制裁。

(三)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2.2%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人才评价“唯论文化”现象严重, 66.4%的受访者呼吁改变人才评价“唯论文化”现状。[7]目前,在高校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中,“重业绩、轻素质,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较为严重,学校的排名、学位点的申报、学科建设、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种评估需要教师科研成果的支撑,教师的评聘专业技术职务、重点(关键)岗位聘任、科研基金与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与评奖也需要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支撑,故高校出现了教师“全力以赴搞科研、一心一意上职称、漫不经心育学生”的非正常现象。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职业道德情操却要求的很少,即使有要求也是停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很难落实到实际工作上。高校这种考核评价机制虽然对高校的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大学生培养和教师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四、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

面对新时期高校教师出现的种种思想道德失范行为,高校党委要负总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坚持“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将预防惩治工作抓常、抓细、抓长、抓出成效。

(一)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地位不动摇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办好中国特色大学,必须坚持党在高校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领域,教师和青年学生是渗透分化的重点。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优秀的高校老师,无疑是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保姆”,是修剪他们思想蔓枝的“园丁”。[8]为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教师队伍中意识形态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知情权和话语权,决不允许任何教师借社会主义大学的讲台讲坛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不良的情绪传给学生[9]。

2.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放松,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讲过:“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革命实践中不迷失方向,尤其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但是,当今的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学习重视不够,经常以“工作忙、任务重”等为借口不学习,长此下去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就难以辨别是非、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就会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因此,高校务必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少而精管用”的原则,制定学习制度,选好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加强监督落实,增强学习效果。通过政治理论学习,让教师明白“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学术与思想无禁区,但国民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3.坚持师德教育常态化,营造重德尚德崇德良好氛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还要坚持常抓不懈。通过各种形式宣讲普及《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学德、懂德、重德。要善于发现、培养身边的先进师德典型,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微视和客户端等新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师德典型事迹,让教书育人的楷模典范走进课堂,靠近教师身边,用他们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精髓。要主动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将师德作为优秀团队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培育的重要内容,将师德内化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要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审与晋升方面体现师德,努力营造“尚德崇德光荣、失德丧德耻辱”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德才兼备教师队伍

1.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党委的首要任务。思政工作不仅要有目标、要求和部署,更要有监督、检查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把思政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学校党委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 将其纳入二级单位工作考核重要指标。思政工作的主管部门要设计好考核体系,制定好考核原则、指标、内容及有关操作细则。对思想政治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师德问题严重、造成负面影响极大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问责,严重者追究领导责任,并将考核的结果与干部任用提拔、教师的职称评审挂钩。

2.建立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一要制定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结果要与教师见面,要与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选培等挂钩,实行一票否诀;二要加大师德失范惩治力度。对教师违反教育部颁布的《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的“红七条”规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惩处。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督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对高校主要领导人进行问责,甚至追究责任。

3.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是教师发展的“杠杆”和“指挥棒”。修改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对促进教师健康良性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教师考核评价内容的权重要合理。考核评价教师的工作,不能只考核评价他们的教学工作量、论文的数量和科研成果,要提高他们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社会贡献度、思想政治表现以及学生的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在考核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决不能可有可无;二是改革职称评聘和晋升制度。69.1%的受访者认为职称评审中对论文数量的硬性要求是不合理的,57.4%的受访者认为论文数量可以作为职称评审参考而不宜作硬性指标,因为论文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教师的水平和素养。另外,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岗位、不同学科职称评聘晋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按照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显然是不合理的。职称评审改革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岗位、不同学科设置不同的评审条件,不能一概而论,一把尺子量到底。要打破 “唯论文化”约束,消除职称评审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重论文科研、轻教学师德”的不良倾向,让职称评审机制成为引领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航标,着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你追我赶、良性互动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洛克.教育漫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2]第斯多惠.德国教育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

[3]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EB/OL].(2012-01-09)[2016-03-26].http://www.edu.cn/shi_de_812/20120109/t20120109_729581.shtml.

[4]杜晓,郑小琼.博士培养过程被指利益化功利化[N].法制日报,2010-10-22(04).

[5]李光福.学术不端行为泛滥及其严重后果[J].东南大学学报,2011,3.

[6]王兆贵.“爱才”不等于“宠才”[N].光明日报,2014,14.

[7]王品芝,马越.82.2%受访者认为当下人才评价严重“唯论文化”[N].中国青年报,2015-07-06.

[8]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19)[2016-02-23].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5002.shtml.

[9]袁贵仁.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01-29)[2016-03-1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501/183487.html.

猜你喜欢
师德高校教师考核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家庭年终考核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