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权”推进学术自治与民主治校
——大学教育家朱九思的办学逻辑

2016-04-12 23:17:28宋秋蓉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威权治校办学

宋秋蓉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朱九思(1916-2015),1953至1984年主政华中工学院(现今的华中科技大学,笔者注),以其非同寻常的办学业绩,为1952年创办的该学院跻身国内著名大学奠定基础,缔造了年轻高校迅速成长为国内一流大学的奇迹。加拿大著名比较教育学者许美德认为,朱九思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一、学术自治和民主治校:朱九思的办学逻辑

争取办学自主权、倡导学术自由、奉行“教授治校”、去除“官本位”和提议培养学生自治能力,这些理念及其实践,是朱九思的办学逻辑。

(一)争取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术自治举措之一

大学自治,是学术自治基本内涵,这一西方大学的经典办学理念,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被称为大学办学自主权。大学自治作为高校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既构成了西方大学发展史上最为悠久的传统,又是当代西方大学的基本制度。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指出“在西方概念中,学术自治强调大学领导人与国家之间的界限,主张大学应在理论层面增进知识,而不受实践中任何政治行为的干扰。这是一种界定,它允许大学拥有相对的高度自治权”。[1]32自治作为大学学术组织的基本特性,体现了大学的规律性特点。

朱九思执掌华中工学院期间,中国仿效前苏联实行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同时,“文革”带给大学前所未有的灾难,上述背景之下,朱九思以惊人的胆识与魄力争取了办学的自主权限。他的成绩获得了许美德的如下赞叹:“当我们回顾朱九思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的时候,或者更概括地说,反思他对中国大学理念的影响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为他所能实践的高度自治而感到惊讶,因为这种自治完全是在挣脱当时两种束缚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一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领导决策的束缚;二是1957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文化教育界的混乱。这两点也构成了当时中国大学发展的重要背景。然而我们也看到了朱校长在这样的困境中寻找出路的独到眼光和卓有成效的领导才能”。[1]30-31

朱九思践行的大学“高度自治”,体现于文革后期他的“引才”功勋。其间,朱九思及其领导班子引进了600多位教师。[2]这一颇具远见卓识的办学举措,为华中工学院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九思所践行的大学“高度自治”,还体现于许美德所说的华中工学院“设置综合性课程”方面。具体表现为朱九思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有理有节地向教育部争取办学自主权,从而将华中工学院改办成理、工、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的构想与实践。

正如许美德评价,对于朱九思的改革,国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并没有给他任何建议,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够理解他的工作。但是,他在‘夹缝中’还是为这些设想找到了实现的空间,并且最终赢得了政府的信任和赞同”。[1]30-31

朱九思晚年指出:“自主权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就会对工作非常有利;假如有了自主权就乱来,对不起,事情就要办坏。所以自主权是一把双刃剑,小心一点,不要乱用”。[3]这番话语,体现了他关于中国特定国情之下,大学办学自主权行使中正负作用的真知灼见。他不愧为善用“大学自治”的教育大家,他所争取的办学自主权,为其所执掌的大学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倡导学术自由:推进学术自治举措之二

学术自治,体现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当中,就是教学自由、科研自由和学习自由,三者概括为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规律性特点。许美德指出:“自治与学术自由一起,构成了欧洲大学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被理解为大学应该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或者不受国家、教会等外界的干扰而自行做出决策”。[1]30-31

专制政治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致使中国大学的学术自由一直以来成为敏感的话题。一方面,享有学术自由的同时要承担学术责任,这是缺乏民主传统影响的中国大学人需要培育的素养,也是中国倡导学术自由的问题之所在。中国的学术自由与国家的稳定休戚相关。另一方面,如若大学不能畅行学术自由,必将扼杀学者的创造生命,从而无法完成其所负载的追求真理的独一无二使命。

朱九思任内,秉承学术自由办学理念,“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2]从而为其所执掌的大学带来活力与生机。

朱九思校长卸任之后明确指出,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4]52

(三)奉行“教授治校”:推进民主治校举措之一

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是运作高深知识,其组织形式、运营及管理围绕这一核心而形成,由此而产生了围绕“高深知识”活动的学术权力,形成了西方大学“教授治校”的底部权力模式。在当代西方,大学由远离社会的象牙塔演变而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大学组织规模和学生数量的增大和扩充,大学行政管理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凡此种种,导致大学的行政权力日益增强,“教授治校”的理念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大学组织的本质特性,决定了西方大学教师参与管理大学的理念和制度依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国时期留学欧美的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和竺可桢等大学校长们一再地呼吁和倡导“教授治校”,但是,由于中国缺乏民主的传统,致使“教授治校”对民国时期和1949年以后的大学而言并非轻而易举。

朱九思的教育大家风范,表现于他在缺失“教授治校”制度土壤的中国,以其资深革命家的威望和独到的见解,异乎寻常地注意倾听教授对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教授治校”的办学思路,体现了大学的内在逻辑。

朱九思任内明确指出:“要按教育规律办好学校,就要依靠教师”“在学校里,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学校工作的特点。”[5]278这番话语,体现了朱九思对于“教授治校”理念的理解。

本着上述理念,朱九思校长非比寻常地倚重教授。20世纪60年代初,他连续走访了学校30多位教授(当时全校的教授总共只有42人,笔者注),听取意见。后来,他一直保持这种作风,同许多教师交上了朋友。朱九思在考虑学校发展方向上总是要征求教授的意见,特别是学科发展的问题,他对教授的意见几乎是言听计从。由此,许多教师很愿意向他反映情况,发表对于学校工作的看法。[6]203朱九思曾对作为其弟子的笔者说过,他做校长时,办公室对着楼梯口,教师有意见,直接进入他的办公室。

朱九思 “教授治校”的办学理念,体现了他对大学规律性特点的领悟力。

(四)去除“官本位”:推进民主治校举措之二

高校去除“官本位”,就是今天高校的“去行政化”,这是民主治校的必然选择。因为在中国,只有弱化行政人员所代表的行政权力,突出教师所代表的学术权力,才能形成行政主体和学术主体共同治校的局面,提高高校的治理水平。中国长期的专制政治带来的“官本位”文化传统,加之1949年后的高度集权体制,致使大学形成了行政权力强势、学术权力式微的状态。由此,弱化行政权力,是民主治校的题中应有之义。

朱九思去除行政部门“官本位”的办学实践,可见于如下的事实:

他要求管理干部摆正机关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能,正确对待教师,重视教师的意见和要求。[4]277-278

人们对于朱九思的突出印象是他对干部的管理非常严格,干部都怕他,而他对教师却很少批评,教师都爱戴他。[6]196

他明确提出“小机关”的主张,与当代中国高校“去行政化”的观点,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在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呈现强势的年月,朱九思以其卓尔不群的独到认知力,把握了大学的发展规律,旗帜鲜明地奉行了高校去除“官本位”的原则,坚持了民主治校的办学理念。

(五)提倡培养学生自治能力:推进民主治校举措之三

施行民主制度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学生自治并参与学校管理,是大学治理的基本特征。

民国时期大学仿效美国,施行学生自治并使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取得了宝贵经验,也留下了深刻教训。长期的专制政治传统,致使中国的大学生并不习惯于一夜之间变成办学的主人,其相关能力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养成过程。

朱九思的不同寻常之处,是他对大学管理规律的深刻洞察力,该洞察力使得他在任内便明确地提出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工作,培养学生自治的能力,学会自己管理自己”[7]155。这番见解,体现了朱九思富于远见的民主治校办学理念。在该办学理念日益成为发展趋势的今天,通过“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等制度,学生自治和学生参与治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实。

二、朱九思的“威权”:推进学术自治与民主治校的前提

个人的特殊地位、机遇、经历和独特的个人禀赋与个性特性,赋予朱九思当仁不让的办学“威权”,这是推进他办学逻辑的前提。

(一)资深革命家奠定了朱九思的“威权”地位

早年投身革命,个人的天资和禀赋,使朱九思成为当之无愧的资深革命家。

他早在1937年10月就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40年代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开办的《冀热辽日报》等报刊的总编辑。[2]资深革命家的特殊地位,赋予朱九思不可替代的个人“威权”。 该“威权”为其践行自身办学逻辑奠定了基础。

(二)校长书记一身二任赋予朱九思说一不二的“威权”

1955年,朱九思担任华中工学院副院长,1956年任党委副书记。1975至1984年,朱九思拥有了正职校长书记一身二任的位置。[4]561

当今高校发展的实践表明,校长与校党委书记各负其责的领导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学校管理的民主集中制,保证学校的政治稳定等等。然而不容置疑的是,朱九思校长书记一身二任的机遇,赋予他运筹帷幄学校全局的资格和说一不二的“威权”,使他得以畅行无阻地推行自身的办学逻辑。

1.治校之“严”成就了朱九思的“威权”

朱九思是经历了军事部队洗礼和锻炼的革命家,戎马倥偬的生涯使他拥有了严格的管理作风,形成了他“严”字当头的治校特征。

朱九思治校之“严”,正如有学者所说,对于文革后期“乱”后的治校是十分必要的。正是治校之“严”,成就了朱九思的“威权”,为他推动学术自治与民主治校铺平道路。

2.办学魄力增进了朱九思的治校“威权”

朱九思以其身正言忠和躬行践履,生动地诠释了以办学魄力推进个人“威权”的传奇!正如有学者说道:“有人曾说,在华中工学院,朱九思不是人,是‘神’!那是说他的魄力、威严和说一不二”。[4]637

以办学魄力推进办学“威权”,体现于朱九思下列令人震惊的办学举措:在20世纪80年代初,华中工学院以一所工科院校,创造了一系列全国性文科学术活动的第一:1981年在校主办了国内第一个汉语音韵学研究班;1982年主办了国内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班。通过上述活动,朱九思向学术界宣传了华中工学院创办文科的指导思想。[6]578

综上,朱九思以其恢宏的办学气度,成就了他的办学“威权”,该“威权”是他自觉遵循大学办学规律的前提。

三、 教育家特质:朱九思推行其办学逻辑的人格魅力

朱九思的“威权”,毋庸置疑有利于他推进自身的办学逻辑,但如若分析仅限于此,则过于简单,且有违于事物的本来面貌。朱九思超越群伦的教育家特质,表现为他不断地摸索并推行大学规律性办学理念和实践的诸多人格魅力。

(一)坦荡和从谏如流的胸襟

朱九思是个胸怀坦荡、虚怀若谷和从谏如流的人。坦荡的胸怀,来自于他全面的修养,包括知识结构、思想水平、见解认识、道德水准,尤以他所追求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为首要。正所谓:“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朱九思指出,“作为领导人,必须敢于负责……有什么可怕的呢?无非是得罪了几个人,开党代会时多提几条意见,意见对的就接受嘛……没有什么了不得,归根到底是要把工作搞好。”[5]275-276上述事实,表征了他坦荡而不计较个人私利的胸襟,表征了他无私而无畏的智者风范。

朱九思虚怀若谷并从谏如流。正如老子所言:“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他并非如神圣一般不会犯错误,他的非凡之处在于能够谦虚谨慎,择善固执地不断反省和修正自己的错误。

朱九思校长卸任后,依旧富于反省和反思精神,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见解,足资证明他不断进取的超人特质。

(二)独到和富有远见的见解

朱九思是拥有独到见解和远见卓识的人。他拥有与众不同的看待事情的独特眼光和透彻认识,拥有个人独特的直觉、悟性和真知灼见,这些构成了大学教育家的非凡智慧。

朱九思曾经指出,1949年以后我国全面模仿前苏联,“以致全国没有一所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5]262这番话语,体现了朱九思不同凡俗的独到见解。

朱九思拥有教育家的远见卓识。正是这一远见卓识,使得朱九思校长任内,在高校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的岁月里,力排众议地提高教师经济待遇,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士气和归属感。例如,福利分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会受到优待,以致一些行政人员对他对待教师的态度和优待政策感到不平。[2]

(三)高瞻远瞩的国际眼光

朱九思是个拥有高瞻远瞩的国际眼光的人。国际眼光,指的是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事务的发展和运行,体现了大学教育家的特质和风范。

国际化思想指导之下,朱九思施行了如下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举措:

朱九思校长任内,不顾财务处有关浪费钱财的非议,为每一位英语专业的教师订阅了一份英文报纸——《中国日报》。[4]565

1978年以后,华中工学院每一位教师出国时或回国后,朱九思都要亲自听他们的详细汇报,既了解他们出国进修的计划和学习的收获,也从中学习有关学科的最新知识和外国的办学经验。[5]279

排除万难地拓展华中工学院师生员工的国际视野,显示出朱九思教育大家的世界眼光。

(四)实事求是的精神特质

实事求是,指的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科学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求得正确的结论。实事求是一词,被唐代的颜师古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朱九思经常讲高校领导干部不能当“收发室”, 要“按实际情况办事。[8]

1972至1983年,他以超出常人的胆略大量罗致并启用人才,使得许多文革中被压得直不起腰的“牛鬼蛇神”类的专业人才来校施展才华。对于上述人才的所谓“剥削家庭”出身,他实事求是地言道,过去能够接受好的教育的人,有几个是非“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

(五)敢为天下之先的个人禀赋与个性特征

朱九思有着令人着迷的敢为天下之先的个人禀赋与个性特征。

上述个人禀赋与个性特征,使得朱九思在一般的人们墨守于体制的束缚而不敢拍板之际,总是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做出决断。他常用的口头语是:这件事我负责,要处分就处分我。正是中国社会栋梁之才的高度责任感成就了他超越群伦的胆识与魄力。

敢为天下之先的个人禀赋与个性特征,使得朱九思在“文革”期间,冒着“招降纳叛”嫌疑,为华中工学院大量“引才”。

敢为天下之先的个人禀赋与个性特征,使得朱九思在华中工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总是能够果断决策,他的临机决断能力,颇具胆识的举措,缔造了该校日后跻身国内顶尖大学的奇迹。

(六)“引擎”式的卓越领导才能

引擎是发动机的核心部分,因此习惯上也常用引擎指代发动机。引擎的主要部件是气缸,也是整个汽车的动力源泉。

无论江南还是江北,大学的人们认为,中国需要朱九思这样的大学校长,这样一位堪称高校动力源泉的“引擎”式校长。

朱九思“引擎”式的卓越领导才能,体现在他曾给博士生讲过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钱伟长教授在“文革”后的一段时间内,生活处境仍很艰难。该时期,只要有可能,朱九思就会竭尽全力给予钱伟长以物质支持。[9]可以判断,钱伟长取得成就的诸多原因中,朱九思这一“引擎”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以本文的篇幅和笔者的水平,难以胜任完整地阐述朱九思非同寻常的人格魅力、高屋建瓴的思想主张和超越凡俗的个人禀赋与个性特征。然而,朱九思的个人“威权”和超越群伦的教育家特质,使得他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地探索大学的独特发展规律,使得他不断地建构起遵循大学内部办学逻辑的治校思路,使得他得以冲破来自传统的,或来自体制的种种羁绊和束缚,使得他所实施的带有浓厚现代大学色彩的办学举措最终获得了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国内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和肯定。朱九思,1949年后革命家兼教育家型的大学校长,自觉地遵循了大学的逻辑,成就了办学的卓著功勋,不愧为当代大学校长的典范。他所遵循的大学的办学逻辑,为后人更为深刻地理解大学的办学规律提供了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朱九思.开拓与改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炯华. 《朱九思评传》卷首语[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3):120-123.

[3]朱九思.九十忆往——在九十岁祝贺会上的讲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1-2.

[4]朱九思.朱九思全集[G].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5]姚启和.姚启和教育文集[G].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6]王炯华.朱九思评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7]朱九思.高等教育刍议[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155.

[8]姚启和.朱九思的教育思想的实践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6,(1):14-19.

[9]黄明东.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知识分子——朱九思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0,(9):9-14.

猜你喜欢
威权治校办学
威权人格的起源与演变——一个社会演化论的解释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2
威权领导、员工沉默行为与员工绩效关系研究
我的“二八”治校策略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环境威权主义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