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宁,屈昌雷,刘 芝,李 敏
(济南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22)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十六号文”)中明确指出,学校要积极探索如何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高校辅导员家访实现了高校与学生家庭的联接,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效的举措。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这样说过,“学校教育如果不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高校辅导员家访作为一项由政府教育有关部门主导、高校教育工作者具体操作实施的重要育人政策,毫无疑问具有重要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走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家访活动建立起了学校、政府、社会、家长之间更加平等、自信、通畅的联系渠道,搭建了学生成长的阶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情感化、精细化和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1]
辅导员家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家访活动的开展,受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对他们的真诚关怀,被访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状态都发生了明显改善。”[2]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困难,树立信心,迎接挑战。
辅导员家访是高校加强与学生家庭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家访能够帮助高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使学校能够了解到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孩子的“教育合力”。[3]
除此之外,由高校辅导员家访所带来的高校与家庭的接触,能够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使学校与家庭在共同帮助孩子成长成才这一问题上能够明确责任、达成共识,这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教育途径”。[4]
高校开展辅导员家访工作,对于加强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通过深入实地的家访活动,可以更加明白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究辅导员工作艺术,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辅导员家访能够使辅导员自身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家长,在面对到质朴的家长、感动的学生后,能够使辅导员怀揣着爱心与真心,进一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5]与此同时,辅导员要加强对家访理论基础的理解与认识,应当努力学习家访的科学理论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家访工作,进而提高自身的学生工作水平。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必定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实践活动的向前推进,又能够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内容,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亦是如此。对辅导员家访的深入探究,可以寻找到这一工作的理论本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检验工作实效。高校辅导员家访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关怀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四个方面。
关怀教育最早是由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来的,他曾经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被关怀是人最为基本的一项生存需求。”其主要内容就是积极倡导学校教育应当更加关怀受教育者,也就是高校学生。同时,学校教育应当使“学生逐渐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亲人,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等等”。[6]
高校辅导员家访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关怀与关怀理论的主旨不谋而合,展现了学校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人文性关怀,这将十分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对“逐渐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实践意义”[6]。从关怀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开展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是应当而且是必要的,是高校以学生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所谓的人本主义理论是指在学生教育中更注重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创造性、积极自主性等品质的理论指导。[6]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从多个角度获得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信息之后,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活动。
辅导员家访工作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入实地的探访,经过与学生家长深入交流与沟通,从学生家庭中来获得在学校中难以了解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工作人员的热情与真诚可以打动学生及家长,以便引起学生及家长的共鸣,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曾经有两种不同的描述,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7]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马克思以上两种关于人本质的描述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对人本质最为完整和全面的论述,两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认识的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人的特性应当是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坚守的理论旨趣和追求的革命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关切,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
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肩负着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的重任。要教育,就必须要了解;要了解,就必须要采取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接触。家庭生活是一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访,则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全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因此,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高校辅导员家访的理论基础是极为合适和恰当的。
意识形态是一个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意识形态影响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意识形态共组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沿,各种文化和思潮在这里汇聚碰撞。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地重要阵地,高校辅导员家访则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受访学生往往是家庭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三难学生”,其意识形态的形成往往极易受到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家访参与人员深入学生家中,用拉家常、送温暖的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谈心谈话,可以有效地占领影响学生意识形态培养的家庭阵地,将学校阵地扩展到学生家中。
随着辅导员家访活动在全国多所高校的深入开展,被访学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益处。高校采取更加有效的家访模式,可以从家访队伍建设、家访形式丰富、家访扩充、家访投入加大和家访合力凝聚五个方面来展开。
辅导员家访取得实效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家访队伍要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从丰富家访主体和做好家访主体培训与管理两个方面来入手。
1.丰富家访主体,壮大家访队伍
高校辅导员是家访主体,但是,从高校辅导员家访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讲,仅仅依靠辅导员队伍还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当引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努力发掘能够为高校辅导员家访助力的队伍,不断扩展家访的参与面,丰富家访主体,壮大家访队伍。
扩充辅导员家访主体工作队伍。“各高校要根据‘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努力拓宽家访的参与面,把全员育人落到实处。”[4]高校辅导员家访应当将辅导员队伍作为主体,在这一前提下,“努力形成校领导带队,全体学生工作人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学教师、党团干部、机关干部及部分教师代表组成的”[4]家访主体工作队伍。
将专业教师纳入辅导员家访工作队伍。应当“把一些有热情、有精力的专业老师充实到家访队伍中来”,[9]这样可以对学生就学习方法和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解决学生疑惑,并就学习方面与家长借此机会进行交流与活动,以使辅导员家访活动“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促进作用”。[9]
将学业导师纳入辅导员家访工作队伍。高校学生的学业导师负责学生学业规划制定、心理问题疏导、生活困难解决等工作,与学生的接触尤为亲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也理所应当地被纳入高校辅导员家访队伍。
将优秀学生干部纳入辅导员家访工作队伍。学生干部是指在学生群体中担任特定职务,负责某些职责,协助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一种特殊学生身份。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成长在学生中间。高校应当将优秀学生干部纳入辅导员家访工作队伍,汲取青年学生的智慧、发挥青年学生创造力,为家访工作打开一个崭新的视野,诚然,学生干部在深入实地的探访过程中,深入了社会、了解了民情、增长了才干,可以得到更加切实有效的锻炼。
2.做好队伍培训,打造家访专家
(1)强化辅导员家访工作管理。辅导员是具体从事各项学生工作的实践者,他们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的了解最为深刻,对学生了解最多,知晓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洞察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是辅导员队伍从事家访工作的巨大优势。但是,由于辅导员本身所从事工作最为繁杂和琐碎,不同辅导员对家访工作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花费在家访方面的心思也不尽相同。
为此,高校应当将辅导员家访作为辅导员的一项常规工作,纳入辅导员考核体系,制定科学的辅导员家访考核标准体系,将家访工作与日常学生工作进行巧妙结合,保证每位家访成员都能够完成本项工作,进一步增强辅导员对本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当然,辅导员家访活动中如何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应当有什么样的考核标准以及采用什么样的考核办法等方面,需要高校深入细致地研究与制定。
(2)加强家访队伍培训。家访队伍要强,家访前要做好、做足准备,学校和学院可密切配合,做好家访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家访技巧教育。辅导员家访队伍的扩充,这仅仅是从“量”上的努力。为了保证参与辅导员家访的全体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家访的有关问题,使家访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成为家访“专家”,这就需要做好培训工作,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与辅导员家访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当按照工作要求,“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资助与服务等方面进行谈话储备”,[3]使家访谈话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更强的实效性。
家访队伍应当向家长及学生积极宣传教育法规、学校情况、专业情况、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收费标准等内容。除此之外,家访队伍还应当就学生在思想状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馈。
家访队伍每一位成员都应当认真撰写家访活动体会,相关负责人应当做好家访活动总结,将辅导员家访活动纳入学生工作的一项常态化内容,这对培养专家化的家访队伍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我国高校发展实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高校招生人数有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同时,大多数高校都是面对全国进行招生,这就使得高校生源分散在全国各地。这就给辅导员家访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家访工作应当突破传统家庭走访的形式,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不断创新高校辅导员家访活动形式。
高校辅导员家访形式主要有面访、信访、网访、电话访、集体访、顺访、同学访和家长会等形式。
1.关于面访
面访也就是辅导员家访队伍亲自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这是最为传统的家访形式。通过面对面交流与沟通,家访成员可以深入实地了解被访学生的家庭情况,能够与学生家长进行促膝交流,这最能拉近老师与学生家长的距离,采用这种家访形式可以使家访工作效果最好。但是,这种家访形式会常常受到时间、经费、地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2.关于电访、网访、信访
电访、网访、信访就是利用电话、网络、信件这三种渠道来开展辅导员家访,这三种方式可以比较快捷、方便、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且成本较低。但是这几种家访形式也有着各自难以克服的弊端,电话家访只是声音与语言的沟通,并未有面对面的交流,适合就某一具体问题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网络家访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家访学生存在地区和个体差异,有的家庭,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未必会有计算机和网络,家长也不一定能够操作;信访就是通过信件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但是这一传统的家访形式,会受到交流方式落后、辅导员精力有限等方面的限制。
3.关于集体访、家长会
这两种辅导员家访形式是比较新颖的,可以召集某一区域的学生及家长来参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家访工作时间紧迫等问题。但是在集体访和家长会上家访队伍与学生家长及学生所沟通的大多是共性问题,缺乏一对一的个别交流,不能够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中来了解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4.关于同学访
同学访是学校辅导员委托被访学生同学、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代替辅导员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这可以有效解决家访人员不足的问题,还能在此过程中使参与家访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
5.关于顺访
顺访是家访成员利用返乡、考察、开会、培训等机会,顺便到学生家中,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顺访是家访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够有利于节约资源。
探索现有家访形式的有效合并利用,发掘出一种适合高校辅导员家访这一特定活动的形式将会是这一方面的研究趋势。当然,实施辅导员家访的高校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现有条件,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辅导员家访活动方案。
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不应当是单纯的访贫问苦,在精选家访对象方面不应当只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本着全面育人的理念,为了使辅导员家访工作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还应当将辅导员家访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更加宽广一些。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高校在开展辅导员家访前要精选家访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是辅导员家访的三类学生群体。与这三类家访对象的重要程度应当有所区别,“高校辅导员家访的主要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次要对象时学业困难和心理有障碍的学生”。[10]
还有学者认为有四类学生群体需要关注,那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违纪学生,这四类群体的健康正常成长“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特殊关注和关爱”,而辅导员家访则是对这四类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
高校要对违反纪律的“问题生”和受家长和老师喜爱的优等生这两类学生群体进行辅导员家访,在家访工作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的特点坚持不同的原则,即对贫困生家访要“帮”、对问题学生家访要“勤”、对心理问题生家访要“细”、对优等生家访要“激”。
以上所提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违纪学生、“问题生”、优等生,基本上涵盖了高校在辅导员家访实践中所重点关注的几类学生群体。但是,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进行探究,一是以上对家访对象挑选所提供的范围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而且几个概念之间还有一定的交叉,为更好地指导高校辅导员家访活动的顺利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相关专家和学者对需要家访的学生群体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划分;二是学生问题无小事,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单纯的以学生群体的大小来划分家访对象的重要程度是否合理,也值得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目前理论与实践中只是稍微提及了辅导员家访对象的选择问题,并未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剖析,关于家访对象群体划分问题、每类特殊群体家访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巩固强化家访效果等方面,需要从事学生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硕秋.大众化高等教育环境下育人职能分担的探索与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8-22.
[2]陈永华.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新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46-448.
[3]王春艳,郝胜涛.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家访工作[J].成功(教育),2013,(4):5-6.
[4]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家访模式探究[J].理论界,2012,(5):189-191.
[5]姜维军,白雪峰.高校辅导员家访实效性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0,(4):44-45.
[6]刘东琳,李雪.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理论基础及有效途径[J].新西部,2014,(32):11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4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56.
[9]宋琼.高校辅导员家访创新模式研究和探索[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2):94-95.
[10]尹作发.对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