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思结合促建模 自主探索促发展
——“加法运算律”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6-04-11 10:13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徐建平
数学大世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结合律交换律举例

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 徐建平

算思结合促建模 自主探索促发展
——“加法运算律”教学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 徐建平

加法运算律是“运算律”单元的第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加法的运算律,包括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材首先安排教学交换律,接着教学结合律,因为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先结合交换律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探究知识的模型,再让学生利用模型自主探索结合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算思结合,建构模型

1.结合具体情景感知规律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例1:教学加法交换律,呈现的实际问题:已知28个男生跳绳,17个女生跳绳,23个女生踢毽子,求跳绳的学生有多少人。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可以是“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或者是“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即可以列出算式28+17或17+28。由于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这两个算式可以组成等式28+17=17+28,这是加法交换律的第一个实例。

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通过举例验证形成规律

从第一个实例中看到的数学现象是不是普遍规律,还需要在类似的情况里验证。教学加法交换律,让学生“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在众多实例中证实“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出发,让学生去寻找更多类似的例子,以便收集素材,进一步比较异同、归纳整理、做出猜想,是产生数学发现的常用思考策略。同时,我引导学生体会不仅要从正面举例验证猜想,还要有质疑精神,试着从反面举例推翻自己的猜想,如此经过反复的举例验证,才得出最后的结论,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认真踏实进行探索的良好品质。

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可以视为建立关于运算律的数学模型。它简明、准确、概括地表达了各条运算律的本质数学内容,有助于学生记忆与交流。

3.利用回顾反思建构数学模型

适时反思,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在变中找不变,在不变中找变。通过观察、反思与回顾,加深了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本质特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进行了学法指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通过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探究出了加法交换律,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

二、合作探究,拓展模型

“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运用”是教学运算律的主要思路,两次列式得出两个运算律,第一次重在方法的形成,第二次重在利用类比迁移,自主探究加法结合律。

例2:接着求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数量关系可以是“跳绳人数+踢毽子人数”,列出算式(28+17)+23;数量关系也可以是“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列出算式28+(17+23)。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也能组成等式(28+17)+23=28+(17+23),这是教学加法结合律的第一个实例。

让学生分别计算(45+25)+16与45+(25+16)、(39+18)+22与39+(18+22),看看每组的两道算式中间能不能填上等号,在较多的实例里体会“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再加第一个数”。

概括叙述交换律比较容易,概括叙述结合律和分配律比较难,特别是首次叙述加法结合律可能更难一些。要引导学生应用运算顺序的知识和混合运算的经验,以分别讲述等号两边算式的计算步骤为载体进行概括。例如,(28+17)+23、(45+25)+16、(39+18)+22都是三个数相加,都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28+(17+23)、45+(25+16)、39+(18+22)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等号表示它左右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即“和不变”。概括要联系等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地进行,逐步达到要求。

三、练习内化,形成规律

1.分层练习,巩固规律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闯关练习“火眼金睛”“ 巧破密码”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

2.巧设陷阱,认清规律

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84+68)+32 84+(68+23)

巧用“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路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式让学生必然犯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目。

3.拓展训练,活用规律

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练习九第3题配合例1的教学,给出了两组加法题:38+76+24与38+(76+24);88+45+12与45+(88+12)。同组两题可以用加法运算律相互沟通,一题的计算比较容易,能够口算,另一题的计算比较麻烦,需要笔算。这道题在教学例1以后、教学例2之前使用,也渗透了简便运算的思想。因此此处通过口算比赛,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继而在自选口算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发地运用运算律。在这里,无须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了运算律的作用。

数学知识的生长是有规律的,数学知识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模型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本节课学生对运算律的认识和掌握,一般要经过“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基本过程,因为这本身就是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体现的是一种数学研究方法。

猜你喜欢
结合律交换律举例
三角函数求值题型举例
数学竞赛中数列不等式的常见解法举例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探究求和问题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