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孙英勇
汉代《论语》何以不入“五经”之列
——兼析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第24题
山东 孙英勇
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4题,从儒学典籍地位的角度考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汉代儒家思想发展的有关情况,重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题目如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从题目的设定可以看出,本题符合全国卷一贯的命题特点:推论、概括、总结,然后得出结论。然而,通读全题却发现,本题的题干和设问很有思维含量,但选项却差强人意。因为运用最常用的排除法,即使是对此题不甚了了的考生也能做出正确选择。比如A项,《尚书》等“五经”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已经产生,孔子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其重新进行了修订和编撰,借以阐发自己的思想,故A项可排除。B项,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借鉴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等思想形成的,其中的儒家思想仍然是其思想的核心,故B项可排除。D项,若秦始皇楚书之后儒学断绝,我们今天也不会谈论儒家思想了,事实上秦始皇焚书只是让儒学受到严重打击,其传统并未断绝,早在汉初就已经开始复苏,故D项可以排除。由此可选出正确答案C项。
从解析可以看出,运用排除法,解答此题的效率和成功率要高得多。可见,一道好题的命制,除了正确选项要有思维含量之外,干扰项的设定也要经得起推敲,因为在某种情况下,干扰项才是决定题目是否有深度的关键。然而,此题尽管答案好选,C选项的题意却并不好理解,让人颇费思量。因为这里涉及《论语》在汉代的地位问题。
我们知道,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焚书坑儒之后曾一度消沉,在汉初宽容的文化氛围之下又有所发展,然而由于刘邦生平不喜儒生,加之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儒学依然式微。
转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初,国家新立,经济凋敝,需要与民休息,因此黄老之学盛行;及至武帝时期,国力复苏,四海咸宁,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武帝即位之初,即对汉初的文化政策进行调整,建元元年,接受丞相卫绾之言,黜所举贤良中“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者,使治法、术及纵横家之言者失去进入仕途的资格。五年,置“五经”博士,汉初已在民间开始的“五经”传授得立于学宫,得到官方的认可。
在这一背景下,董仲舒进《天人三策》,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至此地位开始大幅度提高,并取代黄老之学,一跃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
这里,董仲舒所谓“六艺”是指由孔子编撰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亦称“六经”。(焚书坑儒之后《乐》已失传,故后世称为“五经”)是儒家学派尊奉的经典,也是孔子思想的来源。董仲舒把“六艺”放在“孔子之术”之前,表明其所尊奉的经典是先秦典籍而非诸子之言。而“六经”虽经孔子编订,其诞生年代却远远早过《论语》,是后来诸子百家的学术源泉。这就说明,汉代的儒学思想是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的,不是单纯的孔孟之言。
由此,儒学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儒学的重心转向“五经”,而诸子之言则成为“五经”的传记,这就有了“经学”与“子学”之分。作为孔子言行记录的《论语》很大程度上是阐发的先秦“经学”的微言大义,孔子自己也宣称他尊奉的是“周礼”。因此,《论语》显然属于诸子之言,是“传”,是“子学”,不在“经学”之列。正如唐人孔颖达所说:“凡书,非经则谓之传。言‘及传《论语》《孝经》’,正谓《论语》《孝经》是传也。”汉武帝谓东方朔云:“传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又汉东平王刘云与其太师策书云:“传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又成帝赐翟方进策书云:“传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是汉世通谓《论语》《孝经》为传也。以《论语》《孝经》非先王之书,是孔子所传说,故谓之传,所以异於先王之书也。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云:“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可见,《论语》早在汉文帝时,就因其不是先王之书而被称之为“传”,而正因为是“传”所以不入“五经”之列。
近代文史大家钱穆先生也认为:“且称《诗》《书》,道尧舜,法先王,理,而《论语》往往被看作是“六经”的传记,是孔子解释这些真理的言行记录,具有辅翼“六经”的作用。所以,汉代学者在治经之前,往往先习《论语》,把其当成通达“五经”的阶梯,这从汉代学者在著作中经常引用《论语》言论就可看出。
汉代之后,儒家独大,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受到重视,作为孔子思想集大成的《论语》地位也水涨船高,以至于宋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延至南宋,朱熹做《四书章句集注》,发挥圣贤蕴奥,“四书五经”开始并称,《论语》终于取得了与“五经”相同的地位。此战国初期学派儒、墨皆然。不专于儒也。文帝时有《孟子》博士,至武帝时亦废。若谓尊儒,何以复废《孟子》?其后刘向父子编造《七略》,《六艺》与儒家分流。儒为诸子之一,不得上侪于《六艺》。然则汉武立《五经》博士,若就当时语说之,谓其尊《六艺》则然,谓其尊儒则未尽然也。”
由此可知,汉代儒学与孔子一脉相承,其所尊奉的经典却与孔子相同,都是先秦典籍,其所追慕的也是古圣先王,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但《论语》在汉代的地位要略低于“五经”。
然而,尽管《论语》在汉代没有享受到“经”的待遇,其地位却也高过其他儒家诸子。在汉代以经学为核心的儒学体系中,“六经”被认为是圣人表达天地、善恶、吉凶的最高真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