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与迈进
——2016年高考江苏历史卷评析

2016-04-09 12:45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6期
关键词:选择题试卷江苏

江苏 苗 颖

回归与迈进
——2016年高考江苏历史卷评析

江苏 苗 颖

2016年,原自主命题省份大多采用全国卷,使得江苏卷试题更加引人关注。细细品味,笔者发现,2016年的江苏卷在延续了精巧灵活的苏派风格的基础上,较往年有着明显的变化和突破,呈现出理性回归和大步迈进的特点。

一、考查内容的回归:高于教材而不脱离教材

不拘泥于教材,淡化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当前高考历史命题的常规做法。徐赐成老师曾把试题与教材关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脱教材”,并认为“脱教材”是目前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性趋势。近年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脱教材”试题大行其道,材料情境中虽有一个名义上的考点作为依托,但学生解答这类试题时基本上不需要基础知识,只需要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就可解答。虽然阅读是文科学习的必备素质,但这种类似考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也招来了不少地批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一贯强调“依存教科书”的江苏历史试题“脱教材”的倾向也在逐年加大,特别是非选择题,在过去几年里依托教科书得出的答案越来越少。

2016年的江苏卷在考查内容上有明显变化,向着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的方向回归,许多试题的设计均植根于教材并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作答,没有完全脱离教材的题目。选择题大多需要借助教材知识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同时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两项能力要求,体现出试题新材料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良性互动。非选择题回归教材的幅度更大。多年来江苏卷的非选择题除了和教材某个知识点有一个若即若离的依存关系外,解题直接用到的教材知识甚少,主要依赖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今年的非选择题虽然采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每一道非选择题均深深植根教材,不仅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来对材料进行正确解读,单是直接让学生依据教材知识作答的就有多处。据笔者统计,2016年在总题量和设问数与2015年持平的情况下,以“结合所学知识”作为限定语或者限定语之一的设问由去年的8处增加到12处,分值占到了非选择题总分值的70%以上。而仅21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23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24B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这三个直接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作答的设问分值就达11分,这在近年各地的试卷中是非常少见的。

二、语言表述的回归:注重文采而不烦琐粉饰

作为一种文本,试卷需要一定的文采,以增强可读性;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试卷的功能是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以便于高校选拔人才,准确地表达考查意图无疑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命题人行文时尽量简洁平易,少用生僻词语和复杂语句,以减少人为的阅读障碍。但不知从何时起,江苏卷出现了语言繁复晦涩或过于追求文采的现象。试看下面的一些表述文字。

2014年第24A题:“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解他们的‘耿耿于怀’的”。“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014年第24B题:“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2015年第22题答案:“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2015年第24A题答案:“由模拟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这里“权利分享”“权利分配”同时出现,“因袭”“规抚”“创获”“局处海嵎”“模拟虚饰”等生僻词语先后登场,好像在和考生玩“文字游戏”,更有意思的是,2015年第24A题甚至还出现了对仗工整的对联式答案——“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这让学生如何答得出。据阅卷老师带来的消息,全省十几万考生没有一人能答出“局处海嵎”这类词语的,更遑论对联式的答案了。

2016年江苏卷命题人显然发现了这一问题,对试卷的行文进行了用心斟酌,整卷没有生僻词语,语言平实,浅易,清晰明了。比如“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概述两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等。

三、试卷难度的回归:考查思维能力而不求难倒学生

难度回归到合理区间应该是江苏卷2016年相比2015年最大的变化。据江苏省《试题分析》提供的数据,2015年江苏历史卷的全省平均分不足50分,难度为0.41左右,是多年来难度最大的一年。20道选择题中竟有5道难度在0.20~0.27之间,从不同分数段考生的作答情况看,这5道题的区分度均不理想,对试卷的效度有损害。过难的试题也让中学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于2016届江苏省各市模拟考试也“跟风”似地加大了难度。

可能是基于纠偏的考虑,2016年江苏历史试题要平和得多。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立足考生实际,考查主干知识,不偏不怪,既没有让人生畏的“大段文言”,又没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烦琐长句,可谓温顺平易,难度适中。就连一直让考生谈之色变的小论文题,也可亲了许多,“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教材有较高的关联度,考生普遍感到有话可说,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比较好上手的该类题目了。2016年走出考场的考生神情轻松,完全没有了去年学长们的愁眉苦脸。根据试卷情况和考生反映,笔者预估2016年难度应在0.52左右,全省平均分应比去年提高10多分。

四、材料运用的迈进:引用学术新成果而不囿于呈现形式

在高考试题中引入学术研究新成果,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是当前命题的主要手法。2016年的江苏卷延续了这一风格,非选择题必做部分的三道大题立意高远,角度新颖,巧妙地运用了史学研究成果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化、发展,在有效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展现出了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可谓别开生面。第21题以古代经济中的“抑商”与“惠商”政策为主体内容,以两者的关系为落脚点,展现了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对考查并提升考生历史素养大有禆益。第22题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为切入点,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价值诉求,考查了考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第23题考查的是战后美苏关系,选用的是美苏两位外交官凯南和诺维科夫分别向本国政府提交的外交分析报告。两个报告不约而同地夸大了对方的威胁,并给本国政府提出了遏制对方的建议。“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颜色”,美苏对对手威胁的判断和感知,恰恰和自身的扩张欲望相表里,试题见微知著,考查了考生感悟和理解历史,并在理解基础上建构自己历史认识的能力。

在2015年的基础上,2016年江苏卷非选择题在材料的运用形式上有了更大的创新。一直以来,出于对学术的敬畏,我们在引用材料时一丝不苟,一字不易,不敢雷池一步。但随着命题经验的积累和对试题认识的更加理性,原来那种刻板节录材料的办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命题毕竟不同于学术研究,只要不改变材料原意,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调整可以减少材料无效信息,消除不必要的阅读障碍,增加材料的信息量,更方便地完成试题编制。2015年江苏卷就不再完全固守成规,部分采用了摘编的手法,也就是在确保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所引用材料进行适当的增减文字,调整或改编,使语气更加通顺,语句更为简洁。2016年,命题人将这一做法进一步发扬光大。非选择题共引用文字材料13段,除一处是直接节录,未加变动以外,其余的12段均使用了摘编的手法(2016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均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材料摘编)。整卷阅读量明显减少,行文更加明快简约。

五、命题立意的迈进:由能力立意迈向素养立意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2016年江苏卷在坚持能力立意的基础上,也在向素养立意迈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阐释与历史价值观。这些,在2016年的江苏卷中都有着清晰地体现。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第一特征,时空观念也是历史素养中最为基础的一环。2016年的选择题大约有半数以上的题目关注考生的时空观念。如第4、10、11、15反映的是特定的时代特征或者历史变迁,对第9题表格、第13题画报、第17题图表的解读就必须架构起史实与特定时空的联系,将具体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下考查。

第2题、第24题考查的是史学方法,是史料实证素养的体现;第21题“抑商”和“惠商”,第23题美苏对对手的分析关注了历史理解和历史阐释素养,而第22题新文化运动小论文则是对历史素养的综合考查。全卷体现了积极的价值导向。第4题“唐宋科举”蕴含了公平正义,第10题“妇女剪发”体现了自由平等,第13题展现的是爱国敬业,第16题“美国国会”体现的是和谐理念,较好地呼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卷多处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第1、2、4、5题均有涉及,而非选择题第22题更是旗帜鲜明地倡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第24B题则是向传统科技文明和古代优秀科学家的敬礼。整卷体现出浓浓的时代特色,契合了教育的需求,也契合了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中学)

猜你喜欢
选择题试卷江苏
数读江苏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独江苏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数读江苏
江苏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