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陈春东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命题猜想
江苏 陈春东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这种社会转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对当时的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而且社会转型也已逐渐成为历年高考新的命题点。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期都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在备考复习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基于此,笔者精选历年高考的试题,试着对社会转型视角下高考命题知识点做一些猜想和总结,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该类试题的复习。
猜想一: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政治上: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而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逐步确立,预示着地主阶级的崛起,推动着中国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简单大规模的协作(“千耦其耘”)转向以户为单位,井田制渐趋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3.思想上: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代也具有借鉴意义。
(2016上海卷·6)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考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
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
猜想二:鸦片战争——封建制度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
1.政治上: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人民起义连绵不绝,清政府的统治内忧外患。中国正经历着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剧变。
2.经济上: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其刺激和诱导中开始产生与发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成为中国向近代迈进的根本动力。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西餐”“洋房”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着变化。
3.思想上: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希望利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挽救专制统治。旅居香港多时的洪仁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资政新篇》,成为中国人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同时,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潮,他们希望在中国发展民主政治、民族工商业和新式教育,虽然不成体系,也没有实践,但为后来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2016上海卷·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考点: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的设立。
解析: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适应外国的侵略而设立的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故A正确。
猜想三: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
1.政治上: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农村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1953年,中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根据总路线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年至1956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思想上:首先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超越意识形态)。基于此,新中国外交取得不错的成就: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都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还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
猜想四:新航路开辟——欧美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1.政治上: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资产阶级开始主导社会的发展,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原先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美等国民主政治深入发展,法、俄、德、意、日等国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确立。
2.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与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为代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次快速发展的机会,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国际关系、思想观念等都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生活变革的根本动力,当然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危机和环境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教训。
3.思想上: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潮,各式各样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近代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以牛顿力学体系、达尔文进化论等科技成就为代表的文化成果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文学领域,先后展现的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016上海卷,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
解析:材料中英国农业文明下悠闲的生活方式被取代的主要原因是,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需要人们养成守时的观念,因此“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故A项正确。
猜想五:十月革命——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
1.政治上:一战的爆发,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俄国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进入两个政权并列的时代,《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开始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2.经济上: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意味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并通过新经济政策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继而逐步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3.思想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影响俄国人的意识形态。列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指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2013福建卷,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称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的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现快速工业化战略。(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8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分)
考点:中外工业化道路。
解析:该题是一道典型的社会转型类试题,其以中、苏、欧美三种工业化模式为切入点,实际考查学生对历史上三种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社会转型异同的理解,以及它们彼此在此过程中的认知变化,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
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9分)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 ;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10分)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8分)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9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历史名人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摘自网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