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淑瑞
弹性备课促自主课堂形成
——一份教案带来的思索
◇汤淑瑞
一位上岗不久的教师,拿着一份翔实的教案在课后和我交流,满脸委屈地说道:“汤校长,为了上好这节汇报课,教学设计我修改了不下5遍,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我都做了规划。对问题也进行了预设,大大小小的步骤一共有30几步。上课时,我按教案一步一步很顺利地往下走,但我的课堂为什么不像师傅的课堂那样活泼,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节课死气沉沉的?我把课备得这么细,但为什么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她满脸疑惑,又很焦虑。
我笑了笑,问道:“效果?你想要什么效果?”
“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能自主学习,而不是循规蹈矩的。您说过,课堂上小眼放光、小脸通红、小手齐举的状态多好呀,令人期待。而我的课堂怎么会是这样啊?难道是我备课的原因?”她回答得很流利。
我笑了,拉她坐下。我想老师在经历40分钟的忐忑后,一定希望从教学领导那里得到一些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见。既然她已经意识到了备课中存在问题,我就从备课谈起:“自主、开放的课堂,的确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你无论对教学内容理解得多么深刻都不为过。你的确把课备透了、备厚了,但你想过没有,像你这样把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安排得如此繁复、如此死板,是不是完全的‘以教定学’呢?你眼里有没有学生呢?如果你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设计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学生能有思考、探索的空间吗?如果没有,谈什么自主、开放呢?”
“哦,我明白了,学生放不开是我的原因啊,是我把教学步骤设计得太死板了。但是,如果我不设计得这么细,学生不会怎么办?重难点讲不清楚怎么办?我该怎么备课呢?”
“我们一直都要求深度解读教材,精心备课,把课备透、备厚。但你想想,备透、备厚是为了什么?一篇文章如果把它搞得支离破碎,一道习题如果分解来讲,一段英语对话如果逐词逐句分析,那很难想象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自主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备课时,要先把课‘备厚’,也就是说要搜集、查阅各种资料,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当然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就很难提出大问题,因为我们只是把课从整体深入到局部,还需要再从局部回到整体。这样教师站在整节课的角度去考虑,再提出的问题涵盖面就大了,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也就有了。 ”
“试想,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适当减少步骤,加大每一个步骤的跨度,也就是设计几个大问题,这样中间的细节就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控。当然,其中有些关键的环节,你要尽可能想象学生的反应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对于每一种情况又该如何应对。”
“对于如何上好课,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那就是心中要有学生。不要仅仅凭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设计教学重难点。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思考哪些内容需要讲透彻,哪些内容需要讲一点、保留一点,哪些内容根本不需要讲。如果你能适当放手,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空间,那课堂上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
“谢谢您,我明白了,看来问题还是出在我身上,这对我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现在只是停留在把课备厚、备透上,只做到了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还要备薄。另外,我把备课想成自己一个人的事了,没想到心中还要有学生。下去后我要好好学习支玉恒老师的‘弹性备课’,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这样我的课堂就离自主、开放更近了!”
看着她离开的背影,我欣喜。在指导老师们备课、上课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和年轻老师在一起研究课堂,使我发现课堂是一门艺术,需要精雕细琢,需要实践和反思。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郑东新区普惠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