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奕林
【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 感知 经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78-01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丰富数学表象,使学生不断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经验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时,采用反复比较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体验,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一、经历感知,体会概括作用
用字母表示数作为“代数”第一课,需要学生经历事例感知,深刻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概括作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一些单词缩写来表示,但这并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作用。此时,教师应让学生经历感知,深刻体会概括的作用。
例如,教师常会准备这样的教学预设,让学生唱儿歌: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由此让学生思考:2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3只蛤蟆呢?4只蛤蟆呢?8只蛤蟆呢?……该怎么表示n只蛤蟆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并且唱起儿歌来:2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3只蛤蟆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4只蛤蟆四张嘴,8只眼睛16条腿;8只蛤蟆八张嘴,16只眼睛32条腿……至此,笔者追问:你发现了什么?如何表示蛤蟆数量的增加?学生在唱儿歌的过程中,随着蛤蟆数量的增多,学生发现,这些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如何表示这种数量的增加呢?这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师的逐渐引导下,学生发现,只要运用字母来表示任意只数的青蛙,就能够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规律来。这样教学,学生能够自主体验数学规律,这种体验并不是教师强加灌输的,而是自主经历,在经历中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从而对数学概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二、经历实证,体会数量关系
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任意数,还能够表示一种数量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这种思维过程,经历从数到数量关系的实证,从而对用字母表示数有更深刻的理解,体会数量关系的深刻含义。
例如,在数青蛙这个案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用a表示任意青蛙的数量,2a表示任意青蛙的眼睛,那么由此可以知道,眼睛与青蛙的只数之间有一个2倍的数量关系。同样的,4a表示青蛙腿的数量,这里也有一个倍数关系。
针对这样一个数量关系,笔者提问:“你怎样用字母来表示青蛙数量和青蛙嘴、青蛙腿的数量关系?说说你的想法。”学生提出不同的表示方法,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因为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也有的认为,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原因在于,这四个数字是不一样的,因而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还有的认为,x只青蛙x张嘴,a只眼睛b条腿,因为前两个数量相同就用相同的字母,后两个数量不同就用不同的字母表示;还有学生认为,a只青蛙有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倍数关系。
此时笔者追问:如果知道青蛙腿的数量,你能否知道青蛙的嘴和青蛙的眼睛数量?为什么?学生认为,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可以推理出青蛙的嘴和腿的数量。
三、经历冲突,完成结构过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学生的困惑都是暂时的,用字母表示数中数量关系是个难点,但只要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练习之后,都能够克服这个困难。但其实不然。很多学生一旦没有经历这个认知冲突的过程,就无法完成结构过渡。
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12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少a只,白兔有( )只。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学生认为:题目中字母a表示的是黑兔比白兔多的数,那么白兔的只数就可以用12-a来表示。但这个答案有很多学生感到困惑,有学生认为:这个12-a到底是多少呢?怎么能算是一个数字呢?在学生的习惯中,已经形成了结果必须是一个数字的思维定势,现在变成了一个算式,理解起来自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也就是说,学生认同的是一个运算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针对这个结果,学生还无法深入理解。基于此,笔者针对这个认知冲突,带领学生经历过渡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过程性到结构性的过渡。如a+5=a+5这个算式,笔者追问学生:前面的算式a+5表示什么?后面的算式a+5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两个算式?学生认为,前面的算式表示一种运算过程,是a元加上5元;后面的算式表示一种结果,a+5是作为一种整体,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用式子表示结果的表象,从而顺利完成了结构性的过渡。
总之,《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学生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层次,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设计出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