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能表示具体的数,还能够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从“数”到“字母”
课件呈现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的场景。
场景1:一组学生摆了1个、2个、3个三角形。
场景2:另一组学生摆三角形,但所摆的三角形的个数从场景中辨识不出来。
场景2呈现后,提问:他们摆了多少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
学生做出“4个”“5个”等各种猜测,有学生指出:他们摆了任意个三角形。
师:我赞同你的说法。摆任意个三角形,要用多少根小棒?
生1:可以用?×3,用?代表未知的三角形个数。
生2:可以用( )×3。
生3:可以用a表示,用了a×3根。
师:a表示什么?
生3: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
师:当数量不确定的时候,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设计意图】课前学情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字母”并不陌生,但只是把它们当成某个特定物或数的替代符号,其中的缘由是,学生以往的认识对象都是具体的、确定的。因此,用字母表示数的新意义要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关于字母运用的原有经验是必须被唤醒的,而且,要实现认知上的突破,必须对字母表示数的新意义和旧经验之间的区别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教师要直面学生运用字母的已有经验,并对之加以调适和总结。课前谈话,是激活、唤醒;从确定到不确定,是转折、提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个性化的符号表示——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丰富经验。
二、从“字母”到“式子”
师:假如要围成这么多(指着a)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
生:b根,x根。
师:小棒的根数是不确定的,所以同学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字母表示。
师:事物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关系,只看这一个字母b,你能看出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吗?
生:不能。
师:我们刚才是这样计算的:1×3, 2×3, 3×3, 4×3。这些变化的算式背后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安静地思考,然后小声地和同桌进行交流。)
师:每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现在有a个三角形,一共需要——
生:a×3根。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也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用一个字母和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小棒的根数,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1:用式子表示比用一个字母好。
生2:从这个式子就可以看出有a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
师:这个a×3既可以表示小棒一共有多少根,还能告诉我们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结果,又表示关系。究其原因,算术学习的长期熏陶,学生习惯于关注具体可见的“结果”,具有强烈的“得数情结”。因此,要接受“含有字母的式子能够表示结果”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而对“还能表示关系”这一层,学生更是感到困惑不解。这是从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转变的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转换视角,从关注“结果”到关注“算式”,“把计算小棒根数的算式作为思考对象”,对“将含有字母的式子既看做一个过程,更能看做一个对象”这种思维方式的价值有了真切的体会。(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天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