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蒙台梭利教学法影响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该教学方法虽然为中国学前教育拓宽了理论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丰富了教育改革资源,但在某些方面往往只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学法;中国;本土化;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蒙台梭利教学法从1913年传入中国起,就一直备受冷落,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引起各方的重视,相继出现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幼儿园。时至今日,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从民办幼儿园到公立幼儿园,从实验班到全日制蒙氏园,目前已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二十九个省区和直辖市。仅仅30年,影响如此之广,可见蒙氏教育的魅力之大。可这样的西方教育方法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能得到中国家长的认可?是否最终能实现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呢?
一、蒙台梭利教学法与中国国情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目前的国情,也是通向高级阶段的必经之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蒙台梭利教学法从创立之初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就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所向往的社会目标相一致。经过30多年中国本土文化的熏染和蒙氏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其成效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这一良好的教育。它所关注的幼儿个性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蒙台梭利教学法从六大领域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权利的关注,是蒙氏教育精神的宝贵财富,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 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其精髓在于通过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地自由成长,自主发展,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这与我国《全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相一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下,着眼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利用蒙氏教学法,从幼儿的自由、个性、全面、健康、和谐等方面,大力推动国家的基础教育建设势在必行。
二、中国家长对蒙台梭利的态度
2014年,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建立了蒙台梭利实训教室并投入教学,周末还利用教室举办实验性教学活动,组织一些2~6岁孩子来教室体验课程。我们通过两年的实训观察与经验积累,发现孩子在生活自理、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方面有显著提高,很多家长感叹孩子的变化。比如其中一位4岁读中班的男孩,他妈妈曾反映孩子太过活泼、好动,专注力低,但却不爱讲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希望我们能帮助她打开孩子的心房。后来经过近5个月的蒙氏学习,孩子由刚开始的独自肆意玩乐,到与老师互动,再到与同学配合游戏、交流,到最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听大人劝说,敢发言,有秩序地参与集体活动。家长对于自家孩子的巨变感动不已,觉得孩子懂事不少,会主动关心他人,很多事情说一遍就立刻去执行;幼儿园老师也表示他比之前听话,变得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在班上还交了几个好朋友。
家长的认同是本院校此次实验办学的最大收获。目前社会竞争逐渐加剧,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竞争力,而社会的适应能力不仅仅是中国家长传统观念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是人出生后第一次与社会接触的阶段,在整个社会适应过程中其作用非常重要。蒙台梭利教学模式是通过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混龄编班,教师不再是教师,而是作为引导者,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以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感觉运动技能、初步的沟通技能等,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为日后独自步入社会种下健康的种子。这是每个中国家长必须认识到的重点。
三、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本土化问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全面考察,我们从中获得如下启示:本着“以我为主,它为我用”的宗旨,实现幼儿教育课程的中国化。面对这份艰巨的工作,我们一直努力至今,其成果不容小觑;但最终使其落实、普及到不同地区的每所幼儿园,而不仅仅是走高端贵族路线,是我们要继续奋斗的目标。
严格来说,所谓本土化、园本化,其实不同于之前提到的中国化。中国之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幼儿园也有其自身的校园文化存在,所以不能把各地各园的教学方案完全照搬。蒙台梭利教学法包括作为导师的教师、主动发展的儿童、有准备的环境、自主活动的“工作”、主题教育活动与区域教育活动的课程体系,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这五个基本要素本土化、园本化,就需要把地区文化、校本文化融入其中。在这次专业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把艺术院校的特色与蒙台梭利教学相结合,利用钢琴、竖笛、手鼓等打击乐器,以及画板、彩笔等绘画用具,举办了一场以“动物艺术竞赛”为主题的活动。此次主题活动共设立了七个游戏任务环节,比如“颜色配对”“形状配对”“搭建粉红色迷宫”等,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完成各项任务,在游戏中寓教于乐。
除此之外,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背景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实现本土化必须正视的关键前提,应突出对儿童的发现与认识、对适宜环境的准备、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与作用这三要素的主体地位。而蒙台梭利教育园本化的研究,是与幼儿园二期课改的过程整合起来考虑与实践的,是伴随着“问题的引领、实践的探索、反思的评价”为特征的行动过程。因此,不管是在当今幼儿教育政策背景下,还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下,蒙台梭利本土化进而园本普及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钱学森曾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这句话常常与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相联系。可创新不是灵机一动的技术和技巧问题,而是一个自由灵魂的自由运动,若不回归到教育的本真,不还给受教育者自我发现、自我校正和自主发展的权利,那所谓的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世界各地历经百年而不衰,这在学前教育史上是不多见的。在中国这30年,它为我们幼儿教育拓宽了理论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丰富了教育改革资源。关于蒙氏教学法,我们对它的了解还很肤浅,要想挖掘更多的“宝藏”,不仅需要我们积极落实“三严三实”的教育学习观,端正态度,不仅把蒙氏教学法作为幼儿园创收的手段,还需要我们鼓足勇气,抛开教育偏见和传统观念,才能领悟其真谛。而只有当我们深入领会其中的教育意义,才能将蒙氏教学法本土化,进而园本化,才能真正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洪成,张媛媛.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中国:导入、实践及反思 (上)[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2):1-4.
[2]朱丽丽.蒙台梭利教育法本土化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37-38.
[3]赵燕香.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4]刘 文,林红霞.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6):37-42.
[5]田景正,万鑫觖,邓艳华.蒙台梭利教学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课程·教材(教法),2014,(6):91-96.
[6]李艾青.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