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汉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的感召下,改变高中化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开展交流评价,深化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进行了阐述,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71-01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整堂课以老师单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由于方法单一,所以学生课堂效率不高,从而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中,将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出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所谓"科学探究"教学就是要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呢?
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的问题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展示的这种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是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得着的东西。这一阶段关键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让所有学生都清楚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来展示这一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去思考、研究和探索。但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景。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2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景。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该精于设计,巧于结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竟,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以便培养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实践性。
1.3 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创设探究情景。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要找到知识间前后的逻辑关系,然后以此作为生长点设计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苯酚"的教学中,为了探究苯酚的性质,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有关醇的知识然后再设问:羟基与烃几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醇,那么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否还是醇?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属于什么类别的化合物?其官能团与醇类相同吗?其性质如何?与醇类有何区别?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以探究苯酚的性质。这样一系列紧密联系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会认真地去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进而的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发展。
2.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搞好探究性课堂教学关键环节。自主探究 过程是学生自由、独立地去分析推理、设计实验的过程,而教师则成了学生探究的服务者,这样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密性,培养其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敢于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引 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时,分析推理和开展化学实验是实施问题探究的两个重要途径。
2.1 分析推理,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已有但未得到深化和运用的知识,积极思考开展讨论,以达到共识。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中(如S+HNO3(浓)→H2SO4+NO2↑+H2O),学生采用的观察法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由于反应式中H、O原子个数无法同时确定,因此造成了思维障碍。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有什么守恒关系可以利用?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很容易发现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着得失电子守恒关系,学生将此定律应用于配平上,则较顺利地完成了方程式配平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从而顺利掌握这一配平方法。又如,在讲解完硝酸的性质后,通过讨论,实验室以铜为原料制备硝酸铜有如下几种实验方案:⑴铜与浓硝酸;⑵铜与稀硝酸;⑶铜与氧气生成氧化铜,再氧化铜与稀硝酸生成硝酸铜;⑷铜与氯气生成氯化铜,再氯化铜与稀硝酸生成硝酸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推理,从环保角度和经济角度(节省硝酸的用量)进行评价,得出⑶为最佳方案。
2.2 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检查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化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例如,通过"蔗糖变黑面包"这一演示实验探究出炭与浓硫酸的反应产物中存在气体,如何知道存在的是什么气体,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推测验证。又如:讲硝酸的氧化性时,演示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稀硝酸与铜反应后的溶液显蓝色,浓硝酸与铜反应后的溶液则显绿色。同样是硝酸铜溶液,为什么会出现绿色呢?难道与生成的红棕色气体NO2有关?学生可相互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讨论,最后我们师生共同选出三种实验方案:1、取适量的FeCl3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混合,观察颜色变化。2、加热浓硝酸与铜反应后的试管,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稀硝酸与铜反应后的试管,观察两试管颜色的变化。3、向一支试管中加一块较大的铜屑,用分液漏斗滴加浓硝酸,最后使铜有剩余,再观察反应后溶液颜色。通过实验发现,方案1中的混合液呈绿色;方案2中的加热试管内开始出现大量红棕色的NO2气体,随着不断加热,气体越来越少,最后原来呈绿色的溶液变成蓝 色,而原来呈蓝色的硝酸铜溶液随着涌入NO2的量的增加逐渐变成了绿色;方案3中的试管滴入浓硝酸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随着硝酸滴入量的增加,试管内溶液开始也出现绿色,等到试管中不 再有气泡产生时(铜有剩余),溶液又变为蓝色(同时有蓝色晶体析出)。同学们看到这些现象一片欢呼,最后,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浓硝酸与铜反应后的绿色溶液是黄色和蓝色叠加形成的复色。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设计,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开展交流评价,深化探究能力
交流、评价就是教师要引导学 生将探究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或图表加以整理和重组,并进行充分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就为同学间创造相互帮助的机会,在交流和评价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如对前面有关盐类水解的规律,可用"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等短语进行概括。交流、评价是探究性教学持续运作的保证,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和实验探究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总结,使学生的探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实践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它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是高中化学课程 开发的一块肥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