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04-04 11:49:06唐焕文倪进东孙铭薇石明邵军丽郭莲仙梁海荣杨慧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协同育人公共卫生

唐焕文,倪进东,孙铭薇,石明,邵军丽,郭莲仙,梁海荣,杨慧

(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模式探索与实践

唐焕文,倪进东,孙铭薇,石明,邵军丽,郭莲仙,梁海荣,杨慧

(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与地方公共卫生机构协同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渠道不畅通。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可推动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改革,满足地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通过对公共卫生人才与协同育人需求及现状分析,对构建协同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模式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获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才; 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我国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在面对现行体制的诸多弊端和瓶颈,机制与体制改革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推动和配套改革而难以突破之际,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群,通过与地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机制协同创新来推动体制改革,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可能是现实状况下的可行路径和有效突破口[1]。为此,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将利于助推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改革,满足地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发挥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优势学科平台作用,发挥地方公共卫生发展优势;有利于提升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科学研究水平,助推地方公共卫生发展战略转型。

1公共卫生人才与协同育人需求分析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工艺、新设备、新原料的开发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使得职业卫生及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任务紧迫而艰巨;食品不安全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任务越来越重。同时,由于公共卫生领域的扩展,公共卫生问题已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急需不同专业及学术背景的人加入这个领域,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还不能满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求。在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充分凸显出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的强大需求,原有的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在新医学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形成的潜在需求,也需要拥有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理论与技能的“跨界”综合型人才,这种实践形势“内生性”必将产生在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学习需求[3]。

2公共卫生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1)与地方公共卫生机构协同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缺乏联动,难以形成服务地方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群体合力。当前,地方社会中的协同主体比较分散,地方医学院校在与其他协同主体之间开展协作、资源共享、联合育人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难以集聚学科优势、教学平台和资源,难以在同一领域内形成高水平协同教学团队,阻碍了地方大学服务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也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5]。(2)与地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服务区域公共卫生发展的坚实保障。从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上来看,很多学校组织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相应的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组织和集中相关的专业力量进行服务[6]。高校的考核评估过于重视师生的论文发表和项目申报情况,而对成果的开发和转化以及服务社会方面缺乏关注;高校教师缺乏市场意识,进社区的动力不足,在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主导的理论研究兴趣上远远超过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设备上,高校对公共教学和科研资源信息平台、公共实验平台、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有限,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区域内其他协同主体的共享。(3)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的反常现象与普遍问题较多,校地、校-行业间的合作也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不够深入,尚未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校、行业、政府三方合作办学、资源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行业发展技术更新速度快,迫切需要引入更多的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将行业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学校急需创新行、地、校多方合作办学机制;校-行业双方责、权、利的划分不明确,在校-行业合作过程中,双方对责、权、利的划分比较模糊,行业对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的参与和指导,学校对行业的现场实践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持。(4)几乎所有地方高等医学院校都与行业建立了校-行业合作关系,但是,由于校-行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尚无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多数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影响了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以发挥高校和行业协同育人的规模效应。

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就业能力开发的实质就是大学生职业化成长的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学生职业化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实施成为大学生职业化成长取得成功的保障性条件。建立与地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3具体实施方案

为打破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封闭性,从单一的内涵式发展逐步转变为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满足地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医学人才[2]。充分利用高校与地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科研、卫生服务方面的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优势的高水平深度合作,建立健全真正的能实施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和体制,为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创造条件,满足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求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问题[3-4],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构建科教结合与协同育人的框架体系。通过建立和优化预防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完善的校-行合作机制,实施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和完善管理机制。与行业、企业建立协调创新育人平台,在联合培养、实验室共享、双向聘用导师、社会实践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建立利益表达与信息反馈机制。(2)初步完成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的构建。做好高校协同育人的思想保障,不管是专任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要充分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去影响学生,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以完善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为目标,提供高校协同育人的经费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完善高校协同育人的组织保障;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健全高校协同育人的队伍保障;以营造氛围凸显特色为手段,夯实高校协同育人的环境保障。(3)建立持续创新的育人组织模式,完善了协同育人机制下的课程改革。不断优化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为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体系,如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公共卫生服务实践活动,并在学分上提出具体要求;探索制订更加规范、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教学环节要求,明确协同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协调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关系,落实具体措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组织模式。制定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校-行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专业群课程开发,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加大实践力度,真正以公共卫生需求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供毕业生免费回校学习计划。(4)初步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①有效整合实验资源,促进优质科研资源转化。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实现以产养教、以科养教,以项目带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造贴近公共卫生实际的模拟、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实践教学系统,实现教学资源、管理信息及学生反馈信息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效率。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以行业为背景,强化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依托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建设了8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引进行业标准,确保实践教学内容、训练条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接轨,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实现了使校内学习内容、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就业岗位需求高度一致的目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③注重实践教学与科研的有效对接,注重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和社会应用密切联系,注重教师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的转化,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等;专任教师根据需要不定期到行业通过调研学习、合作开发等方式,了解公共卫生实际现场的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订课程体系。④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具有在行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规定新进教师到行业单位顶岗工作3~12个月提高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等。针对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科研合作攻关,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既提高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创新能力,也为地方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提高不竭动力。⑤为适应公共卫生实际的培养要求,建立“移动课题”的教学组织模式。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项目进展的要求、实践条件的情况来安排和调整课程;建立吸引行业人才到学校兼课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校-行业合作的育人平台实现行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指导;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信息采集、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具备拓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协同育人平台培育的代表性成效

(1)体制机制创新内容。与核心协同单位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并获得广东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立项资助,建立了协同单位间的教师互动机制包括给学生授课等,双方可共同使用实验室,开展相关科研和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如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签订了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基地和科研合作协议;与东莞市松山湖金威啤酒厂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与中鼎检测有限公司签订了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协议。(2)取得的成效。在重视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基础上,培养了预防医学本科生1 531人,硕士研究生46名,博士研究生7名;坚持校-地联合,大力开展学、研工作。已与核心协调单位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申报、开展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收录6篇),联合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67人,硕士研究生17人,博士研究生3人。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达873人,完成协同单位课题调研21项,受益人群31万多人;学校已聘请校外兼职老师59人,作为协同育人指导教师;地方性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已完成,并获得广东医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所取得成果已被贵阳医学院、南华大学、桂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等6家公共卫生学院和90家实践教学基地应用,取得较好效果;与核心协同单位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申报并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2项,

其中包括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奖1项;近5年,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5人到校完成专业课理论授课350学时;学院派出6名教师到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交流和完成项目研究工作。

通过2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协同育人平台获得广东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立项建设,协同单位间的教师互动机制更加明确,共享实验室成为常态,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参考文献:

[1]黄坚,金华.“以人为本,协同育人”的高校学生职业化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9):89-94.

[2]万成松,李华,王冬,等.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6-17.

[3]温世浩,任为民,许放,等.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需求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989-992.

[4]安建钢,关明杰.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建设培养公共卫生创新人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2(4):456-458.

[5]冯琳,吕梅.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在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 ,26 (3):245-246.

[6]李燕凌,胡扬名,张云英,等.培养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4):30-34.

(苏涛编辑)

Study and Practice on Cooperative Training Pattern of Public Health Talent in Provincial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NG Huanwen,NI Jindong,SUN Mingwei,SHI Ming,SHAO Junli,GUO Lianxian,LIANG Hairong,YANG Hui

(School of Public Health,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Dongguan 523808,China)

[Abstract]The synergy sharing and construction channel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alent training can not flow freely between provincial medical colleges and public health agency.The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synergy education mechanism would be beneficial to promote public health talent cultivation reforms in provincial medical colleges,and to meet the talents demands of public health development.The demand and status of public health talents and synergy education were analyzed,the public health personeltraining model were constructed and it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certain achievements made simultaneously.

[Key words]public health;talents; cooperative training;pattern; study and practice

[收稿日期]2015-11-30

doi:10.16753/j.cnki.1008-2344.2016.02.021

[中图分类号]R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44(2016)02-0118-03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协同育人公共卫生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44:43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1:34:49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26:03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17:50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