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2016-03-30 08:09眭国荣王琪
理论观察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眭国荣 王琪

[摘 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成功融入社会的综合素质能力,是从各种角度测试大学生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解读当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据目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试从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寻求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39 — 02

一、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解读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注焦点,可以说从宏观的政府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微观的小我个人层面都在十分重视和积极践行。显而易见的是高校在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包括基础劳动能力、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总称,是大学生成为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的先决条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从全方位角度综合评价大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面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奋斗方向。年轻大学生发展思维和各种素质能力因此能够凭借这种不层面的价值观教育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培养,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发展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在原有的根柢上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也要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都要涵盖。在国家这个宏观的层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包括高度政治敏感能力;在社会这个整体的层面,应该包括道德约束能力和法律约束能力;在个人层面,应该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际能力。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而高校校园作为微型“社会”,使得大学生所具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与生活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大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完善。〔1〕

二、目前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为顺应时代潮流和追赶世界先进国家发展速度,现在的中国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它正在进行着一场从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体制模式到传统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从青少年身心发展角度来说,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遇到改革高潮,容易使大学生由心理平衡到心理失衡的阶段。当大学生成功踏上社会,便是心理失衡再次回到心理平衡的时期。所以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心理平衡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高校不容忽视。

其次,市场经济特殊性,它的开放、竞争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内心的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种意识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存在不足,带来心理调节能力差的缺点。市场经济的功利性,趋势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目的。据调查统计显示,部分大学生选择自己所读专业时更趋于实用性、直接性、短期性,而不是根据自己感兴趣方面进行选择。虽然,网络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更加广泛。但是,大学生还是普遍存在对国家政治时事敏感度不高,对公共话题和人文关怀相对淡漠。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因此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再者,不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得社会上存在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一旦和利益联系在一起,不诚信的行为会使得大学生迷失道德理想的方向。更有甚者,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部分大学毕业生倾心“灰色技能”:读《厚黑学》,练酒量,找不正当关系等,“考试作弊、替考”,“论文剽窃、毕业文书造假”等。这势必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2〕

2.学校教育存在一定弊端

学校的基本职能是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服务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应试知识。换句话说,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是与社会性发展式教育的培养情况成正比关系的。而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职责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幅度地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培养青少年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人才。总所周知,我国从小学接受教育的模式一直是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到最后的考试成绩成为所有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付出的转化结果。目前中国当下的功利化的教育目标、千年不变的教育手段辅助下,学校所形成枯燥无味的教育氛围,严重忽视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所导致随之减弱的是青少年的社会化能力。一直以来,中国大学生一直以来习惯于接受课堂上老师的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老师也只是单单的负责起知识的灌输作用。和国外高校教育相比,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固定、气氛单调、功利性目的强的缺陷。最重要的是,大学生目前缺乏的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种能力,突出地表现为不善于提出问题,过分相信书本现有的成果或者老师既有的知识。加之,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学生获得现有的问题答案的渠道更加便捷。这些能力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受阻,“灌输式讲座”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急需改革的。

3.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所产生的偏差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关注甚少,关注重心全部放在青少年身体和成绩。我国家庭教育和国外家庭教育相比,谈不上半点自由平等可言。现在许多家长让青少年从小就走重点之路:小学、中学、大学都要是重点学校。而且从最初的市重点、到省重点最后上升到国家重点学校。这种功利性、阶级化教育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们对青少年的态度往往是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都一手包办,这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素质不全面。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势必对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的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干扰作用。

大学生个人的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人际交往困惑、网络手机依赖症等。这些心理问题给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造成极大的困扰。另外,大学生的就业的观念的扭曲,使得很多大学生出现逃避社会的心态。可想而知,中国现阶段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情况颇为严重。

三、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1.树立正确的国家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实现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的政治基础。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来提高大学生的高度政治敏感度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保持健康心态。责任意识和健康心态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也是其他能力的基础。〔3〕对于社会成员来讲,缺乏国家责任意识,工作就失去积极性、主动性,适应社会谈何容易;没有健康的身心成长,就会影响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也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价值观,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各高校要重视这些课程的重要作用,开足学时,并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让学生尽快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养成爱国家、爱社会的责任感。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2.弘扬社会价值追求,重视家庭平等观念教育

家庭教育要崇尚自由平等。中国的家庭教育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懂得放手。只有从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才能把自由平等的观念融入到适应能力的教育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中国的教育提出六面“解放大旗”:解放儿童的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到大自然中去获取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发挥创造力。这六大解放对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仍然很适用,对于自由平等的观念的灌输更是有利的。〔4〕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优秀青少年,往往是可以通过家长适度的放手所培养出来的。如今,中外文化交流如此频繁,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的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远比我们国内家庭教育思想的先进。强调人人平等,强调人权,等级观念淡薄是国外大部分国家的主流文化思想。关键就是,中国的家长们要彻底理解“平等”二字。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机会。试着与孩子做好朋友,而不是端着父母的架子命令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尝试父母与孩子一同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强迫式的命令。

3.加强个人实践能力,培育健康大学生心理素质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大人际交往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公民的自觉行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更应该自觉践行,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必须融入到高校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把握社会与个人关系,进一步完善自我的重要渠道,而且使大学生为社会贡献出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同时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圈。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验证学到的书本既有的知识之外,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社会成员,诚信友善地相处拓宽了社会交际圈。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强化,从而合理调节自我期望值,纠正自我意识偏差和失误,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社会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大学生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大学生们能够把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参 考 文 献〕

〔1〕柏文涌.论社会资本视域下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01):129-130.

〔2〕王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探讨〔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02):35-38.

〔3〕徐原.浅议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55-57.

〔4〕汪柳花.探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源及启示—以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为视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05):87-90.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