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微时代”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路径探究
徐洪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摘要:高校大学生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基层战斗堡垒,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建设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微时代已经到来,并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就创建服务型党支部而言,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微媒介平台,主动将党建服务融入学生当中,成为了目前高校党建服务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微时代; 服务型; 学生党支部
0引言
“服务”是党的基层建设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而三型建设中,“服务”是核心内容,也是关键。服务型党支部的建设目的在于提高支部的服务能力,培养服务党员群众的意识,以凝聚人心。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时代”——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微小说、微公益、微电影等被冠以“微”型特征的新媒介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微”媒介的产生以及微型网络平台的广泛普及,我国社会进入了“微”时代。就创建服务型党支部而言,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微媒介平台主动将党建服务融入学生当中,成为了目前高校党建服务的重要内容。
1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1.1高校创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内涵
1)建设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高校服务型党支部的内涵。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内涵的理解主要着重于“型”,它不同于“学习型和创新型”支部建设,它的核心任务是在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扎根于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因此,支部建设的核心是服务。通过对思想、组织、制度、作风、网络等方面开展以“服务”为核心的各种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强化“战斗堡垒”的服务意识,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也是深入贯彻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做事要实融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去。
2)目前高校主要是“95后”大学生群体,他们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观点更具主体性和多样性。对于他们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就要求信息平台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信息内容。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手机紧密相连。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学生队伍中注册微信、微博、QQ账号的学生比例占99%左右,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工具已深受高校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这就预示着学生党支部的创建应当遵循信息化特点,在党员的教育中运用青年学生所熟悉的语言,综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集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高校创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指高校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支持下,为提高大学生党员宗旨意识,开展以“服务”为核心的各种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加强党支部服务学生、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过程,建设一支战斗力过硬的学生党员队伍。
1.2高校创建服务型党支部引入“微媒介”的意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时代发展的主题看做党建工作的着力点。面对当今信息化时代的社会背景,把“微媒介”新媒体引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支部要解放思想、更新自身工作理念和方法,利用微信、微博等手段更好地拓展党建新阵地,主动融入到学生党员群众的学习生活中去。同时,利用“微媒介”创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也是顺应当代大学生信息化生活的客观要求,也能提升服务型党支部的吸引力,更好地服务群众。
2)微即“微小、精妙”。微媒介,顾名思义就是以传播为媒介,以短小文化为传播内容的信息载体,它作为一个分享资源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发布优势和与生俱来的信息监督优势,在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也使得我们在创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时,可以有效利用微平台图文、声像的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扩大思想教育的覆盖面,提升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大学生个体如同水滴,而当个体因为认同某个观点而分享一个观点,更多人看到之后继续分享给其他人,他们就聚集起来,水滴聚集成云,形成一股力量,“微力无边”,最终促进机体的进步与协作,并为大学生生活方式带来直接效应,助推“微动力”,加大宣教教育力度,提高“微质量”。
2“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尽管“微媒介”在高校使用频率较高,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它在服务型党支部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在校的“95后”大学生手机上都装了微信、微博等常用软件,但是他们受个性、阅历、兴趣爱好等影响,对微媒体的作用只局限在信息的发送和交流,对微平台的关注也多数是朋友圈、热点新闻、语音视频等娱乐方面,对党建工作关注较少,对其具有的服务功能也知之甚少。同时,由于高校党建工作者对新媒体的功能认识有限,导致多数的工作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上,缺乏有效完整的运行机制和管理规范,还是原来的传统服务模式,缺乏服务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利用“微媒介”开展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容易让人产生形式主义的感觉,如果开展工作过程中不强调“线上发布与线下讨论”相结合,就会带来做事不实的负面影响,与党支部服务学生服务群众的初衷不符。另外,利用微媒介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劣势在于其“微”,由于关注党建动态的学生不多,关注量较少,粉丝量不多,而且网络传播速度快容易被覆盖,进而导致党支部服务信息传播得比较慢,服务对象没有及时地接收而使得媒介失效。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缺乏完善的服务机制。由于高校党建工作者对其作用功能认识有限,在“微媒介”的运用中,发布消息相对自由散漫,没有具体规范,又因其更新速度快、频率高,信息平台内容更新滞后,缺乏时效性,降低了学生党员对微平台的认可和接受,使得微媒体下服务型支部建设工作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缺乏有效完整的机制约束。
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与研究
3.1规范服务机制,构建“微”体系
校园是大学生聚集的地方,最容易发挥集体的力量,应该成为“微体系”活动的主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之所以“微”力无边,在于它的聚集效应。“微体系”的构建,坚持多平台发展互动,是扩大服务面、覆盖面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利用新媒体流动性、迷你性、瞬时性、扁平化传播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信息,不仅方便了对大学生的服务,也使学生们愿意接受信息和服务,无形中加强了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与传统课堂灌输式思政教育手段相比,“微体系”的构建是以一种时尚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新媒体教育中,为每位党员建立“微”交流平台,加强其与学校“微体系”对接,使大学生成为主动的受众群体,在此平台上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体现高校服务型党支部的“微力量”。
学生党支部日常工作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实时宣传活动动态,综合微博、微信等集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的优势,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图文融汇、声情并茂的语境,方便学生利用网络和手机阅读,以微言大义起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并要求全体学生党员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向全院学生汇报自己各个阶段发挥的各种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分享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悟,同时,在聆听其他学生汇报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享志愿服务感悟。让全体党员学生学会在反思中成长、在交流中进步,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
3.2依据党建服务工作,突出“微”重点
支部服务方式要突出重点,利用“微媒体”进行重点关注服务对象,切实把握服务对象内心的真实诉求和需要,争取提高服务工作的实效性。学生党员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开展“线上微公益”,是学生党员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无“微”不至的网络时代,将公益以“微”冠之,便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发起与宣传公益活动;二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件着手,积少成多,将点滴公益汇集成强大的力量。“微公益”以其“平民性”“迅速性”“利他性”和“创意性”的特点十分符合大学生的公益需求特点。“每个人都是平凡人,每个人又都是伟人”,举手之劳,片刻之间,点滴善行。党支部在以丰富的载体、多样的形式开展活动的同时,也给党员学生带来全新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提高了广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青春活力,谱写青春乐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身边的同学,带动学风、院风的整体提高。党支部遵循全心全意服务好全体党员和学生群众的原则,在支部服务工作中学会运用“微语言”,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仔细观察日常细微变化,从微小情感中寻找服务内容和创新途径,让服务真正在学生支部的建设中出效果、出成绩。
3.3传统与创新双结合,突出“微”质量
原先构建服务型党组织的结构方式以及服务类别、内容等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基本的制度性的创新。学生党支部的服务工作基本都是靠教师和学生、党员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来完成,或者是依靠一方的单纯的书面灌输来完成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培训等。那么,在现如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新媒体时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可以将新媒体的功能和使用方式融入到传统的服务工作中去,科学利用微媒介,发挥网络平台、微信、微博、QQ的媒介作用,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改变传统陈旧的服务体系,积极拓展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服务水平,突出微时代背景下党支部服务的“微”质量。让微媒体在无形中发挥它的作用,点滴贯彻于学生支部的每一项党建服务中,使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更加深入、透彻。
以我校物联网技术学院学生党支部为例,学院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的“蓝丝带在行动”微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是党支部在微时代背景下将传统内容与时尚形式的结合所作的尝试,为基层党组织活动提供了新的载体,以一种新的形式激发了“95”后年轻党员的活力与热情,得到了学生党员的热烈响应,在校园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引领带动了一股“人人讲公益,人人做公益”的热潮,在学生党员乃至全体学生中树立了“公益就在身边”的志愿服务理念,直接有效地推进了支部的思想教育建设。志愿者发挥专业优势与数量优势,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活动内容丰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社会效益,多次得到相关媒体报道并获得国、省、市表彰,已日渐成为我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新品牌。
3.4加强服务方式建设,拓宽“微”元素
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为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创建拓宽了更为广阔的服务渠道。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成为服务型党支部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校可以结合现代大学生特点与学校特色,坚持平台发展。综合微博、微信、QQ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为载体,集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的优势,组织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专门学习运用青年学生所熟悉的语言,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图文融汇、声情
并茂的语境,以微言大义起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作为学生群体的“领头羊”,学生支部需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需要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通过自己的率先行动践行群众路线,示范带动广大学生投身到更多的服务工作中去。可以邀请党员教师以及院内外名师与全体学生在线上实时互动,展开讨论。同时还可以借助此平台推广普及党的时事方针、政策理论等知识,为学生党员提供便捷的理论学习渠道,为支部书记和党员学生、群众创建更加方便的交流环境,为服务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堃. 微媒体视域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5(6): 114-116.
[2]余倩花,周厚高,陈晓玲.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3(6): 38-40.
[3]杨帆, 黄欢.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创建服务型党支部的探索与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5(4): 129-130.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on Path of College Service-oriented Students Party Bran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Age
XU Hongjuan
(School of Internet of Things,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basic Party branch is basic fighting force and the foundation of 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rvice-oriented student Party branch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carry ou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icroAge has arrived represented by micro blog and WeChat, and these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mediu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create a service-oriented Party branch,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using modern media platform,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blend in the Party service among students, have become important content of Party construction service in colleges.Key words:MicroAge; service-oriented; student Party branch
中图分类号:D 267.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2-0074-04
作者简介:徐洪娟(1985-),女,助教,从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
基金项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SYKJ15D27)
收稿日期: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