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催春,王一帆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师的自主发展
——基于课堂教学场域视角
王催春,王一帆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进而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因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师应积极寻求自主发展。课堂教学场域作为一个时空整体,为外语教师自主发展提供了理想载体。对这一载体下教师自主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激发教师通过“自我驱动”,寻求自我发展,实现作为教师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教师自主发展;教学场域;实践性知识;教学反思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自觉、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我国的外语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和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外语教师自主承担、积极应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更要求外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承担起个人专业发展的责任。
一、外语课堂教学中制约教师自主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来。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更强调语言的产出,旨在帮助学生借助英语这个工具,在未来各自的行业中了解、借鉴、获取国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素养、反思能力、发展意识等各个要素都提出了特殊要求。
(一)主体性意识的淡薄削弱了自主发展的动力
与专业学科知识相比,外语教师的教育发展观念更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其课堂教学行为。现在很多出版社为教师提供了内容详尽的教师用书以及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部分教师完全依赖教辅材料建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在整齐划一的教参的指导下,懒得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因而无法设计出建构于自己教学理念之上的、符合所教学生特点的各类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已然丧失了教学的内在意义与本体价值。另外,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但授课重复率高、学术含量低,再加上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往往注重基础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更别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融入和国际化视野的开拓了。“一本教材打天下”的指导思想,带来的是教学方式的单一以及生间教学情感的缺失。外语教学一旦失去了人文价值,“上课”只能成为外在于教师的“异化劳作”[1],根本谈不上教师的自主发展。
(二)专业知识结构的缺陷阻碍了课堂教学的创新
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能够借助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教育情景作出灵活反应,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把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在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里,多数外语教师是由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在大学期间,他们专注的是听、说、读、写、译等外语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也多是文学、语言学、词汇学类,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局限于浮光掠影式的表层了解,相关工程学科的基本常识更是匮乏。照本宣科,再加上对教学常规的一味遵循,逐渐将教师的注意力固定在“教学方法的外显形式上”[2],使其丧失了对教学行为、教学对象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的敏锐性,不会及时、客观地去评估自身的教学实践,更谈不上创新课堂教学。
(三)教学反思能力的不足削弱了教师的课堂自我效能感
教学反思是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再认识,是一种以回溯为基础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既事关对“教学”的反思,也涉及对“人”的再认识。这是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和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在相当广泛的外语课堂教学中作用有限,原因在于部分外语教师缺乏反思意识,也不知道反思的指向。他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习以为常,不愿花时间去思考已经发生过的课堂教学反应,凭经验认为课堂教学“就该如此”。其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评估和对学生习得效果的评价无法做到深入全面,也就不可能对教学方案的重建和教学过程的重建进行有效反思。
二、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的二重思维
教学的三大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场域”,这既是教学问题产生的场,也是教学问题解决的场。[3]充满知识构建、饱满人文价值的课堂教学,为外语教师提供了实践自主发展的绝好舞台。从课堂教学场域视角看,外语教师的自主发展应包括两个维度——“知”与“行”。这里的“知”并非指纯粹的语言知识,而是有效掌控这些语言知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行”也不是指具体的教学安排,而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实践。“行”与“知”的有效结合是检验教师自主发展的标准,对身处交互式场域的外语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一)教学场域中的“知”
课堂的教学环境是一种特定的关系场,教学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不断传递、交换知识、技能和情感,形成一种群体意识圈。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很多学生认为学外语就是为了考试过级。因此,外语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语言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未来的职场环境结合起来,用生活化的场景还原语言知识。此外,教师还须不断评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效果,分析、调整自己在特定场域中的各种教学行动、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过滤、筛选、重构适合应用型人才未来所需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
(二)教学场域中的“行”
“行”,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教学实践,即“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研究”。“作为一种人为的存在,教学场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4]由于教学理论知识的欠缺和对自身教学经验的过分依赖,很多教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交互问题或者产生的改革机会选择“盲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诸如“学生是主体”、“习得是关键”等均获得教师的认同,但如何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很多教师表现茫然。教师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场域中的“行”,才能让这些教学理念“显性化”。应通过对课堂教学实况的细致观察,充分感知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相关语用技能的生成,并从中检验、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建构的合理性以及下堂课改进的方向,解决“为什么如此”和“如何改进”的问题[5]。课堂教学所特有的情境多元化,有助于教师对自身发展问题作出更深刻的分析和修正,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课堂智慧,逐步形成完整的教学主张。
三、在外语课堂教学场域中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
教师应具有整体思维观,通过与课堂教学场域中其他要素间的良性互动,促使自己在教学中生成新知识、在研究中增长实践智慧,进而实现有利于自身自主发展的教、学、研同期互动。
(一)课堂教学场域中提升价值追求
现代的外语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而是以教学资源为纽带的、团队成员间的全方位交流与互动,涵盖言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甚至包括表情、眼神、体态上的交流。教师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起着引导、协调和管理的作用。教师不能仅从教学者的角度来看待课堂和学生,还应学会倾听、关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话中建构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将外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和语用能力。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也可以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实现其生命价值[6]。
(二)课堂教学场域中生成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和有效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外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外语学科自身的特征,内容包括外语教育理念、外语教学情景知识和跨文化意识等。这种个体化的隐性知识不仅需要从书本中学习,还要从课堂的实践中积累。课堂上教授的语言知识和语用技能,绝不能是对教材、教参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是对学科知识的内化与开发。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等进行再评估,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对先前的教学预设随时作调整[7]。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逐渐对外语教育教学方式产生变革的今天,整个教学场域中互动设计与积极引导的有效性决定了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课堂教学场域中强化教学反思
教师的自主发展发生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之中。教师只有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不断学习,才能知道需要解决什么教学问题,否则教学就只是一种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语言教学说到底是与人互动,其课堂教学场域中的一切——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工具等随时会发生变化,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和分析,观察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育理念、专业自信心、课堂节奏的把控、教学法的运用、评价方式的创新等教学行为能否反映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假设,不断地对已有的实践性知识进行质疑、批判、重组或创新,依据语言教学相关学科理论及外语课堂特殊的场域因素,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并指导教学,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只有形成有效的行为变革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发展。
四、结语
课堂教学场域是一个多彩而又复杂的动态环境,每一堂课都是教师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师应根据外语教学改革的指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探索自主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以求最满意的教学效果,突破自我发展的藩篱,提升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寒.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2011(7):71-75.
[2]廖颖.外语教师的自主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5(4):75-83.
[3]林婕.课堂教学场论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120-122.
[4]袁晓军,朱先明.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探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60-166.
[5]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以教师反思与教学实践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6]王洪林.教师自主发展:实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10(11):114-115.
[7]汪明帅.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可能对策[J].教师教育发展,2011(6):1-6.
On Autonomous Development for FL Teache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eaching Field
WANG Cui-chun, WANG Yi-f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 Electric Pow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Teachers’ autonomous development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to achieve self-transcendence.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alent training target,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seek the approaches to develop themselves. Classroom teaching offers the FL teachers an ideal carrier to conduct autonomous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autonomous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field is talked about,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so as to encourage the teachers to achieve life value by “self driving”.
Key words:teacher’s autonomous development; teaching field; practical knowledge; teaching 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3-0188-03
[作者简介]王催春(1969- ),女,副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王一帆(1982- ),女,讲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中青年教师英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校本培训视角”(880706-252)。
[收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