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瑶,伍林生
(重庆医科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16)
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姜瑶,伍林生
(重庆医科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400016)
摘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特定内容向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传播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解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寻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途径。
关键词:传播学视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引用格式:姜瑶,伍林生.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重庆与世界,2016(4):65-68.
Citation format:JIANG Yao,WU Lin-sheng.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in College Students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y[J].The World and Chongqing,2016(4):65-68.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的发言中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作为现代青年的精英力量,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本质、制度和实践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命题;如何让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利完成从情感到理智、从易变到稳定、从自发到自觉的蜕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真正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青年学生的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外化为青年学生的行为准则与自觉行动,则体现的是党和国家“怎样培养人”的重大命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但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尖锐的现状,在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顶层设计后,“怎样培养人”的底层推动,就成为了当代青年价值观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微观层面上来看,这个底层推动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传播过程。“传播与价值观存在着紧密联系,价值观的合法性和认同性有赖于价值观来证实和加强,传播则需要价值观来进行方向性保证。”[1]因此,在传播学的视域下来研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与平台搭建,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学属性与社会学属性结合的客观需要,是回归教育本原的内在需求,对于从宏观层面上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掌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在传播学视域下研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从学科发展来看,传播学视域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多学科相互交融的结果。约翰·埃利亚斯曾提出这样的观点:“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2]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在传播学视域下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突破了单一教育学科视域下对价值观研究的片面性,跳出常规学科思维的藩篱;另一方面也另辟蹊径,从信息传播这一独特角度出发,立足于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和抽象性、教育主客体的特殊性和互动性、教育手段的公开性与隐蔽性,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为价值观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视域,紧贴了时代的脉搏。
从传播要素来看,传播学视域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特定信息向特定对象传播的过程。在传播学视域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从传播者与接收者、信息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技巧、传播媒介等要素出发,构建全方位立体的传播网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传播给大学生。
从传播效果来看,传播学视域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价值观教育功能凸显的成果。“传播效果是指由传播活动引起的,受众在情感、认识、和行为等方面的反应。”[3]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中,不难发现,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未尽人意: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漠然甚至反感;另一方面教育的效果来看,大学生中出现“认同但不关注、拥护但不维护、学习但不宣传”的现象[4]。其原因是复杂的,有来自于内外教育环境的影响、有来自于教育观念手段的制约等等。在传播学视域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为了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在传播技术多样化前提下实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是为了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从时代背景来看,传播学视域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信息技术飞跃发展时代的要求。“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媒介,新媒体及新媒体文化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创新性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审美方式等。”[5]一方面,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拓宽了教育信息的传递渠道,增加了教育信息的传递量,缩短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以几何倍的信息量、以丰富多样的媒介手段将教育信息垂直直达大学生群体,实现高效传播。但另一方面,正如弗拉基米尔·阿尔乔莫夫所言:“信息是一种有力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武器,它可用来颠覆政权。”在如今数字化生存的大背景下,思想的变革落后于技术的变革无疑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当信息技术以攻城掠地之势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时,意识形态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场信息技术风暴的洗礼。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传递海量立体信息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价值判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教育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更给高校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传播学视域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直面信息爆炸时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洪流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顺势而导的良好机遇。
二、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对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解读
首先,在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是信息控制者,掌握着领导权与话语权。价值观的传播是信息的传播,但绝非是所有信息的传播,教师等作为价值观的传播者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传播信息的内容进行取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盖信息内,传播者根据自我个体的价值偏好和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对信息进行收集、筛选、整理、传播,将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内容传播给大学生这一信息接收群体,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效的最大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内容的接收者,接收来自教师等传播者的信息传递,是传播活动的接收端。
同时,在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是也是信息接收者,接收来自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反馈或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推送。传播本质上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互动,在高效的传播模式中,传播发出者和传播接收者对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是双向互动的。教师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信息内容的制作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启动器,但大学生作为价值观信息内容的接收者,在接收到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固有的价值观等信息背景将自己的反应信息加以编码,通过选定的渠道回传给发送者,甚至成为教育信息的主动推送者[6]。
因此,在教育信息传播进入“所有人向所有人”交互性传播的时代,原有的点对点的、抽象的、线性的传播方式已被打破。“身为大众传播客体的受众逐步获得主体性,受众不再完全是以消费者姿态参与传媒文化的生产,受众正在成为传播中的‘双面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参与传播。”[7]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无视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不能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视为单向的填鸭式的灌输过程,而应将学生价值观的培育看成是一个教育信息双向流动的互动过程,利用好课堂内外的传播渠道,建立良好的信息循环交流系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二)对信息传播内容的解读
首先,在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是传播一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精神力量——中国梦。中国梦是引领未来的总方向总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中国梦理念的具体显现和基本要素。从宏观上来看,中国梦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基本理念、根本目标、价值导向、价值准则和实践要求,两者共同贯穿和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在于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微观上来看,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也是个体梦,向大学生传播中国梦就是要让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用梦想的力量照亮青春之路。
其次,在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是传播一种系统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在这个体系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荣辱观等方面,旨在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理解和认同[8]。
再次,在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是传播一种博大而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髓,展示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出生于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代,成长于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能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时代特色,增强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最后,在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是传播一种与时俱进、紧贴生活的时代精神。不是脱离于现实的“假大空”,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及时更新与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贴近的内容,努力寻找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将价值观培育内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情感、人际交往的波动点结合,既“传道”又“解惑”,用敏感的“听诊器”来把握大学生易于波动的心跳。强调基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培育,不意味着到故纸堆里做学问,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而是立足于当代,在传承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先进的时代精神来激发大学生深沉的理想与持久的动力。
(三)对信息传播技巧的解读
从单向传播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质上是教育者将所传播的价值观信息,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编制为信号,让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大学生按照前述规则将所接收到的信息解释、还原成自己的语言信息的过程,这个编码、译码的过程对教育者的信息传播技巧提出了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注重让大学生易于接受传播内容的传播技巧。将抽象、深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成具象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浓缩成简短的24个字,通俗易懂、易于识记,体现出高超的传播技巧。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注重让大学生乐于接受传播内容的传播技巧。研究大学生的语言表述习惯、吸纳网络语言词汇、把握时尚语体风格、熟悉碎片化的表达模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在传播上拥有同一套“密码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
(四)对传播媒介的解读
首先,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整合媒介资源,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新媒体技术下的价值观的传播,从本质上说,是物质的人工制品,对非物质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进行编码、体现、传达和传播。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地域性、人际关系松散与聚合的特殊性,社会角色意识的参与性、对新生事物反应的敏锐性,情感表达需求的强烈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和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运用微信、微博、微视、QQ等社交软件、新闻客户端等传播载体,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海量信息的良莠不齐,价值观念的多元共存,主流话语权地位的岌岌可危,都要求价值观传播者转变传播角色,以平等互动的传播模式,综合运用传播媒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覆盖大学生的意识领域。
其次,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整合媒介策略,强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会中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在尊重大学生个人的主体自由和选择需要的前提下,将直观显性的价值观传递与巧妙艺术的隐性熏陶相结合,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承载下,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立体地为大学生呈现出丰富的资讯大餐,绝非单一的、直接的、定向的、生硬的传递价值观,而是将培育目的蕴藏在丰富的资讯下,渗透在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中,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个体生命与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步衔接,完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内化”到“外化”的自然过渡。
参考文献:
[1]贾凌昌,金慧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样式[J].齐鲁学刊,2015(5) :82.
[2]金广 .从文化消费视角探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40.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构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张绍荣,李彦,唐诚.略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4):49.
[6]周金声,赵丽玲.实用语文——沟通说写教程[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邹磊磊,胡晶君多元文化视域下广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0) :17-18.
(责任编辑张佑法)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YJG110323)
作者简介:姜瑶(197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伍林生(1966—),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oi:【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4.0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111(2016)04-0065-04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in College Students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y
JIANG Yao,WU Lin-she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 is a process of introducing a specific value to a special socie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and deconstructed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researched way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agree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
Key words: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y;college student;socialist core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