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远,杨明娜,刘晓,李勇
(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城市型大学与所在城市的融合发展研究
王清远,杨明娜,刘晓,李勇
(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城市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运而生。从城市型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城市型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高低影响着地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度,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型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研究两者的互动发展关系,旨在更好地促进城市与城市型大学融合发展。
城市型大学;城市发展;融合发展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城市型大学的“异军突起”相对于部属院校和省属院校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生事物,换句话说,城市型大学正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运而生。从城市型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城市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型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城市型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高低影响着地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度,一所高水平城市型大学能为地方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发展,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简言之,既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1]。城市型大学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如何更好地发挥符合区域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功效,如何更好地促进区域城市的融合发展,这些无疑值得深度关注。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城市新建了一批市属地方高校,它们几乎都以所在城市冠名,以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在经过合并、重组、调整与快速发展后,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也更加广泛,如深圳大学、上海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2]。2005年,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率先在全国提出“城市型大学”的概念,旨在将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型大学[3]。以广泛调研为基础,以“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辐射全国”为办学原则,并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校办学特色,此构想和概念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当然,对于城市型大学的界定,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型大学是指“原来伴随城市成长的职业大学、专科学校等经过院系大调整,部分升格后诞生的普通本科高校。这类高校选址在城市,行政隶属于城市,学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符合城市发展需求,主要为实现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大多数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财政经费划拨、人员编制等主要由市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业务由省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又称’省属市管’。”[4]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的“城市型大学”,主要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合并升格等方式陆续由我国各省、市、地区举办的,行政关系隶属所在城市、办学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紧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展需要、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应用研究为科研方向、财政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市级政府的地方本科普通院校。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匹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基于此,城市型大学欲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可能的实现,学校自身发展也应根据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地方特色优势,合理调整学校特色发展模式,努力形成办学特色、走差异化错位发展的道路。城市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突出地方性的办学定位、突出应用性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突出主动性的地方服务等三个方面。
(一)突出地方性的办学定位
“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是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的突出特征[5]。城市型大学始终以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顺应地方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地方特色。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研究、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紧密结合地方核心产业、地方特色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需求,适时调整突破质的提升。学校重点发展一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等,旨在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为城市改革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除此之外,学校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也为提高本地区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提供了相应的学习培训机会,自觉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不仅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要求,紧密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和发展需要,更是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特色需求,促进科学研究的应用转化,促进了科研工作与产业发展的循环发展,学校的服务地方性特征愈发明显。
(二)突出应用性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中高端应用型人才是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的一个重要特征[5]。城市型大学以应用技术性与实用性为核心,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科学研究,致力于培养一批不同于省属院校和部属院校培养的强调将客观规律应用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即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型人才,具体是指能将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结合,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很好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能将决策者意图很好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的管理实践人才,具有一门专业业务知识技能的业务工作者。城市型大学致力于加强高层次科技平台建设,提高办学层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合作项目和力度,通过引进行业新标准、新成果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吸引有一线经验的专家进入教学平台等途径,不仅有效提高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衔接,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也保障了学生就业率的高指标的实现。
科学研究突出应用性,是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的另一重要特征。科学研究一般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科研究两大类,自然科学研究更多的是对贴切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研究与服务。人文社科研究,更多的是对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城市型综合大学围绕本地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科学研究工作更多强调的是应用性科研,与本地区域发展达成合作项目,确定多类型应用型研究项目,助推地方政府决策、城市化进程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特别是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突出主动性的地方服务
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对于城市型综合大学的职能定位来说,在服务社会和服务地方的力度和重点倾向上,与部属、省属等高校不同,城市型大学更强调和突出服务地方功能的主动性。城市型综合大学往往更紧密结合本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学校的办学目标往往广泛深入到本地区域内的企业核心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型大学的发展与本地区域的发展也是共存共荣的关系。只有在本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前提下,区域内城市型大学才能更好地获得发展的动力。因此,城市型综合大学服务地方的主动性逐渐凸显出来,主动为地区社会经济、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服务。同时,城市型综合大学也积极主动搭建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各级各类优质资源,逐步搭建并完善校、政、企等多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主动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与技术需求,主动开展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一体化及均衡化等各类研究,主动形成与区域产业链紧密结合的学科群与学科链。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对城市型大学服务地方的职能更加清晰与明确,城市型大学义无反顾地培养为地方交通、旅游、文化等领域发展和服务的合格人员,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智库服务,进一步推进服务地方长效发展的主动性的逐步实现。
一是从城市型大学发展、城市发展相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即地方发展来说,前两者应是一个平行关系,并都是地方发展的一个子系统。从这个角度分析,城市型大学的发展程度和城市的发展程度都将影响着地方经济发展的进程。地方政府首先应该清晰地意识到此点,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高校“智库”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进度加快,科技进步的前提下,经济才会随之振兴,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才不是无源之水。并且,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当两个平行子系统重叠结合部分越多,互动产生的辐射影响力才会越大,在校城互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同作用于地方发展大系统的长效运转的影响力才会更加强大。
二是从城市型大学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城市发展与城市型大学发展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若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型大学的发展对于地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第一、二、三产业的长效发展主要以经济效益为基础,而教育作为产业的生存,产出效益却不以经济效益为主,更多地体现在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更多地体现在长远利益,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另外,作为城市型大学的基本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政府、企业给予的支持也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科研的选题及成果转化、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协同创新平台的创建等方面给以巨大的回报。当然,城市发展作用于城市型大学发展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和各类企业都不断加大对城市型大学的支持力度,城市发展越迅速,投入支持力度也将更广泛,目前已不局限于资金的投入,更是在制度层面、工作机制保障等层面加大投入比例。
三是从城市型大学发展、科技文化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促进关系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循环促进关系或共生共存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表达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城市型大学的基础功能在于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处于发展的末端,对于整个循环过程来说起着最基础的作用。循环发展过程始于城市型大学发展创新,助推科技文化发展进度,终于所在城市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发展也将继续作用于地方高校发展且更具实力与条件。互动发展可以无限循环下去。当然,这循环图反之亦然。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城市型大学的崛起离不开自身特有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意识培养与强化。高校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本、财力和物力资本助推科技文化的发展,并强有力地促进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
近十年来,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是呈现高校密集的局面。国内高校与城市关系日益密切,特别是城市型大学与所在城市的关系不再停留在“互动发展、相互促进”上,而是朝着“校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更深层次发展。
(一)城市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城市型大学的职能与责任
城市型大学普遍以所在城市冠名,服务地方城市发展已成为这类城市型大学的主要职能与责任。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地方大学已成为所在城市提高发展水平与知名度的重要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类学校或是由我国部分城市新建,或是由多所学校合并而组建,如广州大学、沈阳大学、江汉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学校的出现更多是基于当地政府部门的行政推动所致,目的在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增强地方高等教育对所在城市发展的贡献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长效发展。城市型综合大学作为所在城市发展不可替代的“催化剂”,与所在城市互动发展、融合共进,也与城市的商业文化、产业文化等建设紧密相连,在通过采取科学定位办学原则、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等多种方式,城市型大学不仅办学层次有明显提升,社会认可度与认知度有效提高,同时综合办学实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城市型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队伍。以福建省厦门大学为例,厦门大学为厦门市周边的发展带动了数万个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北京为例,海淀高校区的发展,也促进了拥有上千亿年产值的国家级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进程。上海同济大学的成立与发展,也曾经带动了周边30亿年产值的科技产业带。
(二)区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城市型大学的针对性服务
地方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广泛性、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独特性等特点,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一,不同的发展需求决定着多规格、多类别、多形式的人才培养要求。虽然区域内分布着多所省属院校和部属院校,它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功劳也功不可没,但因学校自身办学层次明显高于市属高校,学校的办学标准和服务对象并不仅限于所在城市和地区,服务主要面向全省、全国范围,对于“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来说,服务面向的范围超过国际线,面向全国培养着高规格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这类省部属的高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不够,与城市型大学匹配城市发展规格和区域人才培养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综合大学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为区域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功效,努力满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建设的迫切需要,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区域优势的转化,提供显效性与针对性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促使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但城市内大多数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都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城市型大学开展的针对性服务,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开展对广大市民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由此可见,城市型大学的针对教育能有效弥补部、省属高校在专业类型和层次上对人才培养的不足,区域的人才培养更离不开城市型综合大学的针对性服务功能的兑现。
(三)教育的城乡统筹离不开城市型大学的辐射与影响
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城乡差别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人才二元化结构等问题突出,加上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开始向优质教育攀升,不再满足基础教育需求。民众教育需求的急速转变,助推着教育向普及化、均衡化方向转变,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转移。城乡统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位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的开放式、合作式和共赢式发展的战略决策。城乡统筹的内涵在于以人为本,凸显享有权利的平等性,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特别是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城乡教育统筹就是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区域高等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城市型大学作为市属本科高校对于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改革的进程更发挥着先导性作用。城市型大学利用其作为市属地方高校的特殊身份,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把握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包括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各类专业技术型和管理类人才等,能为城乡发展提供急需的技术培训与指导,能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切实的教育决策与参考意见,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城市型大学服务社会的辐射作用。
总之,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等教育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制约和影响着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发展前景。城市型大学的长效发展关键在于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本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准确定位并进行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改革,结合地区发展优势,突出特色办学,以特色见长,以特色取胜。
[1]邱铁红、冯宝忠.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J].理论界,2004(4):31.
[2]张丽萍.城市综合大学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2.
[3]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与特色创建研究:以成都大学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4]储著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城市型大学的路径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2012(7):45.
[5]邱果,汪立江,屈路.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61-62.
A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ies’Development and the City-styl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Cities in China
WANG Qingyuan,YANG Mingna,LIU Xiao,LI Yong
(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China)
The city-style universities have come into being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ies’development and the city-style universities, on one hand,the running school level and service capability of the city-style universities will exert an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speed i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to a great extent,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will also have an impact on the running school level and service capability of the city-style universities.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s to better promote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m.
city-style universities;development of cities;integrative development
G644
A
1008-2794(2016)06-0002-05
2016-06-29
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开放课程背景下普通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学院为例”(13-156-428);成都学院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校城融合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djd2013021)
王清远(1965—),重庆市人,成都学院校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