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应用技术专业结构的思考

2016-03-28 20:08张晞张根华顾永安邱竹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技术型新建院校

张晞,张根华,顾永安,邱竹

(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江苏 常熟 215500)

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应用技术专业结构的思考

张晞,张根华,顾永安,邱竹

(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江苏 常熟 215500)

新建本科院校是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产业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呼吁构建具备应用性、技术性、跨学科性三大特征的应用技术专业结构。面对专业结构同质、与区域产业结构脱节、应用技术内涵不足等专业结构现存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应主动构建应用技术专业结构:达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共识,适应地方产业发展构建应用性学科专业群,加强专业应用技术内涵建设,构建应用技术专业评价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专业建设;应用技术专业结构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二十世纪末为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高等教育迫切需求,调整本科教育区域布局,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历史产物,目前拥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规模。虽然完成了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的“首次转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长时间自发式的发展,实际办学过程中沿袭传统本科高校的惯性思维,不同程度存在着发展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弱等问题[1]。面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学校内涵建设内在驱动[2],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对学校办学模式、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合作教育等方方面面进行调整和变革,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二次转型”。专业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有着直接联系,影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程度[3]。在此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如何适应转型发展需要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怎样的专业结构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与社会需求连接的纽带。作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着力点,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基本依据。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院校转型的关键环节,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新建本科院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专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及优化途径。专业结构指各种专业类型的构成以及组合方式。外延上包括专业设置的数量、不同专业的配置比例、专业口径及专业布局等形态;内涵上包括专业建设目标、指导思想、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4]。专业结构不仅体现了专业外在的总体结构,也体现专业建设内在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专业结构作为专业的构成形式不同程度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式和评价。从这个层面上讲,高校办学类型及人才培养目标是其专业结构的决定因素。应用技术型高校突出应用技术类型的办学定位,面向服务区域的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应用技术专业结构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应然之选,主要表现为面向服务区域强调应用性,服务产业升级突出技术性,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复杂问题注重跨学科性。

(一)专业结构强调应用性

区别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培养学术后备人才,专业设置遵循学科内部发展逻辑,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对应,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结构突出应用价值取向,专业设置注重与服务区域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为导向,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主动融入生产生活真实情景和有待于解决的实际问题,积极倡导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改革,强化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的对接。应用性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结构区别于学术研究型高校的首要标志是地方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外在要求,也是高校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吻合度,提升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驱动的主动作为。

(二)专业结构突出技术性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5]。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褪去人口红利优势,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不断削减,技术密集型产业愈发凸显广阔潜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开发创新、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将日益增多。不同于培训机构技能的简单传授,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专注于依据已发现的事物及规律,通过方法的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方法、新的工艺、新的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2]。在适当的理论基础教育同时,应用技术型高校更加突出学生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工艺、技术的创新思维训练。基于当前产业发展特征和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的特点,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结构突出技术性,这本质上也是应用性特征的具体外在表现。

(三)专业结构注重跨学科性

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纷繁复杂,单纯在某一专业学科领域往往难以解决,需要组成跨学科的团队,运用多学科领域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交叉融合(比如我国正推行的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产生一系列新兴产业行业,新的职业岗位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打破传统学科思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设置跨学科专业,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课程超市,鼓励学生通过辅修、二学历等多途径跨专业的修读课程,形成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跨学科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社会对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结构应用性的现实要求。

二、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存在的普遍问题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专家反馈意见,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专业结构也暴露出一些非常普遍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雷同,专业结构同质化

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规模外延式扩张,专业设置盲目追求专业数量及学科覆盖面,沿袭传统本科的办学思路向多科性、综合性高校发展。周伟对2002-2011年某省本科教育各学科在校生数量进行分析,发现10年间各学科在校生比重变化趋势甚微[6]。扩招后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只是对精英教育进行了放大和复制,这种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与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深刻变革形成强烈反差。另外,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明显,倾向于办成本低的文、管、艺类专业。有研究表明,半数以上新建本科院校集中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和汉语言文学等7个专业招生,且招生比例明显高于国内本科院校平均水平[2]。近几年麦可思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报告白皮书列入本科红黄牌专业名单的不乏这些“热门”专业。专业设置趋同,专业结构同质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二)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是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产业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同时人才的专业结构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7]。许明春对某省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布局进行分析,发现各校专业布点集中于多个与区域经济关联度不高的传统学术性专业,而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鲜有布点[8]。服务地方发展为基本办学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无法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人才供给与需求呈结构性错位。一方面,社会发展所需的适用人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热门”专业毕业生产出过剩,就业困难。总体而言,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失衡是其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所致。

(三)专业强调外延,应用技术内涵不足

新建本科高校经历了10年多外延式发展,短时间内专业数量迅速增加,在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办学配套政策不完整、单一的评估体系、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充分、传统本科办学思维惯性影响下,专业内涵与应用技术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体系方面,强调知识结构完整的传统学术性教学课程体系惯性发展现状与面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应用性课程体系要求存在着一定落差;师资队伍方面,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要求具备企业经历和学术经历的双重素养,在扎实理论功底基础上更加突出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践经验,从而能开展基于真实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双师双能型”教师。但是现今单一的学术型教师聘任制度和职称评价杠杆作用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与之有不小差距;实践教学方面,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教学注重实践性和职业性,对实践学分比重、实践教学条件提出了比普通本科更高的要求。在办学经费来源单一,融资渠道少的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要改变现今薄弱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面临较大困难。合作教育方面,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深入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改革和考核评价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现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并不成熟,在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缺位的前提下,企业缺乏与高校合作育人的强烈意愿和社会责任感,校企合作成了高校的“一厢情愿”。

三、学校主体角度构建应用技术专业结构的思考

(一)达成共识:形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理念

转型发展,理念先行。从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到普通教师都应统一思想,达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共识。首先,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理性抉择,也是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实质是教育供给侧改革。应用技术型院校是与学术研究型院校不同类型但等值的高校类型[9],转型绝不是办学层次的降低,而是自身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进一步升华。迟疑、等待是对地方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期待的辜负,也可能造成自身发展机遇的丧失。其次,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高校专业结构弊端会在就业市场暴露无遗,就业质量低下影响办学活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以应用技术专业结构为基础,不仅要求从外延上实现总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更要从内涵上实现专业建设各要素与实际岗位要求对接。

(二)外延对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构建应用性学科专业群

首先,面向地方产业链构建应用性专业群。应用性专业设置直接面向服务区域的职业岗位需要,而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突出区位集群的产业链式发展,形成区位品牌。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结构需要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特征以专业群链式构建。这一方面彰显了现代产业发展特征,另一方面实现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率。其次,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区域特色明显的优势专业集中度。坚持“集中资源、保证重点、形成优势”的原则,注重将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特色化培育,带动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专业群,引导优质资源向优势专业群汇聚,支撑专业内涵建设的持续深化。再次,统筹专业与学科发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二者不可偏废,应用技术型高校一方面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开展技术积累的应用技术性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均指向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应用技术型高校应将学科、专业建设统筹考虑,面对地方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构建一体化的优势学科专业群。

(三)内涵对接:加强专业应用技术内涵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专业的应用技术内涵建设。首先,建立行业企业代表参与的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和教材开发、实践平台共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构建职业岗位需求导向的应用技术课程体系。在应用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岗位要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逻辑价值取向。再次,围绕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专任和兼职相结合,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落实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的要求,完善行业、产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相关政策,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双师资格兼具(教师和工程师)、双能能力兼备(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第四,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努力构建符合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环境。以满足专业发展和教学要求为原则,加强校内实践条件建设,采取校企共建、引企进校等方式大力拓展校外资源,建立校内校外互为补充、结构完备的实训体系。基于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零距离。

(四)质量保障:应用技术专业评价体系

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价体系来衡量。专业评价通过鉴定问题,诊断效果,引导方向,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促进专业质量提升,保证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达成。首先,确定评价主体。应用技术教育质量如何,应由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学生等教育结果利益相关者共同评价,评价过程由政府部门或者第三方具体组织进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其次,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专业评价应该是一个框架性的评价,尊重各专业自身发展的特色,防止专业发展同质性。第三,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应用技术专业评价亦可借用“修正”的审核评估五个度,即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培养措施(课程体系、师资条件、支持条件等)对培养目标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以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为最终目标,以质量保障体系中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控制点为抓手,建立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培养效果(毕业要求)四维立体式适应度校验,以持续改进为闭环,构建评价,反馈,修正动态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评价过程,保证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这样的指标设计弱化资源投入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成果产出(OBE),突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四、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总体结构及内部各要素的组成结构。应用技术专业结构的建立是整个应用技术高校转型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学校主体作用得以充分施展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的支撑作用。政府部门应在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学术导向的教师引进和职称评聘制度,破除单一学科体系为基础的本科专业设置机制,改革统一的拨款机制等方面破题,从外延到内涵为应用技术专业结构构建扫清政策性障碍;建立学校主体,政府指导,行业企业参与的地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联合体,形成制度化的战略合作。通过立法和制定激励政策等方式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引导企业从校企合作的“乙方”变为“甲方”,主动参与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规格制定、过程实施、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1]陈裕先,谢乔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51(Z2):41-43;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3]刘少雪.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设置及管理机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7.

[4]杜才平.地方性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台州学院为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0.

[5]习近平.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2).

[6]周伟,王秀芳.安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迁的适应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6):75-79.

[7]王志华,贝绍轶,董存田.我国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兼论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问题[J].经济问题,2014,36(10):14-20.

[8]许明春.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现状、问题及调整策略[J].教育评论,2015,31(3):130-133,146.

[9]刘彦军.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类属关系分析[J].职教论坛,2015,31(20):49-53.

Thinking on Applied Technology Specialty Structure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ZHANG Xi,ZHANG Genhua,GU Yongan,QIU Zhu
(Academic Affairs Office,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for their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of applied technology.A specialty structure that can train high-level applied technology talents calls for thre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applicability,technicality,and cross-discipline.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ho⁃mogeneity of the specialty structure,isolation from regional industrial realities,and applied technology lacking in inner quality,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nstruct a sound specialty structure of applied technology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talent training of applied technology,and to build applied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y groups so that the needs of local industries can be met to enhanc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ty applied technology,and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the ap⁃plied technology specialty.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itional development;specialty construction;applied technology specialty structure

G47

A

1008-2794(2016)06-0016-05

2016-06-29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研究”(2015ZDIXM031)

张晞(1982—)男,江苏常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研究;

张根华(1970—)男,江苏常熟人,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等院校教学管理;

顾永安(1967—),男,江苏如皋人,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与应用型本科教育;

邱竹(1979—),女,四川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技术型新建院校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