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学科建设路径探析

2016-03-28 20:08安静李婧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转型

安静,李婧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2.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学科建设路径探析

安静1,李婧2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2.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特色发展的重大改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在转型发展期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理念,重新审视学科建设在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科学定位和目标,优化学科结构,凝聚学科集群,打造学科团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搭建学科平台,构筑评价保障体系,形成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链条,夯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内涵基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学科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历经了多年探索和实践的转型发展进入了推进落实阶段。转型发展蕴含着系统性的多维办学因素,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重新审视学科建设,探索发展路径,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视硬伤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学科建设的基本前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通过扩充、重组、合并形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学科建设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现状,即:科研人员多,领军人才少;单兵作战多,团队攻坚少;低水平重复多,高层次成果少;随机选题多,研究基地少[1],导致学科建设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科学研究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普适性硬伤。

(一)学科建设认识不够透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学科建设经验不足,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常常纠结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谁更重要”、“教学与科研谁更重要”等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导致在办学思想中对学科建设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学科建设距离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较远,认为学科建设主要是重点高校、学术型高校的事,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关系不大,即便提出学科建设,也有人认为只是学校领导和某些行政部门的事。二是将学科建设等同于重点学科建设,常常只重视重点学科建设,而忽视一般学科发展之需。三是认为学科建设与教学关系不大,单纯强调学科建设的科学研究价值,忽视学科建设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和育人的功能,教学和科研脱节现象严重。

(二)学科建设定位不够明晰

在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缺乏对多样化发展的正确判断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深入分析,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在学科建设上缺乏系统科学的前瞻性思考,一方面将自身定位于应用型高校、强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又盲目追求学科的大而全,追捧热门学科专业,摆脱不了高大上的束缚。这种不明确的定位,导致学科建设整体规划不尽科学,脱离实际,学科建设分散,科研处于“小打小闹”的“游击”状态,学科团队合力潜力未能激发,难以形成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研究方向和特色优势学科集群。

(三)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规范、科学、严格的管理体制是保障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职责范围不明,管理部门不统一,有的高校即使有校领导主抓学科建设,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学科建设办公室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要么仅是作为学位点申报的阶段性机构,要么未能行使其应有的职权。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规章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和措施不规范、不系统,对学科建设没有形成真正的激励和约束效果,学科工作在具体的实施中出现了多无偿、少有偿,多奖励、少处罚,多规定、少监控的局面。

(四)学科结构不够合理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但整体上学科密度不足,能够支撑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数量有限,研究方向不紧密。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传统学科比例大、应用性学科基础薄弱、学科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不强等结构性问题。管理学中“结构随战略而变”观点在学科建设得到体现,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校的学科专业也面临着不断调整和优化。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的洪流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合理优化学科结构,将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应用型学科结合起来,办出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对学科建设的理解不全面,忽视科学研究对教学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的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相对薄弱,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对外合作交流拓展不深,未能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职称而科研”、“为完成考核任务而科研”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水平,导致了学科特色不明显,队伍结构不合理、没有凝聚力,科学研究的可持续性难以维系。

(六)学科建设基础不够坚实

国家对本科高校的投入采用相对统一的标准,只依据学生数和教工数,未能立足高校类型和具体校情拨款,加之个别省份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管理体制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方政府对学校建设的投入有限。同时,学校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不足,制约了学科建设的投入,导致学科建设基础薄弱、综合实力不强。例如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平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性扶持,团队及高水平领军人才匮乏,实验室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各教学院系进行低水平和低效能的重复建设,造成了有限资金的分散和利用效率低下现象,实验设备仅服务于单科性教学,未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支撑科学研究和面向社会开放。

二、突显内涵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

人们认识一所大学往往是从学科开始的,一流的学科是成就一所高校成为名校的重要元素,学科是大学内涵价值的外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综合性平台,在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衡量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的重要指标,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影响其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关键因素[2]。“十二五”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校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从外延式规模扩张的理念转变到内涵式质量提升的理念[3],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必然要求学校转移科学研究重心、转变办学模式、注重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基于此,加强学科建设是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对于加快其发展,突显内涵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学科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办学内涵的动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大学教学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及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凸显了学科建设在提升办学内涵中的作用。首先,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凝聚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既能为学生传道授业,也能为学生创新创业解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优化专业结构,增强教学效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次,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打造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软环境如学生学术沙龙、专家学术讲座等,硬件环境如实验室、研究基地和图书阅览室等,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带动教学工作、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科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保障专业建设提质的母基

学科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母基,二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如果“抛开学科建设,单纯地强调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到头来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持续健康发展”[4]。学科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其目的是优化学术队伍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专业建设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其目的是培育教师队伍、开发精品课程、传授知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形成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有利于培养教学名师和骨干,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学科建设形成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专业建设中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科建设形成的高水平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形成的良好学术氛围,有利于带动高校的教风和学风建设,重塑大学精神。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在强调专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科建设,使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三)学科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化“应用型”发展的牵引

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开展科学研究,它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助于部分高校走出“转型意味着减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削弱学术水准、培养技术工人,降格为高职高专”的恐慌心理和抵触情绪。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囿于自身实力,一般倾向于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应用型研究和推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这就需要改善学校的科研条件、提升科研能力。当前,高校以外的其他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高校、政府机构、企业等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形成所谓的“三螺旋”结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科研面向应用、面向社会现实需求和现实问题,进行跨学科甚至超学科的知识生产活动。对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准确定位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大力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应用型科学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激活学科服务教学和服务地方的应用功能。

三、应用为本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学科建设的目标抉择

应用为本既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之道,亦是发展之道,学科建设应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凸显学科特色,服务教学和应用型科研“双轴”,依托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紧跟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按照“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战略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点面结合、特色彰显”的原则,优化学科结构,打造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实现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的跨跃式发展。

(一)以服务地方为根脉

服务地方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担当和根脉所系,《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提出:“要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地方高校只有正确把握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坚持校地互动的发展观,才能带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共同为社会创造文化与经济价值,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5]。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建设的战略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充分依托地处乌江源头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实际,紧密结合乌蒙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教师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工程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提供人才支持,围绕高原淡水湖草海的环境保护、区域治理和乌蒙贫困山区的特色植物资源、灾害防治、信息建设、新型化工等方面开展研究,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好地服务了社会,而且还形成了“两师”人才培养特色,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学科建设。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只有立足和服务于地方,适应地方发展的需求,学科建设才能汇聚优势,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二)以特色彰显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牢牢抓住区域经济和地方文化特色,努力打造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学科建设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根据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学校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仅为245位,但其眼科极具特色和优势,可以和国内一流大学相媲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形成的特色学科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有利于形成和保持学科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比如大庆石油学院,围绕石油资源开展特色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批包括“石油水平井钻井配套技术”和“煤成油的形成环境与成烃机理”等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学科的竞争力。

(三)以需求导向为目标

综观国内外著名大学,在学校发展历程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要以需求导向为目标,实现学科群对接产业和创新链,二者形成相互协调发展、共生共赢的局面,使学科建设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源源不断地获得发展动力,形成特色和优势,增强自身内核实力。一是应用型学科专业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性学科专业要为应用型学科专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形成对接地方产业的学科群;二是学科专业的建设要改变传统模式,根据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发展新学科专业;三是加大对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学科的经费投入,使这些学科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资源和创新源泉。

(四)以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为依托

学位点作为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既是培养研究生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科内涵建设的积淀和实力体现。一般来讲,取得学位点授权表明该学科在学术研究、学术团队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具有相当水平。通过学位点的建设,不仅能改善学科建设情况、提升学科实力,而且能带动学校内其它学科的建设、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国务院学位办对学术型硕士点的授权和招生严格控制,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抓住国家大力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机遇,搭乘“人才培养立交桥”政策专车,以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为重心,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快专业学位点的建设,开展以应用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为地方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突围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学科建设的弥新之路

我国的高校主要有“985”、“211”、省属重点本科高校、省属本科高校、地、州、市本科高校、高职高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位于高校“塔层”中下层,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面临的生源争夺战激烈,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倒逼,管理体制机制藩篱管控,内生动力不足等主客观的重重困难,如何错位发展,突围发展,坚持走应用型办学之路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抉择,学科建设浑然天成地跃升为转型发展的内蕴,犹如飞机的引擎,支撑着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两翼”腾飞,只有顶天立地,方能在转型发展中翱翔天宇。

(一)立足学校定位,战略性优化学科结构

国内外著名大学学科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坚持“不平衡发展”原则,战略性地优先发展优势学科[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多数皆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学科建设不宜盲目追大求全,应契合学校办学定位,在充分考虑现有学科的基础上,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学科优势,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逐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打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彰显自身的价值。

(二)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集群优势

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的外部条件下,地方本科院校应围绕具体行业整合优化校内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集群优势:一要特色发展,围绕地方发展的需求和地域特色,结合学科前沿,差异化发展,形成科学研究特色和社会服务特色;二要高度契合,应围绕学科方向,开展特色研究,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形成学术成果与学科方向的高度契合,在错位竞争中提升学科实力,形成学科集群。

(三)强化队伍建设,造就高水平学科团队

一支富有创造力、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对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采取“引、培、稳”并举的办法,打造学科人才团队。一是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优越条件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同时采用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校结对子,加速学术队伍的成长;二是鼓励学校中有科研热情和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就读博士研究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出国访问等,储备学科力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争取在短期内培养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青年学术骨干,储备学科后备力量。三是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严谨笃实的学术环境和人性和美的感情环境,从工作和生活方面关心学科人才,解除后顾之忧,激励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释放研究潜能。

(四)增进校企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信息化时代,大学不再是置身事外的“象牙塔”,而是处于社会中枢的“服务站”。在转型发展期,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既要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要重视企业、劳动者等微观层面的因素,更要重视育人规律,完善校企合作体制,在多元发展中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中找到立足点,必须积极主动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依托地域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提升学科的科研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培育优势特色学科。

(五)夯实学科硬件条件,搭建学科建设平台

办学硬件是支撑学科建设的基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拓宽多种经费投入渠道,改变“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形成多方支持和自身造血的能动机制,提高学科基础设施和研究设备的投入,为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奠定基础。根据学校发展定位,整合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化配置,优先投入到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构建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有关单位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实习实训中心,发挥共建资金、设备优势和学校自身人才、科技优势,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平台,带动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六)完善管理评价机制,构筑学科长效发展保障体系

健全的保障体系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而学科建设的评价机制因转型的“多头性”而被忽略。要在转型发展中要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体系和淘汰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首先,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确保学科建设的有序推进。其次,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学科建设要以“服务地方”和“服务需求”的“双服务”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调整一些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科。再次,调整学科评价体系,构建以学术成果转化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

学科是彰显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离开了学科建设,高校转型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智力储备,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学科建设永远是进行时,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期,仍然需要我们教育管理者重新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学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探索出符合应用高校发展的学科建设新路径。

[1]史历,程森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湖南社会科学,2009(5):171-173.

[2]黄彬.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协调发展探讨[J].经济视角,2013(10):181-182.

[3]许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4):52-57.

[4]程印学.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取向[J].教育研究,2009(12):91-94.

[5]顾永安.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50-55.

[6]郭贵春.论大学学科建设的“十个转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7-19.

[7]安静、崔敏日、陈臣.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8.

A Discussion on the Path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Newly-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eriod of Their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AN Jing1,LI Jing2
(1.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 551700;2.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Leading som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ecome applied ones is a significant re⁃form in th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featur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As one of the new forces in the period of their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newly-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opt such strategies as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reexamining the sta⁃tus and role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defining the scientific orientation and goal,opti⁃miz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agglomerating discipline groups,orchestrating discipline teams,improving personnel training,reinforcing service ability,establishing a disciplinary platform and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and assur⁃ance system,so as to form a chain which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consoli⁃date their connotation foundation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newly-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itional development;discipline construction

G472.1

A

1008-2794(2016)06-0011-05

2016-06-29

贵州省2015年度社科规划项目“贵州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15GZYB13);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14JZD048)

安静(1975—)男,贵州大方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俗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转型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