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式教育视角下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6-03-28 19:44朱竹青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

黄 龙 刘 荣 朱竹青(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跟进式教育视角下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黄龙刘荣朱竹青
(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从跟进式教育理念与内涵入手,分析“跟进式教育”理念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解决途径,搭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跟进式教育;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

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高等学校是我国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校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素质培养、实践平台建设和能力培养等问题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文献,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理念引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跟进式教育的内涵

跟进式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一种新模式。“跟进”最早运用于商业管理中,指的是“进一步推进”、“及时关注与跟踪”等,表达了一种管理与服务中的及时性与持续性。跟进式教育理念是参照经济学中“跟进”的方式以及有关原理,运用于教育管理中,为学生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提供人本服务的模式。所谓的跟进式教育,就是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引导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为主线,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跟进时代发展步伐,顺应社会新形势,不断引导和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思想、需求和兴趣,不断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各主体间互动共进,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主体际平等交往和人文关怀教育,使学生成为自我渴望、家庭渴望、社会需求和国家希望的“有用之才”,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不难看出,跟进式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人才的培养要求,积极适应学生管理与服务的时代要求,遵循大学生发展规律,跟进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跟进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国家正在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将承担起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任务。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方法,激发意识、凝聚精神、明确方向、培养技能、开拓思路,从而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2]。

2 基于跟进式教育的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跟进式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动态跟踪教育,它不是简单的“跟从”,而是主动关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主张持久的过程性、可持续性教育。高校应在遵循专业培养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培养的目标,制定合理的生涯发展规划,对不同年级教育内容有所侧重,确立创新启蒙阶段、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创新能力升华阶段。此项体系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做到结合自身的实际做出适合生涯发展的规划。

2.1建立“生涯导航”培养机制,跟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创新能力的启蒙阶段(大一)。一是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新生一年级是打基础、抓质量的最佳阶段。新生学习热情较高,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初期目标是新生入校后,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让其知晓该专业的设置背景、特点及优势,从而帮助他们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新生适应性教育通过系统的适应性教育体系和结构,拓展学生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工科学生由于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就造成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不足,严重影响了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可以开办人文学科课程,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培养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

2)创新能力的培养阶段(大二)。进入大二,工科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的积累,掌握了专业的基础知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激起创新热情,帮助其正确认识创新的真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将创新潜能释放出来。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引导、熏陶和育人的功能。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如常州大学会定期举办“生涯访谈”、“我的青春故事会”等活动,邀请科技创新工作者、校园创新达人、海归人才等讲述他们的创新创业事迹,以成功人士的事迹鼓舞在校大学生,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进而形成良性的创新环境。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高校要学会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学校应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认知求学,提高对知识的分析、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3)创新能力的升华阶段(高年级)。一是强化责任意识,促进高年级工科大学生对创新的重视。要狠抓创业与创新能力教育的指导工作,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训练,通过课堂、科技创新实践等途径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创新本质,发现创新价值。学校可以给高年级学生提供平台,开展各类学术讨论、学术沙龙等,组织学生对专业认识进行梳理,以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二是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应该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创新平台、构建创新条件、提供相关咨询等支持性工作,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2以有效的平台为依托,跟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

1)抓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竞争。学校要支持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通过参与国家、省、市的创业创新大赛,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科学意识,在不断的积累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以校园科技文化节为依托,创新活动形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

2)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提升创新技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系统,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第一课堂注重基本知识传授和共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第二课堂既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3]。第一课堂侧重于由专业教师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第二课堂中,学校可以构建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库,可聘请具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的校外企业家、创业者、风险投资家等来校兼职授课,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创新竞争力。

3)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开辟创新平台。高校应设立开放型实验室,通过依托学校的科研资源和专业实验室阵地在校内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积极推进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使学生尽早接受科研训练,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可以结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实验教学条件建设与创新训练相融合、实验项目建设与科技创新转化成果相融合,鼓励大学生组建科研团队和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同时,高校应积极联系专业对口、适合专业特点的单位作为大学生的实践基地,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融合的校外实践培养平台。

2.3点面结合,构建创新素质提升的制度保障

1)建立“本科生+导师”的培养机制,构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模式。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是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人格品行的影响,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带动学生成长,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在实践中,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课题、创新项目,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建构、主动验证。建立“本科生+导师”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育互动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平等地进行交互作用,平等地交流情感和观念,分享对方的知识、思考和经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4]。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不断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2)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以常州大学为例,该大学于2014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由常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共青团常州市委、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和常州大学联合建设。学院依托国家、省市级实践平台,拥有数十位专门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的学者、几十位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实践者们担任创业导师,致力于引领创新人才的培养。

3)依托高校的社团、创新平台等组织,开展多样校园活动。高校可以举办学术活动,如学习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学术报告等,这些活动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术创新精神。常州大学成立了集创新实践、技术培训、学术交流、设计开发、艺术创作于一体的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依据创新平台,学科竞赛训练队伍进驻中心,配置专业的仪器设备和制作工具,为开展各类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条件和硬件支持。

3 结束语

跟进式教育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生成长与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互动。以跟进式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要注重理念创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浦玉忠.“跟进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4.

[2]马胜前,马永杰,摆玉龙.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4):43-46.

[3]林丽,任安经,袁文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素质与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7(6):420-421.

[4]李昌祖.论高教园区的文化互动机制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7):19-21.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Quality Cultivation System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Perspective of Follow-up Education

HUANG LongLIU RongZHU Zhuqing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and Life Science,Changzhou Un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follow-up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of"follow-up education"and college studen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builds the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follow-up education;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quality

作者简介:黄龙(1988-),男,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2015年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暨“挑战杯·卓越”项目(2015-02-B-08);2015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ZYJY2015003)

收稿日期:2015-12-17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1-0070-03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功效研究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新课标视野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研究
鼓励学生个性张扬,培养创新素质
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
基于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