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研究

2016-03-28 14:3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大学生

周 璐

(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研究

周璐

(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摘要]我国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使得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利于志愿者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对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近些年来,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越来越受到国民与社会的重视,并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志愿者们本着“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精神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在共青团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无疑是服务社会需求、创新工作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近20年的发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的重要品牌,大学生志愿者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通过社会活动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既是奉献者,也是受益者。志愿服务活动不是简单的免费体力劳动,在其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个体发展的机会。志愿服务让大学生丰富了生活阅历,拓宽视野,其实际工作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得到更好的发展。

1.1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自身思想的认识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志愿服务都是一些公益性、非盈利的活动,以发扬志愿精神为核心,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同时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志愿者事业是在党领导的共青团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核心建设理念的理解和支持,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党爱国的意识,从而发展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做出贡献。

1.2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服务领域逐渐扩展,覆盖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等,与社会紧密相连,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实践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调动了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参加一些大型赛事和会议的志愿服务活动时,组织者往往会对志愿者进行服务内容、服务理念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大学生在接受多样化、多元化、多角度的培训指导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服务水平。

只有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来提升专业技能,才能减少大学生在学习上发生类似“纸上谈兵”的状况;也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1.3志愿服务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生对社会情况实际了解的缺乏,以及自身社会关系资源的短缺,是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志愿服务恰好为“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平台,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拓展与积累社会关系资源,加强与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等,大大缩短了他们的职业适应期。

在志愿服务这个课内授课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上,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还是优良的综合素质,都是自身未来职业良好发展的有利条件。

2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重点培养人格完善、道德优良、意志坚定、知识丰富、能力过强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在快速发展中逐步地渗透并融入到学校工作中来,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但极大地促进了志愿者个人的发展,还创新了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方式。

2.1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促进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高校应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与教学实践有效对接,为大学生的教学实践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也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促进。通过把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实践结果反馈到教学工作中,增加教学实践环节、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加强教法课、专业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增加志愿服务选修课、讲座等,打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视野,把握时代脉搏,调动学生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加快学生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考核,并根据大学生所具有技能等级的评估与认证,进行针对式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让知识与技能贯穿所有课程中,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面提升的同时,也完善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加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可在校外建立志愿服务实习基地,通过校内校外的有效结合,更加充分地促进社会需求和学校之间的联系。

2.2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拓展

在中国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期,大学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途径,不但更新了就业的方式方法,也改变了他们的就业观念。

作为我国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的毕业以及就业问题关乎着我国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但拓宽了就业途径和就业市场,也是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拓展。参与志愿服务是马上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真实体验职业生涯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志愿服务的社会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们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同时,由于在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们对志愿服务事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趣,主动投身于西部等基层岗位就业的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也有些大学生投身到公益性社会团体、基金会等公益服务类社会公益组织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志愿服务基地的认可,志愿者也在服务中更好地了解基地的工作理念,双方达成一致最终实现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共赢的局面。

2.3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对于各大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加强作用。在大学生中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志愿服务育人作用的重要举措[1]。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极大地促进了其发展进程。各大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而志愿服务正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由被动地参加活动到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接受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增强了社会公德意识,实现了自我价值,获得了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现在“90后”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落伍,应将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转变为新型的“体验式”的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学会自我反省、自我观察、自我提高。

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设工作

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师生志愿服务体系。制订实施《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2]。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体制建设,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奖赏制度,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学校的品牌项目。

3.1建立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整合志愿者服务队伍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需求,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应将高校的各类青年志愿者协会转型为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负责统筹高校的志愿者工作,进一步整合全校资源,不断开拓渠道,争取更多的可长期合作的服务项目,形成品牌,发挥辐射作用和边际效应,让志愿服务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完善志愿者工作的长效机制。

结合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和各高校专业的特点,可以将志愿服务队分为几大类,例如:服务类志愿队——涉及法律救援、心理疏导、环境保护等项目;基础教育类志愿队——依托各个基础学科专业开展义务家教、关爱农民工子弟等项目;文艺类志愿队——把欢乐、文艺演出送下乡、送到敬老院等项目。

3.2成立教师志愿服务队,加强教师志愿服务与学生志愿服务的结合

教育部在《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教师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是教师队伍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效参与社会治理与服务,示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将两者的志愿服务统一。教师起带头作用,积极带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塑造以实践培育人才的优秀成果。各高校也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教师职业特点和优势,发挥教师志愿服务的示范效应和育人功能,立足教育,服务社会,建立教师志愿服务协会[3]。坚持大学生与教师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通过教育系统的行动,引领志愿服务活动的风向标,形成常态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3.3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体制建设,促进奖赏与评价的结合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与管理,通过注册登记、培训指导、绩效考核、工作评价等推动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运转更有效率。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把大学生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工作情况等作为考评标准之一,把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实践环节、作为预备党员转正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总结志愿服务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挖掘树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开展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利用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对他们进行广泛宣传。在鼓励志愿者本身的同时,也起到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4结语

志愿服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不仅能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氛围,还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工作技能与专业技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秀章,余启全.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0):88-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Z].2014:40.

[3]教育部发布指导意见建立“绩分银行”促进教师志愿服务[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58.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Building for Volunteer Service

ZHOU L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our country,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engaged in the work of volunteer service actively is increasing. Th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 volunteers themselves, but also promote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a perfected service system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eam building for volunteer servic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 team building

[作者简介]周璐(1983- ),女,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2-0093-03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